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片,早有耳闻,甚至《孔子》尚未上映,我就已经写了一篇《子曰:子路这个蠢材》来欢迎它的到来。我一直想知道,这次重新诠释孔子这个人物,会不会像米卢指教时国足突然世界杯出线一样让我们惊喜。
每一部新片刚出炉的时候,总是有一片的叫骂。这些人心态各异,有些人是确实有水平,站在人文的角度去理性审视一部片子;有些人则是为了骂而骂,不骂则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高,石头从面前滚过,他也能骂出个小鸡来。赞美也是大把大把的,不过我一般不去看。人这种动物,从天性上来说,一般都是对让自己不适的东西有强烈的反映,本能的去反抗,例如骂;而对让自己舒适的东西,则是受之泰然怡然,不会本能的去赞美讴歌。如果一个人开始赞美了,开始讴歌了,则必有其目的,不管是善意还是恶意,又或,仅仅是为了吸引注意。是以,赞美的东西,不看也罢。
等一切辱骂和赞美终于平息了,我也开始看这部片子。没有什么严重的不适,除了一开始的几个弟子像小鸡寻找母鸡地庇护一般躲到孔子的身后,抑或是坚定地站到孔子的一边的那个场景。一个人格健全智商正常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的举动的。不过这不是什么大毛病。我依然继续观摩。
不过,当我看到颜回为了救孔子的竹简而被淹死的场景时,我终于忍不住开始毛骨悚然了。姑且不说历史上颜回到底是怎么死的。说说这场景吧,怎么就那么像高丽电视台的新闻呢?
“高丽九岁女孩为抢救领袖画像被大火活活烧死;
高丽人民在洪灾中誓死保卫领袖肖像;
为抢救领袖像献身高丽船员获英雄勋章;
。。。。。。”
两多年前的中国,中国儒家的始祖,本片的主角,孔子,孔仲尼,已经本着仁者爱人的精神,力主废除人殉;两千年后的东亚几个国家,居然还在变相地鼓吹人殉精神是多么的宝贵。篡改一下孔子在片中说给公山狃的一句话送给这些个鼓手:“先君爱你,你也忠于先君,你还是追随先君于地下吧。”
然而这还不足以让人出离愤怒,让人出离愤怒的是子路之死,他临终前的话居然被篡改为:“夫子有救,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史记记载: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我一直很欣赏子路这个人物,他和孔子,在我心目中就像是建议出子午谷袭击长安的魏延与坚持出祁山的诸葛亮。孔子那套礼制仁义,在争于气力的春秋战国显得是大而无当;也正如诸葛亮坚持步步稳扎稳打,在蜀魏国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最终只是空耗国力自取灭亡。子路在不受儒学束缚的时候,曾经是个豪勇之士,连孔子也被他狠揍了一顿;这样一个人,却在最后的激烈战斗中,去注意君子的帽子有没有戴正,然后在戴帽子的时候被人杀死。同样是魏延,入蜀战功赫赫,北伐时独领一军战于羌中,获得大胜;一旦归诸葛亮节制,便从此碌碌无为,最终竟然因为所谓的谋反被诸葛亮的继承者杀死。如果没有孔子,没有诸葛亮,也许子路和魏延的人生会大大不同,而卫国和蜀国的历史也会走向另一个轨道吧。可惜历史不接受假设。
于是,像诸葛亮的后继者对待魏延一样,子路的英雄形象也在此被人篡改,以所谓的子路对孔子的谄媚,来表现孔子的伟大。而从此子路,也变成了那些个为了抢救伟大领袖的肖像,而被烧死,被淹死的一群没有独立人格的附属人中的一员。
我想起紫禁城里的皇帝老儿,明明肾亏得要死,却要在三千佳丽面前证明自己的金枪不倒一根牙签横扫紫禁城。他的传统做法是,把身边的男人的小鸡鸡全割掉。然后再找上一帮鼓手,成天鼓吹:“他最大,他最强!”时间久了,不仅鼓手们相信了,连他自己也信了。于是,他就真的成了城里最威猛的男人。他也从此心安理得。
臭豆腐并不是因为臭才好吃,可是有些人偏要自以为是地往调料里加大便。于是,这块美味的臭豆腐,也从此变得臭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