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氍毡上

                                            刘玉莹写于2/10/2010

        在中国闹文化大革命之际,台湾推出了相对应的活动:复兴中华文化运动。最具体的表象就是戏剧百花齐放。国剧(那时是外省人掌权,所以独尊京戏,称其为国剧。现在是台湾人出头天,歌仔戏取代了京戏的地位),豫剧(河南梆子),蹦蹦戏(河北落子),越剧(绍兴戏),全出笼了。

         河南梆子捧出了飞马豫剧团的王海玲(谣传老蒋总统喜欢看王海玲的戏)。我看了她的招牌戏“扬金花”,功夫扎实,表演活泼;我就只去开了那么一次洋荤。理由是我听不懂河南话。

         蹦蹦戏只演了一期,就销声匿迹了。我是觉得它没做宣传,又没有名演员来号召观众,而且很多角色是由京剧的二路演员来担任,给人一个分量不足的感觉。我看了一出“桃花庵”。这是一出粉戏(就是有卖弄春情的表演)。不过还听得懂演员在说什么。

        绍兴戏就靠周弥弥一人,没有把剧种推展开来。关键是谁懂绍兴话呀?前一阵子,从 Youtube上找到小蒋总统在双十国庆庆典上的讲话,一句不懂。老蒋总统的讲话,就只听得懂“全国军民同胞们”这一句,以及双十国庆时,在总统府前面的广场上,跟着他喊的口号。我没看过绍兴戏,大概也不会去开洋荤。

         广东人在台湾不多,养不起一个剧团,真要唱广东大戏,还得到香港去请剧团。这样开销就大了。我记得台北曾唱了一期广东戏。我还特别跑到台北的马来西亚餐厅去买票。这是香港来的剧团,著名谐星梁醒波本来是剧团的当家丑婆子,因为不喜欢坐飞机,没跟来。演出地点在台北艺术馆。还记得戏码是“风流元帅莽将军”。一句不懂,只看戏服漂亮,旦角的头面(头饰)和京剧的大不相同。郭小庄成立“雅音小集”,特意地标新立异,她的头面大部份是采用广东戏的头面设计。。

         国剧因为是军方在支持,所以在鼎盛时期,共有七个剧团轮流在国军文艺活动中心演出。总部级的剧团有海光(海总),陆光(陆总),大鹏(空总),明驼(联勤);军团级的剧团有龙吟,大宛,和干城。

        龙吟剧团的演员阵容不强,我连它的主要演员为何,都记不得。影星胡锦的妈妈马骊珠是龙吟的当家旦角,军中国剧竞赛,马骊珠得到旦角银像奖,得奖戏码是“秦良玉”。

         干城的演员阵容大概只比龙吟好一点,有麒派老生周麟昆(得过生角银像奖),和唱刀马旦和花旦的徐莲芝。徐莲芝得过旦角银像奖,得奖戏码好像是“荀灌娘”。但是她没有响亮的师承,也缺乏有力的后台,一直没红起来。麒派不是主流的老生唱腔,欣赏麒派的观众不多。麒派戏的特色是重作表,嗓子沙哑。我不爱听!

        大宛没旦角,主要演员有胡少安(老生,得过生角金像奖);李桐春(武生,肚子太大了,改唱红生,就是关老爷)。李桐春的红生得过净角金像奖,王福胜(架子花脸,演张飞特别传神,得过净角金像奖,我最喜欢看他和李桐春演的古城会,好戏!);周金福(丑,也得过丑角金像奖)。大宛的小生是陈宝亮,是很称职的绿叶。周金福和陈宝亮演的连升三级,特逗的。

         陆光的演员阵容比较稳定:周正荣(老生,生角金像奖);张正芬(旦角,曾经是顾正秋的二旦,以粱红玉得到旦角金像奖,她是歌星庾澄庆的妈妈);马维胜(铜锤花脸,净角金像奖);吴剑虹(丑角)。武生是李桐春的弟弟李环春(他是影星李志奇,李志希的爸爸)。干城解散后,徐莲芝进了陆光。第一次公演,为了制造和谐共存的假象,安排徐莲芝和张正芬合演“姑嫂比剑”(徐演薛金莲,是配角;张演樊梨花,是主角),我去看了这出两个头牌的合作戏。要知道,台湾就那么芝麻绿豆大,国剧人口更少得可怜,养不起太多的剧团。“一山难容二虎”,“卧榻之侧,岂容人酣眠”的竞争现象是很很尖锐的。生存与否,就看谁先霸住山头。光霸住山头还不够,还得有人撑腰。张正芬的丈夫是国大代表,不挺自家老婆挺谁呀?很快,徐莲芝就从陆光消失了。

        海光一直是小生刘玉麟当家。刘玉麟曾获得第一届军中国剧竞赛生角金像奖,演的角色是“李存孝”。陈元正(唱铜锤花脸,是周麟昆的女婿);高德松(架子花脸);张剑秋(丑);曾怀德(老旦);后来老旦换成周慧英(他是陈元正的小姨子);李凤翔(武生,肚子太大了,舞台造型实在难看)。后来,李环春跳槽到海光。海光唱老生的先是李金棠,李金棠去美国后,就换成谢景莘。大宛解散后,胡少安进了海光。后来复兴剧校出身的老生唐文华也加盟了海光。

        海光的旦角,换来换去。段承润(票友,台湾师大国剧社旦行的指导老师,小陆光出身唱小生的王陆瑶是她的媳妇),赵复芬,程景祥(花旦,他是个乾旦。男人的肩膀宽,穿上裙袄后,舞台形象不甚高明,他演粉戏挺拿手的。我看过他演的翠屏山里的潘巧云,完全不能接受他的宽肩膀);刘复雯(她是刘玉麟的女儿,武旦出身,扮相绝美。但听她唱“断桥”,会替她捏把汗,惟恐她高音唱不上去);都先后在海光唱过。一直到魏海敏从小海光出科后,,旦角就固定由她担纲了。

         大鹏的台柱是老生哈元章。他的扮相不行,既无书卷气,又乏富贵气,就是个老粗呗。嗓子也差,凑和着唱个四进士还可以。大鹏的花脸是孙元坡(唱曹操之类的白脸奸臣挺很出色)。孙元坡的弟弟是孙元彬,唱武生(演猴儿戏很传神)。马元亮(老旦)。

        明驼是程派青衣古爱莲的天下。古爱莲也得过旦角金像奖。古爱莲赴美后,徐露就进去了。小生是杨丹丽(我拾玉镯里的傅朋 ,就是跟她学的 );后来换了孙丽红(个头够高,脸上没戏,僵硬如木头);老旦是王鸣咏;老生先是曹曾禧(票友,深度近视,他是台湾师大国剧社生行的指导老师),后来换了叶复润。丑角是于金骅,他本来是个胖子,演丑婆子最拿手。后来生了一场病,体重暴瘦下来。 前一阵子,在Youtube 上看顾正秋唱的锁麟囊,认不出梅香是谁演的?等梅香一开口,才知道是于金华。     

        除了军中剧团,民间还有个复兴剧校,偶尔会在台北艺术馆演出。我看过几次,只对武生吴兴国留下较深的印象(个头好,扮相好,嗓子好,武功也好)。吴兴国后来进入陆光,拜周正荣为师,改学老生。

        周麟昆在干城解散后,自己组了一个麒麟剧团,在今日百货公司楼上的麒麟厅,日夜演出。由小大鹏出身的武旦姜竹华担纲。演出戏码是当年上海演得红火的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文素臣我有一个朋友是姜竹华迷,因为她的缘故,我跑去麒麟厅捧过几次场。但是时代变了,曾经是盛极一时(清末民初)的娱乐,很快就被电影追过去了。麒麟剧团没撑多久,也吹呜嘟嘟了。

        小陆光(陆光设置的科班)四梁四柱,角色齐全:有胡陆蕙(俞大纲替她编了一出绣襦记,因此一炮而红),潘陆琴,李陆龄,周陆麟(周金福的儿子),刘陆娴,王陆瑶,吴陆芳,朱陆豪,刘陆勋,李陆侠,钱陆正;张陆龙(男孩子唱老生,真是凤毛麟角。有时他也兼着唱武生。我妈最喜欢他了。他唱龙凤呈祥里的刘备,大气大派,很有个帝王样儿。唱武家坡,一场调戏王宝钏的戏,总要逗得我妈大乐,说:这个小坏东西!谣传他在剧校里要吓他妈,就假装上吊,结果真死了,非常可惜)

          小海光(海光设置的科班)也是四梁四柱,角色齐全:张海珠,吕海琴,叶海永(叶海永是刘玉麟有心栽培的男小生,但没有成功),魏海敏,沈海蓉(她是海光夫妻档沈连生和刘松娇的女儿),,王海波(女孩子唱花脸);张海娟,郝海堂(武丑,演祥梅寺里的小和尚,身手不凡。他是海光丑角郝耀华的儿子)

        据说哈元章怕后起之秀抢他的饭碗,所以小大鹏(大鹏设置的科班)偏重于旦角的训练。徐露,钮方雨是第一批出科的。几年下来,小大鹏训练出一大堆旦角:古爱莲,严兰静,朱继平,廖苑芬,张安平,郭小庄,王凤云,蒋桂琴(蒋桂琴年纪轻轻地,得了骨癌,锯了半截腿,死前戴着义肢,唱了一出红楼二尤,郭小庄唱尤三姐,蒋唱尤二姐)。老生先栽培出一个崔福芝。崔福芝的嗓子好,但是个头太矮,她穿的厚底靴就跟高跷似地,常担心她被厚底靴的重量拖着,迈不开步。后来她拜孟小冬(那时台湾只称她是杜月笙夫人)为师,学老旦戏。这比她唱老生戏的舞台造型要好多了,但老旦戏太少,唱不出什么名堂。后来又出了个欧阳敏文,个头也不高,跟崔福芝一样,出科后,改唱老旦。小大鹏还有唱花脸的朱锦荣,唱武旦的杨连英,唱小生的高蕙兰(高蕙兰美过容,效果还不错),唱武生的赵振华(是海光武生赵君麟的儿子)。

         小大宛(大宛设置的科班)只登台几次(包括上一次电视),就因为大宛解散也被解散了。小大宛演的都是短打武戏,学生有:王宛平,李宛英(李小楼的女儿,嫁给大鹏的武丑夏元增)

         那一阵子,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界疯拍武侠打斗片(始作俑者,是李小龙的精武门),给国剧演员开了一条赚外快的路。我的武功老师李小楼,他是明驼剧团的武行,在电影“十八罗汉斗悟空”里演了一个罗汉,还乐孜孜地告诉我这件事儿。

        国剧演员跑去演武打片,几乎都是演配角(包括复兴的武生张复建在内)。只有嘉凌(刘复雯)演了几部武打戏,戏份都不轻。但我只看了一部,就因为失望,而裹足不前了。那部电影讲的是一个侠女,帮蔡锷和小凤仙逃出北京。戏里有一个镜头,是两个男人扮了旦角,打着光膀子坐在后台。我当场火冒三丈,气不打一处来。我妈是北京人,我舅舅爱票戏,我妈说,男人扮旦角,上装后就不许光膀子。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你扮了女装,你就是女人,有看过哪个女人,光着两个大奶奶四处乱逛的?这是糟蹋国剧,侮辱国剧女性!!!!最后片子结尾,抄袭西洋电影虎豹小霸王的表达手法。怎么这么烂啊?连处理个结局(侠女被乱枪毙掉),自己都想不出招来啊?

         郭小庄也演了一部电影“秋瑾”,票房不好,她也就不再演电影了。倒是复兴剧校的王复蓉演的电影王宝钏,大鹏钮方雨反串小生和甄珍演出的电影状元及第,票房都还可以。但是这两片都不是武打片。

         每一种剧种,都有它因应社会需要而存在的条件。过了那个村,就没那个店了。国剧演出,没什么观众,场面冷清,光凭票房的收入,养不了剧团。郭小庄的雅音小集能够风风光光地在国父纪念馆登台,是因为拿到外界的经费;如果没有外界提供的经费,她也是玩不起来的。

         后来台湾的政治生态变了,国父纪念馆的大型演出,就是歌仔戏。不是由杨丽花唱,就是由明华园唱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