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缓解就业压力非大学生入伍主要目的 (图)


资料图:中国空军在读硕士博士千里野营拉练




2009年我国有超过10万名的大学生携笔从戎、入伍当兵,而在2001年,大学生入伍的只有2000人,9年来大学生入伍总量扩大了近60倍。在今年的两会上,大规模的大学生入伍当兵成为军队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就这一话题,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原副主任金一南少将。


  大学生入伍为部队建设带来根本性变化


  记者:我军历史上在延安时期、全国解放初期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曾经有过几次大批的高素质集中参军入伍的先例,相比起来这一次大学生参军有着什么特点?


  金一南:我们党在延安时期曾经吸引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投身到抗日救的运动之中。那时我们党处于一种不执政的状态,大批知识分子涌入延安,主要是为了抗日救亡。救亡图存这个命题使中国人觉醒了。


  今天不一样,现在我们党是执政党,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完成伟大的民族的复兴。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大批入伍,实际上带有一种更加具有根本意义的性质。它不是一个运动、不是救亡图存这样一个号召。从去年的大学生开始入伍,我们看到一个我们军队建设发展一个非常好的前景,就是质量建设。什么叫质量建设?这牵扯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和人员素质,最根本的就是人员素质。因为军队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人的素质是不是很高,它涉及到军队最根本的问题。


  在过去大学生当战士入伍,那是不能设想的。我是七十年代初入伍的,当时也就是初中毕业,到了部队也属于小知识分子,都是拿你作为一个学生兵、知识分子来用,觉得你很了不起。今天初中毕业,根本不符合入伍的条件,我现在我们要求是士兵入伍的文化程度是高中。


  我们可以看从70年代到现在,将近40年的时间,我们国家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这里也折射出我们国家经济发生很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一定要反映到军队建设中来,一定从最基础的士兵反映起。当然我们经济力量增强从装备上能有很大的反映,包括我们海军中华神盾军舰、空军歼十飞机,二炮的发展都能有形看得见的。但是人员变化大家很多时候看不见的,所以我们说人才质量的变化往往带有更大的根本性。


  大学生入伍将成为常态 缓解就业压力不是主要目的


  记者:现在有一些人把鼓励大学生当兵理解成缓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是一项应急的举措,对于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金一南:缓解就业压力只能是大学生入伍的附带好处之一,不是主要目的。军队是一个增加社会就业的场所,但如果把大学生入伍能起的就业功能当目的话,那就看偏了。今天大学生入伍之所以成为一个必然,哪怕没有就业的压力,他也是一种必然。这个必然性在哪里呢?


  一方面我们全国各地大学扩招,现在大学生量非常大,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几百万,这么大量的学生反映出我们社会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农村人口大约占到92%到93%,那就意味着城市人口只有7%,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农村人口还占到81%到82%,也就是城市人口只占到18%。兵源主要是农村战士占绝大部分。从改革开放开始,农村人口占全国的82%,到了今天我们城镇人口占到全国人口46%了,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54%,可以看见入伍的比例城市一半农村一半了。


  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入伍的比例还要降低。我们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你就会看到,大量的兵源来自城市。士兵来自于城市条件较好,首先教育程度高、接触面宽、知识面宽,部队兵源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我二月份刚刚从南方两个部队过来,一个是我们陆军某集团军,另外一个是海军某航空兵。在这两个部队,我们都跟基层官兵进行过座谈。当时连队座谈的时候,连队的干部、战士来了不少。我当时一看有几个新兵,一个新兵是在医科大学五年本科毕业,还有一个新兵是在一个法学院学了法学四年法学本科,还有一个新兵是计算机学,三年专科毕业当兵。这让我非常吃惊,我们当时初中入伍都属于小知识分子了,现在五年的大学本科入伍,毫无疑问对于提高我们部队基础素质有非常大的帮助。当然我同时还看到一个姓焦的排长,他是法学的研究生,我们的连长也是本科生。


  部队现在成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首先从80年代军官开始,军官必须经过军校培训,我觉得从去年开始我们又是一轮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士兵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今年大学生入伍,不管大专生还是本科生,占的比例还不是很大,但这是一种趋势。这种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我们教育的发展,它要成为一种常态。而这种常态会给我们军队建设带来新一轮全新的推动。

大学生入伍使军事变革成本代价降低


  记者:中国是一个缺乏尚武精神的民族,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可以说深入人心。目前国家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大规模大学生入伍当兵,您认为这对提升军人在社会分工中角色有着什么样意义呢?


  金一南:中华民族缺乏尚武精神,我觉得这不能一概而论,尚武精神不足这点是可以肯定。比如历史上,从汉朝之后文武分家。文武分家带来很大问题:文的舞文弄墨,武的只是粗俗之人弄武了。后来我们社会上流传很多什么“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等俗语对社会的文化、对社会心理影响非常大。


  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中华民族要真正完成崛起,这是我们必然要迈出的心理障碍。西方从中古到近代,一般人当不成兵,贵族才能当骑士,入伍打仗是非常光荣一件事。为什么西方尚武精神非常强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当然我们不像他们那样群英独武,通过侵略、抢占扩大自己的地盘。我们不是这样,我们是捍卫我们的安全、保卫我们的既得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毛泽东主席以前就讲过这个话,就是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一支愚蠢的军队。陈毅元帅以前说过去我们共产党与国民党打仗,我们比素质是比不上人家,如操场动作、内务管理,我们关键在于领导层的优势,就是旅以上战役指挥比人家强了,统帅部的战略指导更比人家强。今天我觉得我们正在发生一个变化——我们的基层正在发生变化。


  这变化是什么呢?基层素质正在极大提高,从基层士兵开始到基层军官素质正在提高。素质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推动军事变革,它带有一种挑战,我们过去的那些简单管理的办法不行,这些人素质很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这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有可能在军事变革中成本代价变得更低一些。


  有个连队进行过这样的统计,就是入伍的新兵里大量已经是九零后了,而且新兵相当一部分是网民,在家上网很熟练。新战士中网民占了相当的比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将来我们要真正完成军委赋予军队的任务,打赢一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没有入伍的时候新兵在网络上就很熟悉,这实际上对军队素质的提高,对于军队下一步掌握信息化装备和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行动,毫无疑问带来非常大的推动。


  当然这些人管理起来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他们自己的主意、名堂太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要看到在信息化条件下,这些人实际上给我们军队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他带来最鲜活的东西,是我们军队下一步军事变革,完成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准备最新鲜的养分。


  军队建设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能有效完成军民融合


  记者:从依托国民教育来提高军队的兵源素质,我们进一步说到军民融合,当前中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用刻不容缓来形容这种紧迫性,那么应该怎么看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给军民融合带来的机遇呢?


  金一南: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对部队影响是什么呢?就是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要发生转变,军队战斗力生成由过去的数量规模型,要变成质量效益型。我们以前主要依靠人员和装备的数量保持和形成军队战斗力,今后我们必须走一条质量建军的道路。


  质量建军它从根本上来说,对个体的要求就非常高了,对每一个官兵的要求非常高,它非常强调个体的力量。单个的素质非常高之后,就有可能出现以一当十的问题,就能极大提升军队效能。在这点之上,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教育资源,完成军队文化水平,完成军队总体素质的提高。


  我当初入伍的时候也是技术兵种,我们部队要办教导队从教士兵什么是电?什么是交流电?什么是振荡?什么是回波?什么是正负级?这些最基本的开始。部队要进行大量的培训,花费大量的资源用很多时间培训,培训出来士兵当兵服役一年两年就复员走了。我觉得今天不单单是大学生入,它是素质的极大提高。


  另外我们还有一条附加新规定,职高学生应召入伍成为我们军队的士官,这是非常好的渠道。比如我们今天还在搞驾驶员培训,实际上在入伍生中,有一批人都已经拿到驾驶执照了,有一批人拿到计算机证书,他们都具有这些技能。这些技能是社会给的,这种情况之下,我们说这种军民融合,通过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培训能力极大的增强,实际上减轻军队的负担,使我们选择余地更大了。士兵入伍是职高毕业或者专科、本科过来,经过部队入伍专门的战术技术性能培训之后,就能够迅速进入到部队中来,以自己的技能为部队提供服务。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军队建设广泛利用社会的资源,不但很有效完成军民融合,而且使军队培训成本大大降低,而且使他们今后不管复员转业之后,安置也变得简化了,对军队的进出都有很大的影响。(记者李艳)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