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 ;闪电走如飞 疾风扫沙场--杨得志上将用兵特色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zt :闪电走如飞 疾风扫沙场--杨得志上将用兵特色

2008-02-02 09:46:55
http://www.rmzxb.com.cn/pub/rmzxw/wh/ws/t20080202_177531.htm


1935年1月,红军时期杨得志


1936年,红二师师长杨得志、政委萧华在甘肃宁县早胜镇


1936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西北后杨得志与战友们合影:前排左起:罗华生、杨得志、萧华,杨勇(后排左二)、熊伯涛(后排左四)、杨元发(后排左六) .


1936年冬,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二师领导与警卫战士在一起:左七师长杨得志,左五政委萧华,左四参谋长熊伯涛,左六政治部主任唐亮


1949年4月,杨得志(左四)在太原前线部署战斗



将军像闪电,行走如飞;

将军似疾风,横扫沙场。

如果有人想探寻杨得志上将用兵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的话,那么“兵贵神速”将是他得到的最终答案。

将军的性格快、思维快、动作快、用兵快,将军的一生都离不开“快”字。

飞兵突破乌江──迅雷不及掩耳

乌江,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生死江”。

杨得志曾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叙述了当年红军突破乌江的情景:1934年11月,红军在长征中血战湘江,损失惨重,全军后卫的一个师,所剩无几。虽然蒋介石的第四道封锁线被突破,但局势并没有缓解。吴奇伟、周浑元、薛岳等蒋介石的精锐部队紧追不舍,湘、粤、桂等地军阀处处设防,数十万大军像黑云一样压向疲惫的红军,局势万分危急。 生死关头,毛泽东改变了中央红军到川黔湘边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主张,率领红军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发。这一转移,出乎蒋介石的意料,但他并没有绝望,因为他手中还有一张乌江的“王牌”。蒋介石命令数十万大军扑向乌江,企图消灭红军。

于是,乌江成为决定红军命运的“生死江”,成为蒋介石消灭红军的“天险江”。

危难中,先遣团红一军团一师一团团长杨得志受命率部强行突破乌江,为全军开路。

这是一场比拼速度的战斗。红军和蒋介石的兵力谁先到乌江,谁就获得了胜利。杨得志率先遣团拼命开赴乌江。当时,贵州细雨小雪连绵不断,落地结冰,路面像泼了一层桐油,当地群众称“桐油凌”。一路行军,官兵不知摔了多少“桐油跤”,但行军速度不但没有减慢,反而加快了,官兵们白天走,夜间走,急行军转为强行军。经过几天几夜的强行军,先遣团抢在国民党军主力之前到达乌江渡口──龙溪。

乌江,水深流急,白浪滔天,吼声惊人,两岸几百米高的大山,刀削一般直耸云天。对岸有当地军阀侯之担一个团凭险防守。杨得志迅速集中全团枪、炮向对岸敌人开火,敌人山顶工事飞上了天,残敌退往山后。

敌人被暂时压了下去,但渡江成了难题。船被敌人破坏,连块木板也难找,船渡不可能了。架桥,没材料;凫水,湍急等于白送死……渡江方案一个个提出来,一个个被否定。

官兵拼命抢来的时间,在江边一分一秒地消耗着。关键时刻,杨得志发现江中漂着一根竹子。他和政委黎林商量,用扎竹排的方式渡江。

竹排扎好了,全团选了8名水性好的勇士先行试渡。

10米、15米,竹排在波峰浪谷中前进。突然,一个小山似的巨浪向竹排凶猛地扑去,勇士全部被水吞没。转眼间,又从水中冒出来。“啪”的一声,竹排又撞在礁石上,接着又被激流卷到漩涡中。竹排翻了,8名勇士被漩涡卷走,全部牺牲。

杨得志在悲痛中组织第二梯队渡江。这次他们在竹排上绑了扶手,并在下游水流较缓的地方选择了渡点。十几名战士前仆后继,又冲向凶猛的乌江。

“砰!砰!砰!”对岸重新反扑回来的敌人,发现了渡江的红军第二梯队,疯狂阻击。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和急流中,拼死向前,一个个竹排像箭一样飞向对岸。红军官兵冲上了对岸,爆炸声、喊杀声,震撼山谷。乌江天险被突破。

先遣团顺利过江,红军主力顺利过江。蒋介石得知这一消息后,犹如“迅雷”轰顶,不知所措。杨得志率领红一团又“疾风”北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