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侃心理学(07)

文学城医生写手集体博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美国参观医院不容易,因为涉及到病人的隐私权。在申请住院医前想得到一些在美国医院的经历,好写到自己的简历上去,一种办法就是申请“临床观察(observation)”。经历过这个过程的人可能知道,很多医院不给你这种机会,因为他们要保证自己的医学生的机会,还要保护病人的隐私权。要想参观精神科病房或精神病医院就更不容易了。我当时曾经给家附近的一些精神科小诊所或小医院打电话询问observation机会,接电话的接待员惊奇极了,“你知道我们是精神病院吗,想参观?你有没有搞错?”简直把我当成精神病了。唉,那时候,为了找“美国临床经验”,到处乱找,乱打电话,跟疯了也真差不多。

在中国要想参观精神病院也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得认识人才行,要不然自己贸然闯去,人家非以为我有毛病不可。我参观“心理咨询门诊”倒是容易,因为那个精神科医生听说我回来了,要求跟我见一面,聊一聊。我给她侃了一阵子美国的精神科住院医培训,顺便也向她学习了一下那些精神疾病和药物的中文名,写中文文章时用得着。最后,我还老起脸皮要求去她的门诊参观半天。

那天下午到了门诊,问楼道里接诊的护士,说是要找某大夫。护士问我有没有挂号,我说我原来是这个医院某某科的,现在在美国做精神科,今天说好这个时间找某大夫参观这里的心理门诊。护士就让我等大夫看完这么病人再进去,先到另一个空诊室等着。护士没事的时候,我就过去跟她聊几句,了解一下挂号难不难什么的。护士告诉我,现在心理咨询门诊刚开不久,看病挂号不算太难,但号也是总能挂满的。

半天时间,一共看了四,五个病人,为什么是四五个呢?因为有四个来咨询的病人,另外一个来咨询的是病人的母亲,病人有偏执型精神病,没有来。那个病人是个大学生,因为有精神病退学了,现在在家待着。病人的母亲想咨询一下,听听不同医生的意见,问一问这种病是不是必须长期吃药。这个问题嘛,首先要考虑诊断是不是正确,病人都没有来,很难诊断啊。所以这个咨询只能是泛泛提一些看法。大致意思是,应该让病人定期找医生看病,如果确实诊断是偏执型精神病一般需要长期吃药。如果病人坚持吃药,很多病人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甚至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病人的母亲边咨询边流眼泪,看看怪可怜的。

还有一个病人是个年轻女性,外地来的,在北京打工,有些焦虑症状。怎么治?看过我第五篇的读者大概可以猜得到,用SSRI类药物和认知行为疗法。基本猜对了,我们确实给这个病人用上了SSRI类药物。但是,我们没有给病人做认知行为治疗。倒不是认知行为疗法不适合焦虑症,而是因为现实的原因。一般来说,认知行为疗法需要病人每星期来做一次咨询,总共进行大约20次治疗,这样才能从思想认识的深度触及病人,达到比较理想的疗效。很多病人都不愿意投入那么多时间和花费进行这样的治疗。所以,我们采用药物治疗加支持治疗。所谓支持治疗,就是倾听病人,发现病人的闪光点,肯定病人的努力和成功之处,增加病人的自信心。还有就是以专家的身份帮病人分析,直接向病人提出建议。比如建议病人焦虑时听听音乐,或者调整呼吸。还有一点,我在上一篇提到了,这位心理医生以前是神经科医生,后来在美国受过一年心理治疗培训后转到精神科。认知行为疗法不是天然就会的,一年进修的时间里要学很多东西,真正用在学习认知行为疗法上的时间相当有限,所以没有能力给病人做这种治疗。在美国,精神科住院医培训需要四年,培训结束后几乎没有医生会去做这种正式的耗时很长的心理治疗。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病人太多,很多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都看不过来。但是,也有一点原因就是,做心理治疗的培训还不太够。四年严格紧张的住院医培训都不够,一年进修能学到多少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一个病人是怀疑有神经性厌食,另一个病人是头痛。最后一个来咨询的是个中专生,问他为什么来咨询,他说不知道,父母非让他来他就来了。我们问了半天,觉得他没有精神症,没有焦虑症,没有抑郁症,没有强迫症,也就是说,最常见的精神问题他都没有。这个中专生的人际交往稍微有一点问题,但是他也不孤僻,还能有几个朋友。所以,表扬表扬他的优点,适当地开导他一下就可以了。在那个医生写病历的时候,中专生开始向我发难,“我刚才看见你挠痒痒,你是不是有皮炎?你还打了一个喷嚏,你是感冒了还是过敏?”哈,典型的teenager行为,看见权威人士就烦(对父母有逆反心理,扩展到老师,医生,警察等这些具有权威性的人士),一定要故意找点儿别扭,他观察倒是挺细致的。这是考验咱的时候,咱必须沉住气,不能被他激惹生气。如果让他看出生气的样子,那就着了他的道儿了。我非常平静地回答,只是就事论事,只谈事实,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我没有皮炎,也没有感冒。就是有点儿过敏。”终于明白为什么他父母让他来做心理咨询了,看来他有点儿人格障碍的倾向。但是,人格障碍是非常顽固的,如果病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有问题而希望改变,是很难进行心理治疗的。如果病人愿意配合治疗,一般也需要很长期的治疗,比如一年,才会有效。治疗人格障碍,说好听了是很具有挑战性。说难听了就是,对于医生来说,治疗这种病人的过程,经常会很艰难甚至不愉快。

参观中国综合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的经历就写这些,下一篇谈谈我对中国的心理咨询热线的看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