晋文公勤王第一功----《简要东周列国故事》(64)

    在上篇《隗后贪欢惹祸》中说到,逃过兽欲之辱的小东把隗后与王弟带的私情告诉了周襄王,他得知后怒气勃发,抽了一把剑就要去找弟弟发泄妒火,但转念一想,自己贸然前去寻仇,弄得不好反受其害,就忍住了。

    带酒醒之后知道大事不好了,也就顾不了那么多,先逃出王城再说。当初赞同周襄王娶隗后的两个人颓叔和桃子,见隗后惹出丑事,怕襄王迁怒自己就跟着逃走去追赶带,说服带一同去投奔翟国。

    刚开始,带是不敢去翟国,怕翟君问罪,但颓叔和桃子告诉他计划:由他们谎称以前是为带求婚,是周王见色夺爱,叔隗真正心属的还是带。这样一说,带的胆子就大了,欲望也就跟着大了,以后的麻烦事也当然更大了,大得连命都保不住。

    到了翟国,他们三个按事先商议好的谎言欺骗翟君,翟君一听女儿受欺负就兴兵伐周,周襄王派兵对敌,但很快兵败、城破不得不逃难。

    带一进城,做了三件事:一是放出被襄王打入冷宫的隗后;二是去见母亲惠后,惠后在带逃走后就病倒了,这回一见儿子回来,就大笑几声后身亡;三是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登基,并娶隗后为王后。

    夺位的带在母亲身故之后不办丧事办喜事受到许多非议,但带不在乎。

    却说周襄王逃出王城后,要去投奔谁颇为难,因为最临近的是卫、陈、郑三个诸侯国,陈与卫都很弱小,郑还算好些,但不久前才由自己招翟国兵马去伐郑,现在就因翟国的发难而去投奔郑国,这总教自己心里不自在,在追随他的大臣分析下,他才打定主意投奔郑国。

    正如大臣事先所分析一样,郑文公见周王落魄前来投靠颇为得意,又见他面带愧色,也就没有拒之门外,反而以礼相待了。襄王安定下来就传召齐、宋、陈、卫等国来勤王,跟随周王出逃的大臣简师父建议:当今最有实力的诸侯是秦国和晋国,还是派出使者去向秦穆公和晋文公求助。

    襄王同意了,就按计行事,秦穆公和晋文公得报后都觉得是个提高声望的好机会,就同时有所行动,但秦国距离较远,中间又隔着戎、狄两个异邦国家,所以在中途停顿休整观望,晋文公想独占此次功劳,就按照狐偃的计谋分两步走:一是送书给秦穆公,说周王的事有晋国代劳,不敢麻烦秦国了;二是送礼给戎、狄二国,借道通过前往。

    这两步棋都走得对,秦穆公接到书信,也看出重耳这个女婿想独占这次勤王大功心计,但考虑到两国正处在友好阶段,再加上跟戎、狄关系不正常,很难于顺利通过,也就做个人情,表示接受晋国的好意,就请晋文公代劳了,随后就领兵回国;而戎、狄二国收了礼物后也就腾出道来让晋国通过。

    晋国大军一到,周城守将就出迎,伪王带见势不妙赶紧带着隗后出奔,被晋国勇将魏拦住,不管带的利诱一下子就把他砍死,对隗后这个美人也不怜香惜玉,命人乱箭射身,可怜叔隗这个大美人为了贪图一时欢情,不够半年就落得个如此下场。

    周襄王复位之后,为了感谢晋文公,就问他要什么赏赐?重耳倒也“不贪心”,没有提出要物、要地,只是淡淡的说:我不需要什么赏赐,只要自己死后,周王能够同意他用隧葬就好。

    周襄王一听,却“很小气”的拒绝了,客气的说:我虽是当今的王,但也不敢乱了祖训,对于叔父(重耳也是姬姓,辈分比周襄王高)这个要求我不敢答应,只能割四个城邑给你表示感谢。

    重耳倒也不便强求,就对襄王的赏赐笑纳了。

    为啥重耳不贪图四座城邑而要求隧葬?这里面大有文章,当时为了显示周王室的独尊,有了许多规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方面,一是祭祀所用的鼎数,只有周王才能用九鼎;二是葬礼,只有周王才有资格用隧葬。重耳这个要求是太过分了,是要求周襄王确认自己尊贵的身份,总算襄王不糊涂,没有稀里糊涂答应。话虽这么说,他为了弥补自己的“小气”,竟然一下子就赐给重耳周王室周围的四座城邑,周王室本来就是一个“穷主人”,现在就更穷了,而晋国这个“富仆人”得到了这四座非同一般的城邑,就更加富有了。

    勤王是晋文公继位之后立下的第一功,这一功非同小可,不但挣来了体面,又得到了实惠,一下子就踏上称霸的路。

    【浅评】历来都是强仆欺主,东周早期是诸侯欺周王,后期是大夫欺诸侯,一报还一报。

     周襄王不违背祖训而拒绝晋文公隧葬的要求,是可以理解的,但送出四座城邑也不明智,因为周王室的体面已经所剩无多了,再丢些也没啥了不起,留下城邑反而实惠。因为送走了城邑,使自己变得更加弱小也就更难于维护体面了,体面是要靠实力来维持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