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晋交锋----《简要东周列国故事》(95)

    晋国虽经历一轮动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的国力还是很强大,而楚庄王要“一鸣惊人”,就必定要扫除这只拦路的“骆驼”,而晋国要保持霸主地位,也必须压制这只打鸣的“大鸟”,所以晋、楚的交锋也就成为必然要发生的事了。

    以前楚成王与齐桓公、秦穆公和晋文公争霸,倒霉蛋是郑国,现在楚庄王和晋成公争霸,倒霉的还是郑国,公元前584年、也就是周定王二年,楚庄王命公子婴齐领兵伐郑,这个时候郑国刚好“轮到”归属晋国,晋成公就命荀林父(荀息的儿子)救郑,楚兵还不想跟晋正面交锋,就改变策略伐陈,要借伐陈来迫使晋国退兵,陈国投降了。

    第二年,赵盾死了,郤缺(郤芮的儿子)继赵盾的位,新官上任照样要烧火,他说服晋成公亲征讨伐变节的陈国,但晋成公中途病死,所以晋军不得不退兵。同一年,楚庄王乘晋国大丧,就兴兵伐郑,郤缺为了救郑就领兵偷袭楚营成功,郑襄公与众大臣都很高兴,只有他的弟弟去疾担忧,认为楚国败于晋国,必定要找郑国泄愤。为了解除郑国的危难,他主动出使楚国,说服楚庄王跟郑国结盟。

    郑国归顺楚国不久,又被晋国收揽过去,楚庄王就在公元前575年再次伐郑,这一次伐个彻底,迫使郑襄公肉袒负罪,本来想就此灭了郑国,又怕因此引发大的战争,就故意说是避免犯上次“蹊田夺牛”的错误,同意由郑国公子去疾到楚国为人质后退兵。

    却说晋国得知楚国伐郑,就发兵来救,还没到达就得知郑国城破投楚了,就扎营对峙,本来楚庄王是听从孙叔敖的意见要退兵避开晋军,但后来被新宠臣伍参说服改退为进,而晋国元帅荀林父见郑国已经投降,原本也想就此退兵避开楚君,无奈下属多有主战者,所以也就把退弄成了战,两个大国大战一通,交锋的结果是楚国大胜。

    两年后,楚国令尹孙叔敖死了,荀林父趁机出兵伐郑,总算规模不大,只是抢劫了一通后退兵,楚庄王见郑襄公这些年能遵守盟约,也就放去疾回国帮助他治理国家。

    【浅评】郑国地理位置特殊,任何一个要称霸的诸侯,都必须臣服郑国;而郑国的实力已经没办法抗衡齐、晋、秦、楚中的任何一个,所以那一个诸侯来讨伐它就投降那一个,投降了这一个诸侯,就必定惹来另一个诸侯新一轮的讨伐,他们乐此不倦,在一百来年中,郑国是投降最多的国家,至少也有几十次,这也是它不灭亡的一个原因。当真正没有被灭掉,是四大诸侯都明白,自己一旦灭掉郑国,将会惹来其他国家的攻伐,所以也就默认了郑国“墙头草”的作风,这是诸侯混战中的一大奇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