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之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后来儒家思想借“内圣外王”之名, 对“内圣外王”用儒家思想进行了解释,将内容换成了儒家思想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内圣”就是指用成君子,成圣人的儒家思想来修身养德,懂得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式;“内圣外王”就是以儒家思想所主张的做人和做事的方式和原则来管理家族、治理邦国、最终实现夺取天下而成王的目的。
笔者在其它的文章中多次的论述过,儒家的圣人孔子说:”中庸可以说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了.”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出自>)和”君子的言行做到符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违背了中庸的道德标准.”(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出自>).而所谓中庸就是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所思所想在表面上不表露出来,表面上保持平常的状态,所以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颠倒黑白等等这些处世和做事原则就都包括在中庸之道的范围之内;而且,儒家思想主张以自己为核心的等级爱.因此, 用成君子,成圣人的儒家思想来修身养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懂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内圣”.由此可知,儒家思想所说的“内圣外王”就是不择手段的夺取天下而成王.说的具体一点,对外主张卑躬屈膝,牺牲本国的利益去讨好外国,借以提高自己在本国和外国的重要性.对内一面欺上瞒下,颠倒是非,拉帮结派, 排除异己;一面愚民弱民,贪赃枉法,不择手段的欺压百姓,制造混乱.从而寻找机会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有这种可能性的情况下),通过阴谋诡计或局部暴力的方式夺取政权而成王.因此,儒家思想的” 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就是指鹿为马的赵高和篡权夺位的王莽. 赵高篡位失败导致秦朝灭亡,结果楚汉争雄,生灵涂炭;而王莽虽然成功但导致群雄并起,不久就被推翻,结果也是经过大规模的战争东汉才确立了政权.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所主张的” 内圣外王”,即通过阴谋诡计或局部暴力夺取政权而成王的方法并不能避免战争.也许有人会说这样解释儒家的” 内圣外王”不合理,因为这违背儒家的”三纲五常”.没错,但是不要忘记儒家思想主张”有为”,而且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在这里也充分地体现出儒家思想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个人的主观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思想.
然而,这并不是儒家思想的” 内圣外王”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说, 儒家思想的” 内圣外王”到此还没有结束.儒家思想主张用本国有限的利益去满足外国无限的欲望,这是在不断地弱小自己和强大对手;而且 儒家思想的“内圣外王”的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将个人的主观意志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思想在全社会蔓延的时候,就会出现 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国与国相互战争,家与家相互掠夺,人与人相互残害的人吃人的情况,导致社会的衰败和混乱,当一个社会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就是被进攻的最好时机.在中国历史上,宋朝(宋朝的统治者是汉族)的官方哲学是儒学,结果导致元朝的蒙古族成王;元朝夺取天下之后的官方哲学是儒学,结果导致明朝的回族成王(当然关于朱元璋的民族问题还有争议);明朝夺取天下之后的官方哲学是儒学,结果导致清朝的满族成王;清朝夺取天下之后的官方哲学是儒学,结果导致八国联军在圆明园玩火.因此,儒家思想所说的内圣外王”实际上应该是在本国内将孔子奉为”圣人”,将儒学作为官方哲学,结果造成不受儒学影响或受儒学影响较小的外族或外国最终成王,这不仅在理论上是合理的,而且(除了明朝有争议以外)基本上能够得到宋,元,明,清的中国历史的支持.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就是名副其实的”亡道”.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汉字的”国”字是一个”口”字里面一个”玉”字,就是说在普通中国人的价值观中,”国”就象”口”中的”玉”是用来”爱的”;而儒家思想中的”国”则是用来”卖的”.
張哲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