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大明王朝,从缔造者太祖皇帝朱元璋,到上吊在景山的末代皇帝朱由检,长达276年,前后经历了十六位皇帝。以皇帝死后入葬的陵墓算,朱元璋的孝陵在南京紫金山下;他的长孙建文帝,战乱中生死不明,无陵墓葬身。北京的十三陵埋葬了从永乐到崇祯的十三个皇帝。合在一起,共十五位。这么一算,少了一位皇帝,或少了一座皇陵。这是怎么一会事?

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帝被俘和失去皇帝宝座后又复辟重新登基的故事,就和这少了一座皇陵密切相关。就是我要说的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

明朝的第六位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他当皇帝的第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刺部落首领也先因不满明当局给以的恩赏,借机发难。率蒙古各部,从西到东,向明北部多个城镇进犯,其中一支攻打大同。大同明守军兵败后,向朝廷求援。英宗在太监王振的鼓惑下,不顾兵部侍郎于谦和其他大臣的激烈反对,让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冒然率兵亲征。由于并未做好战争准备,外加王振专权,指挥失度,在河北怀来附近的土木堡,明主力遭到全歼,英宗朱祁镇也成了俘虏。这个事件被称为“土木之变”。

消息传到北京,民心大乱;瓦刺也先又挟持英宗,攻打到北京城下,朝中有人提议迁都避乱。真要这么做,北宋南迁的耻辱历史,又会重演,而那时明朝建国仅仅80年!幸好朝中有刚正之士,坚决反对迁都逃跑,力主坚守抗敌----他就是令后人敬仰的于谦。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和其他大臣,在太后的允许下,拥立留守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皇帝,就是明代宗,史称景帝;遥尊被瓦刺俘获的英宗为太上皇。于谦主持了北京的防守并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使瓦刺兵败北京城下。瓦刺的入侵被粉碎之后,国家局势转危为安;一年后,瓦刺提出释放英宗回京。

这时的新皇帝明代宗,陷入了极大的矛盾中,有点像南迁后的宋高宗。他知道英宗回来,对他的皇位是极大的威胁;但不使英宗回归,道理上又说不通。于谦以国家大义说服代宗,又担保不会让英宗夺去代宗的帝位。这样,代宗才答应派大臣杨善去看望英宗并与瓦刺谈判。谁知瓦刺开出英宗的赎金数额后,杨善竟自作主张,变卖了随行资产,交了赎金,就把英宗给带回来了。看来那英宗确实成了瓦刺的累赘,尤如“鸡肋”,只希望及早得钱放人!

英宗回到北京后,名为太上皇,实际是被代宗软禁在紫禁城外一个与世隔绝的空院落里,严加看管。有两句古话,一句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凭这句,代宗当上皇帝。还有一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凭这句,只要不让位,关你杀你没商量!还好,代宗算仁慈,没杀英宗,只是连关了他七年!这期间,又废了英宗儿子的太子地位,改立太子到自己儿子的头上。代宗想用这种方法,彻底切断英宗复辟的希望。谁知天不做美,立为太子的儿子早夭,自己又在执政八年后,得了重病,命运又到了紧要关头。

代宗景泰八年正月,大将军石亨伙同太监曹吉祥,趁代宗病重不理朝政之机,强行打破监禁英宗的南宫大门,扶持英宗到皇宫奉天殿复辟。随后贬代宗为郕王;几天后,代宗病逝。史书上,称这段故事为“南宫复辟”,又叫“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后,英宗剥夺了代宗的一切皇帝特权,如称号,年号,礼仪,待遇等,并拆毁了正在为代宗修建的皇陵,只允许以亲王礼仪葬于北京西郊的王公陵墓中。不仅代宗倒霉,支持代宗即位的于谦,更遭受残酷迫害。尽管于歉有大功于社稷于国家,他们还是基于皇权和个人的私利,以“谋逆”罪杀害了他。明明是自己阴谋复辟,却诬陷别人谋逆,按“南宫复辟”策划者徐有贞的话说,“不杀于谦,此举无名”。何谓“谋逆”,就是因为当年,为稳定局势,立代宗为皇时,于谦说过 “社稷为重,君为轻”这样一句话。可五六百年前的皇帝和权臣,哪个又能理解于谦的境界呢?

英宗的儿子(就是那个被代宗剥夺了太子地位)即位几年后,下过这样一个诏书:

“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践阼:登基,当皇帝的意思)

他还算忠厚,尽管叔叔在位时,曾不公正地对待过他;他还是不记前嫌,纠正了自己父亲的过失,还了历史本来面目;也为从“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的这段历史,写下了最后的句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