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史上最“牛”的山,当然不是颇有盛名的珠穆朗玛峰,而是这座一草一木都曾化作锐利刀枪的井冈山。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的井冈山,千百年来却似乎“养在深闺人未识”,默默无闻,顾影自怜。直到有一天“井冈山上太阳升,太阳就是毛泽东”,才终于闻名遐迩,“牛气”冲天,成为普天之下再难逾越的高峰。 陆定一赞叹说:“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刚柔相济的山林,见证了一代风云人物走进历史的脚步。因此,感恩井冈山的人不少。但对它有着分外独特情感的人,还是非由此白手起家,开始叱咤风云、吞吐宇内人生的毛泽东莫属。 “九一三”事件前一天,毛泽东又重复了一次。他不屑地对总参谋长黄永胜说:“我不相信解放军会跟着你黄永胜走!什么总参谋长?打起仗来,我就是参谋总长。解放军跟你黄永胜走,我就到井冈山找红军去!” 红军是什么?是浩瀚大海前身的小溪;是参天大树幼时的弱苗;也是亿万富翁早年的地摊。 1965年5月,“文化大革命”发起的前一年,毛泽东忽然“老夫聊发少年狂”,特意沿当年秋收起义之路,重上井冈山。站在“弹洞前村壁”的黄洋界上,他还“怀逸兴,壮思飞”,慷慨赋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在他隐秘的内心深处,井冈山已不再是南方一座满目苍松翠竹的普通山林,似乎早已幻化成个人与国家的祥瑞之地,是溪流的细浪必然掀翻豪华巨舶的信心,也是胜利的红旗必然插上敌人堡垒的保证。 毛泽东对林彪、罗荣桓格外信任,总是将红四军及其发展而来的红一军团、一一五师和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都交给他们两人掌管。即便他们或伤或病,需要离职休息疗养时,毛泽东也绝不假手他人,必定留下他们中的一个在部队领军。 1938年,林彪阴沟里翻船,遭友军小兵误伤,不得不去苏联就医,毛泽东便让罗荣桓担任代师长,全盘统领一一五师;1946年7月后,一年多时间里,罗荣桓到苏联治疗肾肿瘤,毛泽东就让林彪一个人军政全兼,统领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东北野战军)。 而当林彪离开部队,在延安休养的1943年1月后,罗荣桓肾脏病变,时常尿血,向毛泽东恳切提出准许“休养半年”时,毛泽东却回电坚决地说“暂时很难休息”。他还格外“加恩”,提升他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一一五师代师长兼政委。 罗荣桓便只好勉为其难,继续“横戈马上”,一直带病苦苦支撑数年,成为后来英年早逝,年仅六十一岁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1945年6月,毛泽东见罗荣桓依旧尿血不止,已有性命之忧,才电告他“拟派林彪同志来鲁”,准备让林彪前来替换他的班。 这除了林彪、罗荣桓两人的过人才干外,自然还基于他们备受毛泽东的信任,是井冈山上的老人马;红四军及其发展而来的主力部队之源,也正是井冈山。“文革”中,毛泽东有一回对上将陈士榘说:“我们还是一个山头哩,都是井冈山的么!”“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历史巨人似乎也不能免俗。因为来自井冈山,毛泽东表达了对陈士榘的由衷信赖。 粟裕因有十七年不曾和毛泽东见面,没有达到以上诸人所受信任的程度。但因为他们曾有一座共同的山,是井冈山的老人马,一起吃过红米饭,喝过南瓜汤,解放战争里,粟裕也还是受到了毛泽东相当的信任和器重。“九一三”后的1972年1月,毛泽东出席陈毅追悼会时,稠人广众之中,拉着与自己一样垂垂老矣的粟裕的双手,不无伤感地说:“井冈山的老人不多了!” 这句意味深长的话至少有四分涵义: 一分悼念逝者陈毅;一分慰藉生者粟裕;一分痛惜于平生最为信任的林彪自我毁灭;还有一分则是自怜自叹。这四个人都连着一座井冈山。如今战友凋零,英雄迟暮,毛泽东孤寂落寞之情溢于言表,令人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