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叔武死不瞑目----《简要东周列国故事》(70)

   

这是一个小故事,由于同情叔武心地厚道却死得冤,就特意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古人。

       叔武是卫国人,与卫成公同是卫文公毁的儿子,卫文公毁就是在那个因为喜欢仙鹤而导致灭国的卫懿公死后,由齐桓公扶持上来的国君,他心术和人缘都不错,但一时狭隘不愿馈赠而闭门不纳上门的重耳,因此结下怨结,导致了晋军伐卫的后果。

        晋国的兵车一开始攻打卫国,在位的卫成公就知道守不住的,也清楚重耳对自己和父亲的怨恨,就趁早抽身,把烂摊子推给弟弟叔武之后,带着宁俞几个亲信出奔到一个叫襄牛的地方。

        却说晋文公在灭了卫、曹二国之后,又大败了楚国,晋国和他自己的威望一下子就震动了所有诸侯,周襄王更是把周室的安全托付给晋国,晋文公的霸业也就算功成名就了,他决定在践土大会诸侯。届时到会的诸侯有许多,卫国虽没有跟曹国一样落到国君被囚的地步,但由叔武守卫的烂摊子没有列入参加会盟的对象,这就意味着霸主不承认卫国是一个属国了,也就时刻存在完全被灭掉的危险,所以卫成公忧心忡忡,跟随从商议,宁俞是个有见识的大夫,他建议:把君位传给叔武,让大夫元咺去辅助他,再由叔武出面去朝见晋文公,请求加入会盟。

        这是一个好主意,但卫成公不太愿意,担心从此失去君位,宁俞劝说他:叔武这人心地仁善,他不会贪恋您的位子,只要卫国能保存下来,以后自然还有机会。卫成公不得已听从了,就令人去向叔武转达传位一事。既然是传位了,就要离开卫地去投靠他国,他最后选择了陈国作为栖身之地。

        叔武对于卫成公的安排,明确表态:我只是暂时守国而已。随后就带着元咺去求见晋文公,终于获得他的谅解,同意叔武代表卫国参加盟会。

        却说奉命辅助叔武的元咺本来是一个忠君的大臣,如果不是卫成公偏听偏信而对元咺、叔武的动机产生怀疑,以后就不会出现一系列的大悲剧。

        元咺应该是清楚卫成公的人品,怕引起他的怀疑,就主动把自己的儿子元角送到陈国追随卫成公,也就是想借儿子这个人质来换得主公对自己的信任。

        晋文公见卫国出头的是叔武,怨气也就消了一大半,带叔武去见周襄王,想改立叔武为卫君,叔武流着眼泪为哥哥求情,在一旁的元咺也跟着说情,晋文公见此也就勉强同意了,本来好事已经来到了卫成公的跟前,但他却因为听信谗言而丢失了,问题就出在一个叫歂犬的公子,这人心术不好,又很会投机,早在当初叔武代兄行政的时候,就去劝说元咺干脆放弃卫成公拥立叔武,这样上卿宰相的位子就更加稳固,见元咺不听从,歂犬就怕了,怕以后成公复位后知道这件事记恨自己,就恶人先告状,跑到陈国去见成公,谎称元咺和叔武要图谋不轨,卫成公半信半疑问宁俞的看法,宁俞说:按理说叔武和元咺这两人应该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另外,假如元咺真的有异心,就不会把儿子送来当人质。

        歂犬继续进谗言:元咺派儿子来,不是当人质,而是要他监视主公的行踪。

        歂犬的话还是对卫成公产生了影响,就派人去暗中监视叔武和元咺的活动。等到叔武和元咺去晋见晋文公为成公说情的时候,留在外面跟踪的人不知道谈话内容,就跑回陈国见卫成公,向他报告“叔武要自立为君了”。

        卫成公一听大怒,就把元角叫来,元角见势头不对正要辩解,成公已经拔出剑来把他的脑袋砍下了。元咺得知儿子被杀,心中虽悲痛,但不敢为了私怨而背君,还是忍悲继续为卫国的复国而努力。

        叔武得到晋文公准许卫成公复国的许可后,就派人去报告哥哥,歂犬又出了一个坏主意:叔武的行为不能完全相信,为了安全,还是由自己以主公的名义先行入城打探消息。

        卫成公同意了,就让他先行。却说叔武得知哥哥即将入城通报的时候,他刚好在洗头发,欣喜若狂,一点不敢耽误,就一手捏住湿发出城门迎接,早有打算的歂犬一见叔武出城,就搭箭射了过去,一箭正中咽喉倒了下去。元咺看到叔武被害,大骂卫成公为昏君,扬言要去告状,就逃去晋国。

        随后而到的卫成公见叔武已死,就抱起他的尸身,见他双面圆睁如生,知他死得冤而不瞑目,就边哭边说:我因你而复国,你因我而死,是我对不起你。

        听了卫成公的哭诉,叔武的眼睛才慢慢闭上了。国人见叔武被害群情愤怒,卫成公赶紧追究责任,把歂犬斩首了,这样才慢慢平息下来。

        歂犬虽被处罚,但事情远远没有解决,卫成公也因此差点丢命,在宁俞的使计下才侥幸逃脱一死。

        【浅评】叔武的死虽出自歂犬之手,但如果没有成公的多疑,歂犬也掀不起风浪,所以叔武不死于臣,而死于君;不死于箭,而死于疑。
     卫成公的几点虚泪就让叔武瞑目,确实大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