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的最后岁月

    与诗仙李白并称的唐代诗圣杜甫712-770),字子美,也和李白一样,以诗和酒出名。关于杜甫之死,《旧唐书》《杜甫传》载:“杜甫寓居耒阳,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擢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新唐书》也有类似的记载:“大历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夕卒。年五十九。”它们都说杜甫也和李白一样,喝得大醉之后而死。一般来说像新旧唐书这类正史,记载杜甫这种人物的传记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可是它们的來源是唐人郑处诲的《明皇实录》:“杜甫后漂寓湘潭间,旅于衡州耒阳县,頗为令長所厌。甫投诗于宰,宰遂置牛炙白酒以遗。甫飲过多,一夕而卒。《集》中犹有《赠聂耒阳》诗也。” 郑处诲唐德宗时宰相郑余庆之孙,唐文宗太和八年(834)进士,官至汴州节度使,《明皇实录》是他任校书郎时所撰笔记小说。只是这本书所记多有虚构故事,因此这个死因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这种流传一千多年关于诗圣杜甫最后岁月的说法,贬低了他的人格,历来已有不少人为之辩正,本文一个简要的小结。

    《明皇实录》和新旧唐书的记述有不少不符合事实,自相矛盾甚至错误之处。其一,杜甫在前往郴州途中在耒阳为暴水所阻,泊于方田,并非前此已在耒阳寓居;其二,聂县令“书致酒肉”,而不是“自擢舟迎甫而还。”杜甫赠聂耒阳的诗,在诗题中写得很清楚:耒阳县治“陆路去方田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杯,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后因水势不退,诗不能致聂令,只好回头下衡州。杜甫并没有与聂县令见面,所写谢诗《疗饥荒江》也未能面呈聂令;其三,阻水和赠酒肉是发生在同一时间地点的紧密相关的事件,《旧唐书》本传把它说成不同时间地点的没有关联的两回事。其四,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卒于耒阳。”永泰二年(766)杜甫还未出峡,岂能“一夕卒于耒阳?”清代康熙年间学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就质疑说:“年次既属差讹,则记事安得真确?”

    《疗饥荒江》是杜甫的绝笔,这是前人说杜甫“饫死耒阳”的一个重要论据,但事实也非如此。《疗饥荒江》以后,诗人并没有搁笔,從770年夏至冬的几首诗,清清楚楚地向世人展示了他在世最后几个月的行踪。耒阳阻水以后,杜甫不再南下郴州。《回棹》是杜甫离开耒阳以后的第一首诗,写作时间也正是770年夏天离开耒阳沿湘江顺流北上的时候。此后还有几首诗:《登舟将适汉阳》、《长沙送李十一衔》和《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都是《疗饥荒江》并非绝笔的铁证。

    杜甫的绝笔乃是《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这是一首五言排律长诗。“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见参”,诗人的船经常泊在洞庭湖东岸,看得见一平如镜的湖面上最早出现的星辰。“故国悲寒望,愁云惨岁阴”,透露出时间是冬天,愁云惨淡,悲凉阴沉。而“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户砧”,可以看出写诗的年份是770年。因为十年前,也就是唐肃宗上元三年(760)杜甫剛到成都,在亲友的资助下建起一座简陋的草堂。从那时算起十个寒暑以后就是大历五年,杜甫768年出峡,到此时也正好三个秋天。所以诗中写明了写作的地点:洞庭湖东岸;季节:冬天;年份:770年。本诗是从耒阳阻水写《疗饥荒江》开始的六首诗中最后一首,自此以后,再也不见到有他的作品了。

    说杜甫“卒於潭岳之间”,即洞庭湖东岸的潭州(今长沙)和岳州(今岳阳)之间,最早的文献资料是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杜甫逝世四十三年之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杜甫之孙杜嗣业始从岳阳启其灵櫬归到河南偃师,葬于首阳山下。杜嗣业扶櫬道出荆州时,拜请时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的元稹(779-831)为他的祖父作墓志铭,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扁舟下荆楚间,竟以寓卒,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嗣子曰宗武,病不克葬,殁,命其子嗣业。嗣业贫无以给喪,收拾乞匄,焦劳昼夜,去子美殁四十余年,然后卒先人之志,亦足为难矣。” 杜嗣业借助於乞讨,才完成亡父遗愿,从权厝地岳阳,迁葬这位生前穷愁潦倒,死后名垂千秋的祖父入祖茔:河南偃师县西面的首阳山之前。这墓志铭是元稹应杜嗣业所求而作,墓志铭的内容当然是被杜嗣业认可的,因此其可信度很高。

    另一种说法来自嘉庆《平江县志》卷二十一《冢墓》:“左拾遗杜甫墓在小田。按元微之墓志,旅殡岳阳四十年余年。平(江)为岳仸,岳阳之殡,直言平(江)耳。归袝固宗武意中事,而大历干戈扰攘,殡不果归,流寓而遂家焉,无足怪者。” 杜甫死后,家人无力扶柩还乡,只好“爰葬”于平江县的大桥乡小田村天井湖畔,并且杜甫后人“卜居是邑以祭守其墓”(明天启三年的《福建汀州杜氏家谱旧序》)。平江杜甫墓一室二耳,唐墓风格,碑文为“唐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墓前为杜公祠,门楼上刻有“诗圣遗阡”四个大字。祠中有覆盆式莲花柱础,是唐代构件,经历代多次修缮,至今保留完好。现存杜墓是光绪五年(1883)重修,1985年湖南省博物馆曾请专家鉴定,认为“具有唐代中期砖室墓的特征”,是典型的唐代墓葬。杜甫墓是在河南偃师,还是在湖南平江,学术界还有一些争论和分歧,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不管杜甫墓在河南偃师还是湖南平江,都证明清人仇兆鳌的说法是正确的:“况元稹作志在旧史之前,初无牛肉白酒之说。夫不信子孙之行述,而信史氏之传闻,其亦昧于权衡审择矣。”所以到了宋代,吕大防的《杜工部年谱》作了如下记述:“大历五年庚戊,是岁,杜甫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四月避乱入衡州,至耒阳,盛夏回棹,秋至潭州,沿湘而下,冬卒于潭州岳州间舟中。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

    杜甫离开耒阳以后,聂县令遍寻不获,只在洲上拾到他的一只靴子,以为杜甫被淹死了。这位聂县令大概是杜甫的粉丝,对杜甫确实不错,就在耒阳县北不远的地方为他建了一座衣冠冢。可就是因为这座空坟,产生了后来杜甫“饫死耒阳”的传说。所以当代学者冯至(1905-1993)在1952年出版的《杜甫传》中认为,杜甫饮酒吃牛肉而死的说法的根源就在于此。后来郭沫若更进一步论证,杜甫是因夏天天气炎热,牛肉变质,引起食物中毒,并非饫死,好像是对饫死耒阳的说法作了更正。殊不知他所依据的前提是错误的,因此食物中毒的结论也是不正确的。

 

liu-fu 发表评论于
就在我家附近。要是早生几千年,肯定跟老杜先生干几杯。
但我要劝他不吃变质牛肉、少喝劣质奶粉,争取活到60。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