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给李鸿忠省长支一招
给李鸿忠省长支一招
看了新闻“录音笔事件是误会 不涉及道歉”, 不由抚桌长叹。 而今的湖北省长李鸿忠面对记者,语调温和,对记者的每个问题都耐心倾听, 并详细地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显然, 这是李省长的一个危机公关举措。 然而, 把李省长的这一举措放到李省长本人所说的“三光”(阳光, 目光, 激光)下去考量,对其行为越抹越黑, 显然是一个公关臭招。
“我们担心她不是记者,就把录音笔拿去看看了。”--- 李省长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如此警惕, 看来是怀疑境内外的敌对势力混进了两会, 对两会的保安工作极不信任, 以至于亲自动手, 拿下录音笔,进行审查, 甄别。 如此下去, 李省长的开会团队以后恐怕要抗上湖北机场的安检设备进京了。 这里该送李省长一句话, 为人不做亏心事, 半夜敲门心不惊, 李省长, 你紧张什么呢? 况且, 不经法律许可, 随时随地对一个公民进行搜查,李省长似乎不仅忘记自己身份, 对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有点糊涂。
“我请教她‘您是哪个新闻单位的’,她说她是《人民日报》的。我就又问她:‘你是《人民日报》的吗?’她就支支吾吾没再答了。后来我们得知她不是《人民日报》的,是《京华时报》的。不过《京华时报》也没关系,我觉得每个媒体都有采访啊、新闻监督的权利,这都很正常。我觉得就理直气壮地说《京华时报》就好了,没什么问题。” --- 这里面显然有问题。 李省长闭口不提那恼人的提问, 而是惶顾左右而言他地说, 后来知道是《京华时报》的, 这和当时李省长的失态有什么关系? 要有, 也就是凭借李省长见多识广的判断能力及及以部长级官员和人民日报社长平起平坐的居高临下的地位, 不耐烦所问的问题, 而恣意欺凌一位显然是新闻界新手的弱女子。 《京华时报》隶属《人民日报》, 从法律上说, 李省长也知道小记者并没有错。李省长这里辩解的是, 一切错误的原因, 不回答问题也罢, 抢笔也罢, 都出于这位记者没有理直气壮地说《京华时报》,说了《京华时报》就没问题了。 不谈这里面荒唐的逻辑关系, 至少表面看来很有趣的是, 一位大省长在和小记者较劲。李省长, 你一省之长的气量就这么点? 这里, 李省长应该玩味一下自己送给这位女记者的话:“我觉得她应该更开朗一些,大大方方的”。
看现在的李省长, 语调温和,对记者的每个问题都耐心倾听。 省长啊, 你早干什么去了, 在抢笔的一瞬间, 你恰恰缺了这么点点温和和耐心。在十分钟的采访中,李省长一再强调自己对媒体的态度是开放的。 并举出了2004年的时候刚到任深圳市市长时概括的新闻媒体“三光”作用,既权利在阳光下和人民的目光中运行, 错误在激光下得到纠正。 有意味的是, 这次两会, 有一位委员短短8分钟的发言赢得了台下全国政协委员们的9次掌声。 这位委员说的是, 现在干部常说的老话多、正确的废话多、漂亮的空话多、严谨的套话多、违心的假话多”,形式越搞越繁琐, 就是落实不了。这位委员的话音刚落, 李省长马上用自己现实行为和历史凭据去印证这段话, 听起来真有点搞笑。 在现实中, 正成熟的公民们不再仅仅听其言, 更多的是观其行。人们更相信, 瞬间无意中作出的举动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和素质。 也许,凭省长多年积蓄的人脉关系和政绩及对上层意图的了解, 李省长的解释会在某种程度上化解危局, 但这种解释实在过于牵强附会, 即便口服心也不服。 如此这番证明和洗刷,也许会成为李省长下一场危机的导火线。
其实,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而能改之, 善莫大焉。谁都知道,在一个转型的社会里, 不能用过高标准来要求中国官员, 李省长全无必要出此下策, 越描越黑。 前段时间, 奥巴马在处理黑人教授和白人警官冲突所采取的弥补措施就值得李省长借鉴。 本来是一场民事纠纷, 奥巴马却失口指责警方在事发时行为“愚蠢”, 将事件演变成一场一起沸沸扬扬的种族争议, 正常执法的白人警官不依不饶要求奥巴马道歉, 奥氏骑虎难下, 心生一计, 把当事双方请到白宫喝啤酒, 表面上看是当和事佬, 实际上洗刷解脱了自己。
李省长不仿仿而效之。 没有白宫之便, 李省长可在家中设一家常便餐, 请上该记者及一两知己好友, 菜式可包括清蒸武昌鱼,武汉鸭脖子,襄阳的大头菜,洪湖莲藕等,席间不谈国事,只品饭菜, 调节气氛。 席后沏上一壶五峰或竹溪的茶, 加上武当山的猕猴桃,孝感麻糖,黄石港饼,溪口桔橙等水果甜点, 此时, 李省长可以言归正传, 有亲和力的说出自己要辩解的内容, 该沟通的即时沟通。 有误会立即化解误会, 需交流马上交流。 既可抒发个人情怀, 有可传递施政理想, 借年轻记者之口, 和全国记者打成一片, 顺带为湖北特产做做广告, 以守为攻, 一石数鸟, 不用道歉, 不用祥林嫂式的解释,何乐不为? 古人为表得千里马的真实心愿, 不惜千金买马骨, 想李省长为表示自己真心实意地愿接受新闻监督, 能够平等待人, 这点是破费是愿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