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趣事(1)

       在北京的西南,出和平门不远有一条东西向的街,这街算不得大,却也宽敞。一条马路把这街分成东西两半,街两旁一律是灰砖灰瓦的店铺,飞檐斗拱,装饰得古色古香。 这一家家店铺的柱子和斗拱大多是红色,间杂着几家黑色的,梁柱上的纹饰用金色勾勒,画着蓝底儿的画栋;经营的多是古玩字画,文房四宝,旧书籍和善本古籍。街面是石板铺就,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曾来过这里,大概就是从那时起,这里就改成步行街了。走在街上,如果不看行人的穿着打扮,让人有种回到一两百年前的感觉。这就是远近闻名的琉璃厂文化街。
       多年没来了,这次只是走走看看,如果有什么好玩儿的物件儿顺便收上几件。和当年比起来,路边的店铺都已粉刷一新,多了一份热闹,也少了一分沧桑。来到街口,先奔东街的中国书店。这家店可和一般的书店不一样,前面的门市买的是市上发行的各类书画,碑帖,古籍,后面是个四合院,这院子里当年是卖旧书的。这旧书是不分类的,一堆堆的摆在屋中的大桌子上,书脊向上。里面熙熙攘攘的,人人都眼盯着桌上的书堆,不时有人抽出一本翻看。大部分旧书是滞销的书籍,记得最多见的是《红岩》,经年累月地戳在桌上无人问津。如果你的运气好,可能淘到一本稀有的珍本, 找到的人会兴高采烈,旁边的也跟着兴奋起来,一阵小的骚动后,屋子里又静下来。时过境迁,那院子已经变成了古玩市场了。
       出了中国书店,手中多了一本新买的黄庭坚《诸上座帖》。虽然自出国以来连毛笔也不曾碰过,但那豪放不羁的狂草还是让我心动。

       在街上走着,宝古斋,墨缘阁,庆云堂,汲古阁,萃珍斋, 这些熟悉的店铺一家家走过,其中有的已把柜台出租,不知来历的商家在柜上卖着各种仿制品,从手工,古瓷,烟壶到仿启功等近代书家的字画应有尽有,质量参差不齐,多是些赚游人钱的。
       转眼来到一家店前,这店门脸儿宽大,两层楼漆得流光溢彩,不看店名以为是西门大官人遇见武二郎的狮子楼,门上方是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荣宝斋”三个大字,黑匾金字,气势不凡。这荣宝斋与全聚德,长城一起号称京城三绝,从它的前身“松竹斋”算已经有三百多年了。印象中我在这里,除了大学时买过几支笔,还曾花了一百多块买过一方砚台。这儿的字画价格不菲,却是个看名家真迹的好去处。进得店来,把那些名家作品一一看过,发现和多年前的区别只是在那些字画的标价上多出了几个“0”。
       走出荣宝斋,看到街上冒出几个卖古玩儿的三轮车。于是,就随便走到一辆三轮前,和那小贩搭讪着,小贩先是带些戒备的看着我,等到戒备解除,便开始推销起车上的东西。看看那车上除了老式的玉制烟袋嘴儿,绣花鞋,就是几个仿制的香炉和雕工粗劣的菩萨,弥勒,正转身要走,被小贩一把拉住,悄声道:“跟我来。”只见他随手从车上的柜子里拿出个报纸包起的物件儿,连拉带拽地把我带到路旁的小巷,神秘兮兮地打开那一层层的报纸。我正待要看他报纸里包的是什么,巷外传来一声低吼“工商局的来了”,声音不大,却很清晰。那小贩急忙包起纸包拔腿就跑。待我走出小巷,街上的三轮儿一辆也不见了踪影。我正在发愣,有人从背后拍了我一下“大哥,你要买东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