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人张静江为何被称为“现代吕不韦”
在民国史上,有这么一位功高盖世、人送外号“现代吕不韦”的奇人:不仅是二十世纪初江浙财团的四大亨之一(其一生在商场创造了现代中国的许多“第一”:第一个创办证券交易所,第一个创办西湖博览会……)而且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中华第一奇人”;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陈果夫称他为“党国理财第一人”;毛泽东称他是“有经济眼光”的人。
他就是民国富商、政坛元老张静江,曾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国民政府主席。
张静江(1876—1950),名增澄,字静江,又名人杰,号印光,浙江湖州南浔镇人,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其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人杰(张静江的名)自幼受熏陶”,两人对张静江一生的影响很大。张静江自小爱打抱不平,当时被大人们称为“小侠”。这个少年侠客在一次冲进火海救人时被严重烧伤,虽然大难不死,但落下终生残疾,髋骨摔折,股骨断裂,走路一跛一跛的。但这丝毫未改他的豪侠性格。
1902年,钦差大臣孙宝琦奉命出使法国,身边缺一个机敏能干的商务随员。有人引荐张静江,孙宝琦大为赏识。张静江在巴黎独资经商,开办通运公司,专营古玩瓷器,兼营丝茶绸缎,并在美国纽约开设分公司。巴黎许多服装客商都赶来同他谈生意,希望通过这个年仅二十八岁的“商界奇人”打开中法商路。这个身体残疾的中国早期商务随员,就这样在清末民初担当了出国开拓商务的领路人。他在法国还参与创办世界社,创刊《新世纪》周报,宣传各国革命壮举。
张静江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之所以被称为“现代吕不韦”,是因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者蒋介石,都是他不惜代价一手支持起来的。没有他的仗义疏财,就没有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早日成功,没有他的鼎力相助,就没有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迅速崛起与大权在握。
不惜重金捐助革命,多次解孙中山革命经费缺乏的燃眉之急。
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之后便成为终身挚友,一直为孙中山的革命事业筹资助款。
孙中山与张静江初遇时,张静江就对孙中山说:“您就是实行革命的孙中山先生吗?久闻先生大名了,我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这几年,我在法国经商赚了些钱,很希望能对君的事业提供竭尽全力之帮助。”
短短的航程中,孙中山与张静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上岸后两人揖别,张静江给孙中山留下了地址,并约定了日后互通电报进行联络的暗号。他对孙中山说,你今后若有困难,在给我的电报中以ABCDE为数码,A为法郎一万元,B为两万元,C为三万元,D为四万元,E为五万元。我一接到你的电报,立即将款子给你汇去。
在革命与亡命的生涯中,孙中山见到太多太多口惠而实不至的“支持者”。况且,要真正拿金钱赞助革命,须要有一种毁家纾难的精神,张静江能够实行吗?孙中山将信将疑,至美国后把信交与黄兴,让其办理,以探真假。结果钱分文不少,如数领取。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认为遇到了革命“奇人”。
自此以后,每遇革命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了张静江的汇款之约,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于款项不支,反清起义无法举行,张静江将他在巴黎通运公司所经营的一个茶店卖掉以资起义。孙中山曾言:“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
张静江不但率先参加同盟会,还动员兄长张弁群(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父庞青城(上海中国银行董事)等亲朋好友参加了这个秘密组织,还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在巴黎等驻外分公司发展为同盟会的“隐蔽据点”。同盟会会友钦敬而感慨地说:“中国有此奇侠,何其大事不成哉!”
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南京临时政府举步维艰,难以维持,此时张静江等人带头以商人名义捐赠巨款,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财政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感动。孙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曾经将张静江的故乡——浙江南浔镇宣布为“南浔市”,可见以张静江为首的南浔富商对孙中山的影响之大。
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并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为此孙中山曾言:“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可见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1918年“讨袁之役”失败,张静江又往东京、巴黎,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被任命为财政部长。袁世凯死后,回国开办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与蒋介石交往密切,曾是蒋介石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监誓人。
1920年2月4日,张静江又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革命筹措经费,这样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一步步地渡过难关。孙中山先生对张静江的仗义疏财之举一直深铭于心。1924年,孙先生组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亲自提名张静江为中央执行委员候选人,全场爆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会谈南北统一的邀请,发表《北上宣言》,离穗北上。不期,孙中山病人北京协和医院。张静江得知后,不顾自己卧床的病体,抱病前往北京。1925年2月2日下午两时,在孙科陪同下到协和医院探视孙中山。当张静江拄着拐杖吃力地来到孙中山病榻前时,孙中山不禁潸然泪下:“你病成这个样子,为何还专程来看我? ”张静江双手握着孙中山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3月11日,孙中山预感到自己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便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份遗嘱上签字,并按孙中山的意愿,张静江首先签字,依次是吴稚晖、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何香凝等十二人签名作证。由此可见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
3月12日九时三十分,孙中山与世长辞。张静江悲恸欲裂。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移至西山碧云寺安放。石龛内悬挂着至今鲜为人知的由张静江书写的长联:
功高华盛顿,德盖中华间,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
骨痊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在孙中山逝世后召开的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静江又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被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在大革命时期,张静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成为显赫一时的国民党著名人物。
他力荐蒋介石,多方面助蒋。
1912年,张静江与在沪军中任都督的湖州老乡陈英士(陈其美)邂逅,两人一见如故。此时蒋介石为陈的部下,张静江有意考验蒋,常将世事哲理、商场政坛之事与蒋面谈,发现蒋氏确有抱负,于是交谊渐深。
陈英士遭袁世凯暗杀后,张静江邀蒋介石到他在上海开设的恒泰交易所任职。蒋由此开始了由军旅生涯转向证券市场的过渡时期。但蒋在市场上屡战屡败,最后倾家荡产,只好厚颜启齿,向张静江借钱糊口。张静江并未因此鄙视蒋氏,相反,他对蒋有求必应。直至今天,南京市档案馆尚存蒋当年向张静江的借条,厚约一寸多。在由商转政的伊始,蒋介石几乎是靠向张静江的借贷而笼络上下左右,得以站稳脚跟的。
1918年春,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张静江为使蒋介石将来有所发展,便向孙中山推荐蒋介石担任上校作战科主任;1922年夏天,当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时,张静江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四十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之后蒋介石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该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助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声望,非常有助于蒋介石政治上的崛起。张静江扶持蒋介石步步紧随孙中山,为以后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提供了可能。1924年5月国民党黄埔军校成立,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随着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开始在国民党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逐渐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蒋介石对张静江的帮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张静江之后,犹如枯木逢春,对自己的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
蒋介石大权在握后,曾让张静江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代理国民政府主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致力于国计民生的张静江与大权独揽、独裁中国的蒋介石矛盾日深,两人意见经常相左。后因与蒋介石亲信陈果夫、黄郛等人冲突,1930年,张静江被免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静江先避居汉口,后经香港赴瑞士、美国,寓居纽约。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他病逝后,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台北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于灵堂之上亲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臂佩黑纱亲自主祭。
蒋介石对于孙中山与张静江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曾在致戴季陶的信中将戴季陶与上述两人做过比较:“吾谓孙先生待友,其善处在简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静江待友,其善处在不出微言,使闻者自愧。吾之待兄固亦奉为畏友良师,然而敬惮之心,终不能如对孙先生与静江者。”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张静江的地位之高。因为就蒋介石所言,能够与“国父”相提并论者,唯有张静江一人。
张静江故居坐落在今日的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静江故居”横额,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所书。故居中堂之画系谢公展的手指佳作。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联为翁同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