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画的商业价值说开去

TO Whisper:我答应的事
来源: ABC--04-12-02 11:43:56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薇小妹好, 四个月前我打算向您请教一些艺术创作问题。我上网是虚心学习,理解
和吸收一些新、奇的观点。 我读了您的文章后深感您是位了不起的才子。而且您也
在探索和学习。可喜的有三点:1。 您是个能讲清理且爱讲理的画家。2。您是个思
想解放版画出身的画家。3。有灵行、悟性还有点执着。我惜才相信没看错。

老夫这点伪装也逐渐脱去。主要是我的年龄让大家猜疑。耳福首先叫我老先生因为
我和他的老师金石家伯齐是朋友。伯齐大概今年有63左右。前几日我又在走廊讲我
回学术界,以此推论我不到55岁。我后来发现WXC需要个老人家, 所以就当仁不让
了。常来WXC的朋友有20多位和我见过面,我定了个纪律:一概叫我老先生。 其实
不管我年龄多大,您能看出我是个用心的人且思想开放。用心和思想开放本是相互
矛盾的, 但我能同时作到这两点。

那么我就想到那儿写到那儿吧,来个潮派式的论画。。

我打算和您探讨的是绘画的商业价值。因为艺术价值是无法定义的,准确的讲:画
是人画的,但人定不了画的艺术价值和界限。而绘画的商业价值有一个大的范畴和
无数的小范畴。大的范畴是只人而无数的小范畴是不同的人。有些绘画的商业价值
是有时间限制的, 而另一些是长时间的。 我相信您对绘画的商业价值极有兴趣。
因为一旦您找到了一条路,您也不用再搞现在仅为吃饭而干的工作了。对老夫也一
样。

既然绘画的商业价值是为人服务,那么它一定要满足人的一些需要。比如:七情六
欲、或生理循环。人在物质拥有(或占有)欲上有一共同点:物以稀为贵。绘画的商
业价值也正此。看看那些风派画家、科学家们对此领悟极深。自己专长不强,于是
玩边缘的、杂交的。再行不通,就来一套让人能听懂20%宇宙语式的艺术理论,加入
舆论抄作,他的画的商业价值也就出来了。我不反对风派画家、科学家们的玩法。
但是物以稀为贵,玩滥了就不稀了也就不贵了。官方有聪明人在。25年前大陆文化
部就规定了几位国宝级画家,就是玩滥了的画风经这几个人手也是国宝。有点霸道
了!

前两天电视上纪念李苦蝉。放了不少苦蝉和他的学生谈艺术创作,可以说思想解放
不拘泥传统画法。但就作画技法上,竟说不清苦老的特点和发展。就更别拆笔法、
墨法了。30多年来, 我一直不满于这种宣传。我有一位大学讲师喜欢在课堂上用1/3讲
理想抱负和致学,但解不了方程,答疑不知其所然。最后只能写书了。非严肃艺术
起源于八大,看看朱耷的画,再看看苦老的。。。薇小妹,您可能第一此看到我这
么放肆,但是我的心里话。看到许多画国画的特别是一些在海外教国画的作法,让
我痛心。

绘画的商业价值也人生理循环的需要。打个比方:圣诞歌年复一年的唱,唱法各异
但几辈人听下来都感觉不错。年轻时,我向高手学画时悟出:只要能把自然的节奏
用笔墨反映到宣纸上就是不坏的作品。习画10年后,我发现70%的笔法和墨法就是这
么一代代相传和发展的。意境刻画不说,笔法、墨法就足以让国画有脉搏。

可惜能下功夫学习国画的人不多了,能了解精华的人太少了。二十年前随先师学习
的第一位弟子(非常著名的山水画家)过世, 2002年第二位弟子84岁也走了,虽功夫
远不如第一位弟子但名气太大。从功力上和用心上我已是稀物了。我仍要求自己了
解新事务,望于晚年还有发展不管是在艺术理论还是商业价值上。

小妹,该听听您的了。



好,果然是先生一言,驷马难追:) (图)
来源: whisper04-12-02 12:15:07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TO Whisper:我答应的事ABC--2004-12-02 11:43:56


刚看到您的贴子,前阵出去玩,现在公司上WXC特别慢,不知是谁跟我捣乱,所以上网不够方便。

上次和您,耳福讨论下来,确实收益。最近又在反思,下面转一个网友对于我的“我之外行看中国画”的回贴,再加上我的回贴的回贴。里面也涉及到绘画的商业价值。请您先看着,呵呵,跟上开胃口菜一样,我再另外回先生此贴。
********************************************************
中国自古似乎对擅画之人有分画家与画匠之传统

庄生

西方好像并无此说,能画之人皆是画家,唯有高明和平庸之别而已。

古人说“情棋书画”,真意不过将画作为调心养性之一手段而已,所谓借假修真,作画只是君子修身的一种手段,而以其谋生者则只堪为匠。看过三星堆铸像和兵马俑会惊服中国人远久以前的艺术功底就如此高超,不逊西方半点。只是中国传统认为形式上的花哨繁杂对个人修养只会乱心迷性,所谓君子当小心护心持念。写实繁复的工笔画虽在中国画里也有一席之地,但在书画的哲学领域一直是被歧视的。像赵佶虽然也是大师,其画其人却在主流文人间并无半点位置,中国画里的工笔画流能够得以传承发展下来,感觉还是实用主义所至,本来它完全是可以更好更高超的。

也正因此,中国画是以景表心。画者观者,山川日月皆自于心不于眼。欣赏中国画,没有一定的中国文化背景的熏陶是意义不大的,这点从一方面限制了中国画向外界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却也解脱了在相同文化环境里对中国画创作的束缚。

形式对创作的束缚,西方表现在19世纪以后的音乐美术领域,基本上就不再出现莫扎特达芬奇似的大师,因为既有的表现形式已经干涸,作为突破后来有了美术方面的印象派, 音乐方面的先锋派等等,不过大多越走越窄,使得到现在我们去音乐厅听得还是欢乐颂,去美术馆看得还是伦勃朗梵高。而中国则表现在自唐宋之后,诗词歌赋不过而尔,一千年过去了,李白之后不再有李白,苏轼之后不再有苏轼。

中国画的文化传统背景决定了其和中国哲学思想密不可分的联系,返璞归真,中庸厚重这些指导思想使得中国画重视气势全局而忽视细节。所以,打个比方,在人物事件等的表现上,中国画远较西洋画为逊,可是如果要以;孤帆远景碧空尽,不尽长江滚滚来为题作画,一个水平一般的中国画画家也可以很贴切的把这个主体表现出来,而西洋画家里,即使是大师也绝对无法把这个主题宏大深远的含义贴切的表现出来的。
********************************************************

画家与画匠及其他

whisper

画家和画匠之分,西方也有,试着区别这三个词artist, artisan, craftsman.

琴棋书画,的确有它的心理调理功能。那些画传统国画的老先生,修行不在寺院,养性乐于画内,所以个个童颜鹤发,长寿健康。所以画画练字,实际是心理排毒过程。同时是双向享受,画里面生出颜如玉,色如花,对个人心灵又是一番熏陶。

中国艺术自古以来,从来不让西方艺术。看过记录片“考古中华”,有一期是讲三星堆,造型之美和功能之全,超绝卓越。还有其它地点,都让人叹为观止。

工笔画不受重视,得不到发展,和中国历史上的审美取向有关,比如求拙弃巧,好大弃小,能虚勿实等。工笔画好坏都载在这个形式上。有一种偏见,工笔花鸟是偏女性的,是次于山水的;瘦金体是工整的,但是表面让人觉得迁弱阴柔。

用来谋生,从理论上来说,自然有一些脸面上挂不住,与清高隐退的原则不符。从实际上,也容易让作品市场化,成为一种流水线生产。所以不是说,钱多了,画家的作品质量肯定下降;但钱多了,画家的潜意识容易贪婪起来,不想尝试和失败,容易重复自己成功或讨好的地方。从某方面讲,想要超越自我,锐意进取,最健康的解决方法往往不是靠画谋生。

当然也不排除米开朗基罗,被人给包了,噢,就是大贵族或大主教给出钱,他给人做雕像,画天顶。首先他是一个出色的匠人,从工艺制作,到造型基础,他都无懈可击。但是他不仅仅是匠人,当作品完成之后,观众因此出现的视觉美感,听到的画外音,产生的宗教感,把他从匠人里面脱离出来,所以他不仅是独具匠心,而是里外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凡高因为他的生活经历,他倒是一直想当匠人,但是天生在技术上,他就没法过关,值得庆幸的是,世界上少了一个匠人,多了一个天生的艺术家。

“画者观者,山川日月皆自于心不于眼”, 正是如此。应为画者观者实际已经有一个成竹在胸,所以观画是意会神会过程,一眼望去,一张画无力无气,也就是死定了。只是对自然外象的表现,及其准确度,从来都不苛求。习国画,多重在临摹前辈们的第二自然,从笔触中形成对自然的影像,而不是注重去第一自然写生。假如能把那几个皴法,笔法烂熟于心,基本就可以被称为国画家了,当然生成境界高低,全看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了。

形式固然对创作有束缚作用,因此有的时候,当打破了形式,一切都迎刃而解,而且是事半功倍。为什么“我们去音乐厅听得还是欢乐颂,去美术馆看得还是伦勃朗梵高”,这是一个欣赏的习惯性和冒险承受问题,或者说听众观众依靠个人对作品的了解程度来选择欣赏对象。对音乐投入很深的,对新一派大师,也更能理解,接纳和欣赏近代的大师和新风格。看得画多了,不会满足与关看几个公认大师。虽然说这些大师的作品是顶尖极的,所放射的能场也是巨大的,但是如果想对艺术音乐的有深切而广厚的感受,绝对不能光是研究几个里程碑,这样容易浮光掠影。

中国画并不是不注重细节,而是用一种简约的表现形式处理细节,比如画眼睛不点眼珠,画结构不写明暗。但一个虾,水墨间,就能表现其透明感和质感。六个柿子,却能有田园之境,数透人生之意。与其说是在表现人物和风景上,东西方的表现力有差别,不如说是在写实和写意上,东西有别。东方的诗歌,绘画,善虚写,善借喻,写人不说五官,却说如花似玉,人面桃花。西方的文字绘画,一页纸,一幅画,全在细到极致地描绘一个台灯,一个窗帘,一个人的脸,和她带的珍珠耳环。“孤帆远景碧空尽,不尽长江滚滚” 这样的场景,英国的特纳是最为擅长,也因为他走出写实形式。

从绘画的商业价值说开去
来源: whisper04-12-02 13:29:59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TO Whisper:我答应的事ABC--2004-12-02 11:43:56



承蒙老先生不弃,现在实属做了绘画闲人,表现在光说不练,惭愧:)

我认为用心和思想开放不矛盾。用心之人,悟性渐进,思想愈加活跃。思想越开放,心路不乱,境界愈加澄明,我看是相辅相成。经常接受寻找变化的人,反而在实现一种大的用心专一。

我不是什么假清高,谁不想赚钱,但是绘画的商业价值主要有画商和经纪人如何运作,如何宣传,如何销售的技巧。个人也可以当自己作品的经纪人。而前提是他们必须独具慧眼,发现作品独特的艺术和商业价值,作为个人,就是对自己的作品有信心。但是画画的人,我还是倾向多研究些绘画里面的东西,而不是画外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一个专业,叫艺术经营,当然大都办得一般,因为画商有的是直接理论专业毕业,见过猪跑的人,还有的是有商业才能,有的就是底气足有钱有兴趣。

这不是说个人就只能束手就擒,等着画商来找我。但作画的过程,我认为,首先是一个很“自私” ,很个人,很隐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你只需要最真实坦白地面对自己。你不需要去考虑什么太多的艺术功能性,比如拯救全人类啊,只能是通过飞扬美,间接地通过打动人们从而抑制丑。艺术功能性因为时代的不同而不同,战争时代的革命艺术,中世纪的宗教艺术,都是艺术跟着革命,跟着宗教走,并没有形成独立性。你也不需要去研究艺术的商业性,被其牵制,创造是能动多变的,别人总结的只是不变的几个共性和规律,非常单调boring. 如果画家整天关心什么好买,估计自己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物以稀为贵,确实是这个道理。过去听一个特年轻有为的绘画理论教授侃,就是说他现在搞的那一套,目前还没有人搞,所以走红。这跟唱流行歌很象。话说回来,你的画不流行,说明你的画在商业上不够成功。你的画流行,说明你容易被模仿。所以这时候画家不仅要头脑清醒,也要固执自己的秘方绝招,就象可乐终究不公布其成分一样,这个秘方也许很简单,也许很不简单,也许来自天资,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最后一种容易很快放弃自我,加入抄袭别人的行列。

老先生说的这点很对,现代人学中国画,大都靠意会,凭感觉,也算是走捷径,金庸一句无招胜有招算是说到心里了。但在技法,在根本上不够钻研,不求甚解,眼高手低。在海外教国画,哈哈,的确有的变笑话了。我当学生时,也因为怕老美退休老人不好打发时光,象模象样地,照毛画虎地当过一阵文化馆中国画老师。其实自己知道,我那中国画的两斧子,哄人开心罢了。不过让他们练基本功,还不算误人子弟。就象这里开餐馆的,在国内有的连勺子都没有碰过吧。水分是有的,只要没有骗人,学画的也是娱乐,吃饭的也是管饱,也不是都去较这个真。

这个自然的节奏,韵律,规律,和音乐,和数学都有关系。重复中变化,变化中和谐,矛盾中平衡,对称中倾斜,可是要做得好,很不容易。好的画,就象好的交响乐,好的菜,齐了,但依然余味缭绕,有所欠缺。

是啊,大师一百年不出几个,但幸运的是他们的作品仍然留下来,可惜的可惜是那个只有他们自己明白,或者自己也不明白的秘方,就很可能和他们一起长埋地下了。有灵性的后人,也许在静态地打量他们的画的时候,会忽然悟出其中的点滴,再传给后人。
回复:从绘画的商业价值说开去
来源: ABC--04-12-02 17:24:34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从绘画的商业价值说开去whisper2004-12-02 13:29:59

薇小妹。您所说的在绘画的商业途经中画商和画家的位置我完全同意。当然还有个大前提,就是画商事先已选定了某种风格的画家。否则真要是靠着画家的自我和发挥,画是人画的,但很可能不是给人看的。小妹一针见血:风格不变的画家,时间一长
就呆板且被模仿。风格常变的画家保不住品牌。我不懂西画但国画是有讲究的。以耳福常举的石涛为例,后人中大凡有相同功力或在其上有发展的,即便是模仿也不易。

下周一以后,我只能当读者了。抽空把过去答应您的事办一下。
  

继续说:)
来源: whisper04-12-03 06:56:20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回复:从绘画的商业价值说开去ABC--2004-12-02 17:24:34

有经验的画商大都比较眼光独特,摸透市场的求和画家的供,从中搭桥赚钱。所以画廊好不容易帮你找准了方向和消费群,它们不会希望你忽然女大十八变,哪怕是越变越好看。它们不要惊喜。

画家在市场分析方面能力大多比较弱,所以和画商,评论家是互利共存关系。在音乐上,唱歌的和音乐制作人之间的关系就配合得更默契。音乐制作人首先很懂唱歌的人,同时很懂把她/他的歌如何包装,所以相互的交流更多,更互动,共同探索,共同提高。画家和画廊的关系比较被动些,画家得求画廊带销,并挨40%-50%的宰。画廊要你定型在什么风格你就照办,同时画廊希望你变成一个造画机器。由此可以看出画家过早地定下画廊,也就过早地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创造力会有所影响。

石涛的特点是他模仿古人最不象,当然这是他有意识这么做的,所以有人把他看作是杂家野派,有人把他看作是山水画的最终堕落,可是我还是认为他是开天辟地的大师。他的画里有很多伸缩和发展的余地,散而不衰,松而不乱,所以后人模仿他难度最大,模仿不好就更是四不象。

“前两天电视上纪念李苦蝉。放了不少苦蝉和他的学生谈艺术创作,可以说思想解放不拘泥传统画法。但就作画技法上,竟说不清苦老的特点和发展。就更别拆笔法、墨法了。” 老先生是明眼之人,既然看出苦老的特点和发展,可否给我们启蒙一下:)外加小叙一下笔法墨法,小的一定洗耳恭听。但如果题目太大太广太耗神,就请提示点拨一下,就当悔人不倦,先谢!
拜读了ABC前辈和whisper的大作,一点连想
来源: 耳福.04-12-02 20:49:13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TO Whisper:我答应的事ABC--2004-12-02 11:43:56

来晚了先跟ABC前辈,whisper和茶坛的新朋友打声招呼!

拜读了两位大作,一点连想,改革开放后,国内85新潮的冲击下,很多艺术家都在探索创新问题,年轻人打破以往的桎捁,诞生了相当一批新作品也造就了一批现代艺术家。除了年轻人以外,老先生们也不例外,象娄师白和陆俨少晚年都曾经为再创新的问题所扰,也作了很多尝试,但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与个人的经历和条件不同,故此,我想关于绘画的创新和求变,要因人而异、扬长避短。

小弟以为,一个艺术家以往的艺术和生活经历、艺术风格的确立和他的创新问题应该结合起来考虑,还要根据每个人具体分析。齐白石如果没有衰年变法便没有齐白石,但实际上“变法”对他本人而言是一次回归,他早年是雕花细木工出身,民间的造型手段对他来说有着深厚的功底和感情,在陈师曾的引导下,一改学八大的清雅之路,走向大红大黑,带有浓郁民俗气息的道路,从此使他真正找到自己也同时奠定了他在画坛的位置。

美国也诞生过一位老画家摩茜祖母,她本来一直在自己的农场做事,闲暇之余在纸板或木板上乱图,画的都是她所熟悉的乡村题材,她没有想过艺术更谈不上创新问题,但他的作品在一位经纪人的帮助下被社会承认了。

从咱们传统上来说,还拿八大山人这个特出的例子来说,他也不是偶然的,八大的前面;左右林良吕纪,右有徐青藤,加上他明朝灭亡后哀恸和自身的素质,自然的就是他的风格。

而新一代的艺术家,媒介和材料的运用弗无界限,只要有他的真实想法就无不可。

老实讲:平面绘画若在方法论领域里寻找,留下的空间已经很有限了,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关键是;根据自身条件挖掘自己的性格,让他自然的走出来,不管西方现代的还是中国传统的,路就在脚下。传统有传统的价值,现代有现代的生命,艺术领域也像一个百草原,不可能只有一种花草,只要它生长的茁壮茂盛、吐纳阳光雨露,无古无今之择也!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绘画艺术领域呈现给人们的一定是多元化的空间和市场结构。

关于艺术经营和市场问题,以往中国文人嗤于谈润笔,其实,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郑板桥七品知县、吴俊卿西泠社长都还把自己的润格高挂于门上,何况今天海外谋生的人们。

大侠们说得都对,要想走这条路不能光等被人选择。象二位这样功力条件深厚的,可以考虑自己开一家画廊,除了场租几乎没有成本,同时带学生教课,搞讲座传授中国艺术精粹,办文化交流等也都是间接的市场运作,自己培养自己的经济人,创建自己的革命根据地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不能丢掉我们的大后方。跨度虽然大了点,但现在的交通和通讯不是从前,国内建设规模空前,乡镇企业手握巨资,企业文化形象的建设早已提上日程,可惜新一代士大夫们不理解或不愿意采纳老毛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

出国前我请几位画家帮助一个公司搞企业收藏,其中一位是农村来得,大家对他不太了解,十年后他竟然动用一个亿为自己造了一个艺术馆,不说名字大概你们也知道了。总之国内城市到乡村艺术市场需求巨大,若有效运作,前景可观。

在此还望恕小弟口无遮拦一通胡言

耳福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
来源: whisper04-12-03 08:53:48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拜读了ABC前辈和whisper的大作,一点连想耳福.2004-12-02 20:49:13

同意耳福说的,创新求变因人而异观点,有时为变而变,画出的东西实际上会很难看,摆脱不了一个做作。变应该是水到渠成,潜移默化的。陆俨少的画我没有仔细研究,但感觉还是大相求稳,小处求变。人内心有些衡定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的轴,有时似乎不会变,也没有必要变。轴是说人固执,但是个好词,用来形容一下对自己的审美观,对作品的质量的执着追求,也算对口。

齐白石的变法和回归,倒让我想起汪曾祺的写作经历来。汪老年轻时师从沈从文,笔法很健,已经崭露头角,后来文革,成了沙家滨的编剧,江青心里知道他词写得好,才侥幸那场浩劫。八十年代,汪还是主要民俗民艺。故乡高邮,读书时的云南,后来居住的北京,都是一个地一个民风一个情景。他六十岁写的“大淖记事”开回归之风,不知道的人,以为他和阿城同辈,至少是在小说的风格上,语言上,他的文章都实在对现代读者的胃口。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民间有最生动最本能的艺术可供人们借鉴,或被民间艺术家直接采用。比如中国写白鹿园的作家陈忠实,就是乡土文化的成功代表。贾平凹从黄土地走出来,但脚步在城市西安慢下来。张艺谋从黄土地走出来,但现在前路多岔,继往开来的气概和决断已经不在了。

摩茜祖母是美国艺术的另一个代表。除了现代抽象艺术,美国在不长的历史下产生的本土文化和艺术,非常受美国的收藏家保护和推崇。除了她的“农民画”,还要民间手工被子,开拓者时候的粗陶瓷,旧铁玩具等。

耳福的一番“传统有传统的价值,现代有现代的生命,艺术领域也像一个百草原,不可能只有一种花草,只要它生长的茁壮茂盛、吐纳阳光雨露,无古无今之择也!” 的豪言壮语确实振奋人心,看来前途是光明的,现在道路还是比较磕磕碰碰的,不知国内艺术市场是否红火,但这里至少现在还是比较疲软。经济本来就不振,再继续一个保守总统,艺术界基本没有什么强心针可以打了,大家都守着老古董,追忆美好时光得了。

谢谢耳福的好建议,目前自己还是缺乏豁出来的勇气和条件,固定工资养固定支出,稳定培养了惰性,只好稳中求变了。具体也就是积累作品吧。

耳福的这个说法“采纳老毛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绝对有经济价值,记住了,合适时间地点,有机会会去深入大后方,搞活艺术经济:)

呵呵,是那位指头画画的吧:) 看来企业是条金光闪闪的大道:)

对了,耳福什么时候回国的?印象里你好象一直在美国。在国内好,我们多一个眼线。上次没来得及回你的贴。确实这里的公共设施比较好,小朋友免费参观博物馆,课堂就开在原作前。上次我去大都会,在一座魏铜佛前,也是一圈小孩,嫉妒他们小小年纪的得天独厚啊。当时做研究生兼带本科生时候,不时就是在博物馆里开课参观,有时还联系看那些博物馆收藏的版画原作,在那些远到伦伯朗,近到Jim Dine的作品前,我看学生看多了,很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但比较一下,国内的艺术杂志相当丰富,也有水准,这无疑也对艺术界有很多推动影响作用,不好的地方是有时容易促成某风格的流行。

耳福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
来源: whisper04-12-03 08:53:48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拜读了ABC前辈和whisper的大作,一点连想耳福.2004-12-02 20:49:13

同意耳福说的,创新求变因人而异观点,有时为变而变,画出的东西实际上会很难看,摆脱不了一个做作。变应该是水到渠成,潜移默化的。陆俨少的画我没有仔细研究,但感觉还是大相求稳,小处求变。人内心有些衡定的东西,也就是自己的轴,有时似乎不会变,也没有必要变。轴是说人固执,但是个好词,用来形容一下对自己的审美观,对作品的质量的执着追求,也算对口。

齐白石的变法和回归,倒让我想起汪曾祺的写作经历来。汪老年轻时师从沈从文,笔法很健,已经崭露头角,后来文革,成了沙家滨的编剧,江青心里知道他词写得好,才侥幸那场浩劫。八十年代,汪还是主要民俗民艺。故乡高邮,读书时的云南,后来居住的北京,都是一个地一个民风一个情景。他六十岁写的“大淖记事”开回归之风,不知道的人,以为他和阿城同辈,至少是在小说的风格上,语言上,他的文章都实在对现代读者的胃口。这也说明一个问题,民间有最生动最本能的艺术可供人们借鉴,或被民间艺术家直接采用。比如中国写白鹿园的作家陈忠实,就是乡土文化的成功代表。贾平凹从黄土地走出来,但脚步在城市西安慢下来。张艺谋从黄土地走出来,但现在前路多岔,继往开来的气概和决断已经不在了。

摩茜祖母是美国艺术的另一个代表。除了现代抽象艺术,美国在不长的历史下产生的本土文化和艺术,非常受美国的收藏家保护和推崇。除了她的“农民画”,还要民间手工被子,开拓者时候的粗陶瓷,旧铁玩具等。

耳福的一番“传统有传统的价值,现代有现代的生命,艺术领域也像一个百草原,不可能只有一种花草,只要它生长的茁壮茂盛、吐纳阳光雨露,无古无今之择也!” 的豪言壮语确实振奋人心,看来前途是光明的,现在道路还是比较磕磕碰碰的,不知国内艺术市场是否红火,但这里至少现在还是比较疲软。经济本来就不振,再继续一个保守总统,艺术界基本没有什么强心针可以打了,大家都守着老古董,追忆美好时光得了。

谢谢耳福的好建议,目前自己还是缺乏豁出来的勇气和条件,固定工资养固定支出,稳定培养了惰性,只好稳中求变了。具体也就是积累作品吧。

耳福的这个说法“采纳老毛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术”绝对有经济价值,记住了,合适时间地点,有机会会去深入大后方,搞活艺术经济:)

呵呵,是那位指头画画的吧:) 看来企业是条金光闪闪的大道:)

对了,耳福什么时候回国的?印象里你好象一直在美国。在国内好,我们多一个眼线。上次没来得及回你的贴。确实这里的公共设施比较好,小朋友免费参观博物馆,课堂就开在原作前。上次我去大都会,在一座魏铜佛前,也是一圈小孩,嫉妒他们小小年纪的得天独厚啊。当时做研究生兼带本科生时候,不时就是在博物馆里开课参观,有时还联系看那些博物馆收藏的版画原作,在那些远到伦伯朗,近到Jim Dine的作品前,我看学生看多了,很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但比较一下,国内的艺术杂志相当丰富,也有水准,这无疑也对艺术界有很多推动影响作用,不好的地方是有时容易促成某风格的流行。


我每年都要回去一两次,对于国内的情况仅仅略知一二
来源: 耳福.04-12-03 13:05:47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耳福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whisper2004-12-03 08:53:48

但从你以前的帖子来看,whisper 家有渊源,同行人脉广泛,尤其江浙一代的中小企业已经可以左右中国经济风云,实在潜力很大。
听一位画家朋友讲,北京画院曾有人去山东“走穴”,回来时候现金用麻袋抗回来,土是够土,可他说明问题。

不过,我觉得你的作品同时具有美国和大陆(尤其是城市)的市场价值,这里绝无半点贬低的意思。美国是个实用主义大本营,
回首看看历代大家,莫奈,毕加索,安迪沃活都是商业绘画的巨人,凡高的作品(不管他生前如何)已经是现在最为广泛流行的艺术商品。

只是运作有待一个过程和时机而已。

霍霍,说得我眼冒金星和绿光:)
来源: whisper04-12-03 13:30:59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我每年都要回去一两次,对于国内的情况仅仅略知一二耳福.2004-12-03 13:05:47

决定放下精神包袱,向厚脸皮大师学习,准备去城市里那个疙瘩背一麻袋金子回来:)这种事,想着好象比做要甜:)

呵呵,我能猜到耳福做什么,好行业,乐在其中:)




薇小妹、耳福兄:
来源: ABC--04-12-03 12:23:18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耳福还是很有经济头脑的:)whisper2004-12-03 08:53:48

小妹对画商和媒剖析的很有道理。耳福的‘黄浦军校’设想非常有价值,但教授对象是老外? ABC?或是我们这代注定要客死他乡的中国人。我这辈子很难回去了,我打算给老外讲一讲国画欣赏和教一教注定要客死他乡的中国人我们的国粹。
绘画的商业价值还应继续讨论, 只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论坛。

讲解苦老的技法可能会招致部份画家的不满。薇小妹,我们可以随便讲一位前人的名作,剖析一下。耳福兄提到的娄师白我很熟,他还让我为李颖在燕京书画社代过树石技法课。娄老一辈子思想解放,但技法仅是‘师白’。娄老的金石高超,西冷不少人向他学。陆老的画不错,但有一老一辈的通病就是从写生稿(墨稿)向作品的
取舍。我没见过陆老。 20年后的今天来看,娄老、陆老都是下过功夫和有功夫的前辈。

现写到这儿。耳福多谈一谈。




老先生“客死他乡”之言,实令晚辈唏嘘感慨!一时也不知说什么好
来源: 耳福.04-12-03 12:45:51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薇小妹、耳福兄:ABC--2004-12-03 12:23:18

前辈高堂老母尚且颐寿,至于前辈又何来“客死他乡”之言。
话说回来了,现在是地球村,信息商贸交通都很迅捷,前人有句: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至于教老外,对于您老来说的确是大炮轰蚊子,大材小用且使不上劲,不过若能把规模放大,拉上赞助,搞他个北美中国文化大学,可做的事情就多啦,前景也同样不可限量。
到时候您老当院长,“薇小妹”的付院长,别忘了给我个教务主任干干:))

您给大致讲讲:)
来源: whisper04-12-03 12:50:59 [档案] [博客] [旧帖] [转至博客] [给我悄悄话]
   

回答: 薇小妹、耳福兄:ABC--2004-12-03 12:23:18

苦老的特色,您给大致讲讲,我再古狗一下,做些作业,如何?:)

现在来回那么方便,两边跑跑好。到那里都是客,到那里都算是家。:)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