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 历代志上十一章

寻求上帝的人

历代志上十一章一至四十七节

以色列众人聚集到希伯仑见大卫,说:「我们原是你的骨肉。从前扫罗作王的时候,率领以色列人出入的是你;耶和华你的上帝也曾应许你说,「你必牧养我的民以色列,作以色列的君。」于是以色列的长老,都来到希伯仑见大卫王,大卫在希伯仑耶和华面前与他们立约;他们就膏大卫作以色列的王,是照耶和华藉撒母耳所说的话。

大卫和以色列众人到了耶路撒冷,就是耶布斯;那时耶布斯人住在那里。耶布斯人对大卫说:「你决不能进这地方。」然而大卫攻取锡安的保障,就是大卫的城。大卫说,「谁先攻打耶布斯人,必作首领元帅。」洗鲁雅的儿子约押先上去,就作了元帅。大卫住在保障里;所以那保障叫作大卫城。大卫又从米罗起,四围建筑城墙,其余的是约押修理。大卫日见强盛,因为万军之耶和华与他同在。

以下记录跟随大卫勇士的首领,就是奋勇帮助他得国,照着耶和华吩咐以色列人的话,与以色列人一同立他作王的。大卫勇士的数目记在下面:哈革摩尼的儿子雅朔班,他是军长的统领,一时举枪杀了三百人。

其次是亚合人,朵多的儿子以利亚撒,他是三个勇士里面的一个。他从前与大卫在巴斯达闵,非利士人聚集要打仗。那里有一块长满大麦的田,众民就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这勇士便站在那田间,击杀非利士人,救护了那田;耶和华使以色列人大获全胜。

三十个勇士中的三个人下到磐石那里,进了亚杜兰洞见大卫;非利士人的军队在利乏音谷安营。那时大卫在山寨,非利士人的防营在伯利恒。大卫渴想,说,「甚愿有人将伯利恒城门旁,井里的水.打来给我喝!」这三个勇士就闯过非利士人的营盘,从伯利恒城门旁的井里打水,拿来奉给大卫。他却不肯喝,将水奠在耶和华面前,说:「我的上帝阿!这三个人冒死去打水;这水好像他们的血一般,我断不敢喝。」如此,大卫不肯喝。这是三个勇士所作的事。

约押的兄弟,亚比筛,是这三个勇士的首领。他举枪杀了三百人,就在三个勇士里得了名。他在这三个勇士里是最尊贵的,所以作他们的首领;只是不及前三个勇士。

有甲薛勇士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行过大能的事,他杀了摩押人亚利伊勒的两个儿子;又在下雪的时候下坑里去杀了一个狮子。又杀了一个埃及人,埃及人身高五肘,手里拿着枪,枪杆粗如织布的机轴;比拿雅只拿着棍子下去,从埃及人手里夺过枪来,用那枪将他刺死。这是耶何耶大的儿子比拿雅所行的事,就在三个勇士里得了名。他比那三十个勇士都尊贵,只是不及前三个勇士。大卫立他作护卫长。

军中的勇士,有约押的兄弟亚撒黑,伯利恒人朵多的儿子伊勒哈难,哈律人沙玛,比伦人希利斯,提哥亚人益吉的儿子以拉,亚拿突入亚比以谢,户沙人西比该,亚合人以来,尼陀法人玛哈莱,厄陀法人巴拿的儿子希立便雅悯族,基比亚人利拜的儿子以太,比拉顿人比拿雅,迦实溪人户莱,亚拉巴人亚比,巴路米人押斯玛弗,沙本人以利雅哈巴,基孙人哈深的众子,哈拉人沙基的儿子约拿单,哈拉人沙甲的儿子亚希暗,吾珥的儿子以利法勒,米基拉人希弗,比伦人亚希雅,迦密人希斯罗,伊斯拜的儿子拿莱,拿单的兄弟约珥,哈基利的儿子弥伯哈,亚扪人洗勒,比录人拿哈莱;拿哈莱是给洗鲁雅的儿子约押拿兵器的;以帖人以拉,以帖人迦立,赫人乌利亚,亚莱的儿子撒拔,流便人示撒的儿子亚第拿,他是流便支派中的

一个族长,率领三十人;玛迦的儿子哈难,弥特尼人约沙法,亚施他拉人乌西亚,亚罗珥人何坦的儿子沙玛、耶利,提洗人申利的儿子耶叠,和他的兄弟约哈,玛哈未人以利业,伊利拿安的儿子耶利拜、约沙未雅,摩押人伊特玛、以利业、俄备得,并米琐八人雅西业。

要紧的是体会到对历代志来说,大卫和所罗门时代是多么重要。他们占了从本章直至历代志下九章的一大段——六十五章中之廿八章。这个数字显示:历代志并不是一部将以色列史平铺直叙的历史书,而是为作者那个时代寻求可效法的模范。扫罗已放在这个天秤上称过,并且显出亏欠,因为他不「求问耶和华」。大卫和所罗门,从基本上看,现在被介绍为确实求问耶和华的人(请比较代上四10,16)。这并不是说,他们本身是完全的。历代志作者无意为了大卫和所罗门本身,而把他们加以理想化。他所更加关注是以色列。他是问,在以色列历史中,有什么人能应用于他当时的民族,就是那个比较晚近从巴比伦返回、其圣殿已重建、其本身在政治上还软弱而且受人控制的社会呢?对王国时代的辉煌——因为它是不会减损的——的回顾,便描出了在上帝心目中的以色列之逼真的图画。这幅图画的中心是圣殿、约柜,和正确的敬拜体系。以下几章都详论这些事情。

(一)应许实现了

一至三节,开头这幅图画,把大卫登基为王这件事,置于一个应许得以实现的地位上(第3节,「照耶和华藉撒母耳所说的话」,可能是指撒上十五28;十六1。大卫王朝事实上是那更基本的应许——妥拉或摩西五经,特别是申命记(例如,十一24,25)的主题:平安充满那块土地——的巅峰状态。而且,这是攻取申命记所记各族之一耶布斯人的家园耶布斯的重大意义(4-9节),以色列人要把那些人逐出那地。然而,耶布斯人早期曾力抗以色列人的进攻。所以,这地现在落入大卫手中的事实,是藉摩西所给以色列人的那个应许完全应验的象征。

在这一章和以下几章中的那些战事的片断,都有一种类似的公用(特别是那些与非利士人的战争,这些非利士人在第十章最后见到他们在中心地带造成报复性的破坏)。正如关于大卫那些勇士的名单和故事所表明的,历代志作者再次把他可用的资料加以计划编排,为的是说明他的焦点。一至九节,主要是概述撒母耳记下五章一至十节。十至四十七节,则是从撒母耳记下廿三章引伸的。在这种情形下,他大概比撒母耳记作者更接近历史的实际。不过,最具重大意义的倒是他给撒母耳记一至四章的故事,作了节略。这几章记载扫罗的王朝,并不是立即全面被大卫所继承,而是还要经历了一段时期,由扫罗的儿子伊施波设继位,统治着以色列国大部分地区(撒下二8以下),而且还确实与大卫进行着长期的战争(撒下三1)。扫罗势力的衰落是逐渐的,而且扫罗的势力与大卫对抗,实际上在扫罗家不再构成真正威胁很久之后,还继续下去(撒下二十章)。大卫征服以色列的敌人同样是逐渐的。历代志在这里略过(不过它在代上廿九27特别提及)大卫作王四十年中,攻占耶路撒冷以前,在希伯仑作工七年的事实。

相反的,历代志所描绘的,是一幅以色列人迅速征服,同时又在它的王朝统治之下联合起来的图昼。我们再要强调的是:历代志并不是抹煞史实,乃是挑选并简化史实。甚至攻占耶布斯的报导,都没有加以润饰(与撒下五 6 及以下各节作对比);这段记载的简略,显示出对上帝应许实现的一切抵抗,是多么枉费。所以,历代志正是藉着它的省略,来表明应许实现的必然性和彻底性。这并不是说事情到此便完结了。攻占耶布斯故事的焦点,不在于那次胜利本身。这个故事乃是指向那个日子,那时耶路撒冷,作为上帝选择用来「立他名的居所」(申十二 5 ),将要作为敬拜的中心。为了这个目的,约押「修理」那城——按字义是「使之有生命」。占有那城便有生命。那些物质方面的结构,都要为这个目的效力。生命更丰盛的启示,上帝在将来还会赐下的。但旧约作者已知某些它的丰盛(请比较尼十二 43 ),而且历代志作者在此热切地预期着的。

(二)领袖

大卫是一个真正的领袖。从第二节众人所作的声明就极其清楚了。甚至当领导权属于扫罗时,实际上是大卫率领以色列,并使上帝子民在赢取嗣产上获得进展。而且情形总是这样,职位的拥有与真正的权力,并不是同义词。许多总统和君王一直以来,都是幕后不露面之操纵者的傀儡。在教会里面,占据高位,并不是属灵品德的保证或徽章(不过并不是不能和谐共存的)。然而,正如以色列成群归顺大卫一样,人们是会发现、并且追随那些身上有上帝能力的人。甚至在把王位颁给他时,他们意识到他拥有的领导权柄,并不是他们给他的。就是他作了王,其日见强盛的原因,乃是因为「万军之耶和华与他同在」(第9节)。

连称呼大卫的那些词语,即牧人和君王(第2节),都见证这一点。「你必牧养」一语,其实是翻译希伯来文的一个动词(tir'eh,即「你将牧养」;在旧约里面,通常译作「牧人」的那个字是ro’eh,其实是同一动词的分词)。这个概念在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在选择牧人作为领导模范的概念上,含有谦卑与专心照顾的意思。这个词也常常应用于以色列诸王身上,藉此说明他们是多么坏,没有尽他们真正的职责,非但没有保持并增强他们的身份和能力(请比较耶廿三1-4),反而分心旁骛,追求外在的荣誉地位,就如世人追求的那样,乃是对基督徒的一种试探。追求那些名誉可能的结果,是丧失了真正的身份。其次,这个动词的形式,又再次提醒我们,任何负有责任或职位的人,特别是在教会中,若没有与追求的目标相应的活动,便是徒具虚名。以色列人并非只是把荣誉颁给大卫(不过那确实是荣誉——耶稣自己岂不是取用同一尊称吗?参约十章),而且表明信任他确实是会为他们行事。(「君」:“Prince”这个名字?应了这个要点,在这里还不是「王」“King”字。它也指明真正的卓越,并没有君王显赫的含意。)

(三)合上帝心意的人

十五至十九节的记载是奇特的,而且在许多注释书里面,往往作了不合宜的解释。大卫表示想喝伯利恒那口井里的水,而「这三个勇士」为了要打水,便闯过非利士人的营盘。然后,大卫又不肯喝那水,并且「将水奠在耶和华面前」。奠(译按:中文圣经别处译作「倒」,见下)的象征是从以色列人仪式生活的领域中引伸出来的。血「要倒(奠)在地上,如同倒水一样」(申十二16,24),因为血被认为或视为包含了受造之物的生命(申十二23,请比较创九4;利十七14),所以不可以喝血。一只动物为了献祭或在其他情况下被宰杀时,总要流尽他的血(献祭时,血是洒在坛上,参看利一5)。大卫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做的要点是:因为那水是人冒着性命危险去打来的,它是与血一样宝贵,所以不应当饮。

但是,这并不是整个故事的意思。对大卫来说,把这水倒出来,当然并没有仪式上的必要性。他若是真正需要水,他大抵就会把它喝掉了。大卫为自己和自己的军队要是没有预备足够的水,那确实是难以令人相信的。他真正的愿望——并没有被那「三个人」察觉到,他们在这里探测他们的领袖之心意所显示的迟钝,极似那冲动的使徒彼得,他不懂得主的心意——是更深一层的;那就是他应占有伯利恒。而且在这一点上,他又再次显示出他是适宜领导上帝子民的。无疑大卫出于思念他的家园,或是他表达那热望中的一部分;把这一段记载放在这里,历代志是强调大卫多么渴望伯利恒能属于以色列。这种渴望是属灵的。它的意思是说,上帝子民应实际拥有上帝为他们预备的一切。这种渴望应当尽量与他自己蒙上帝拣选,在所赐之地作王的身份相称。同时,在这里也是作基督徒领袖的模范——作领袖的特征是希望信徒发现那在基督里的宝藏,并且使那在基督里的宝藏成为他们自己的。保罗的书信和祷告中,显示他像大卫一样(林前一4、以下,西二1以下)。

(四)团结而且慷慨之民

我们在上面已经注意到:把勇士名单罗列在这里的理由之一,要显示出上帝子民根据他的应许是有能力胜过仇敌的。然而,这些名单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我已经说过,历代志无意把大卫和所罗门,为了他们本身的缘故把他们加以理想化。他所关注的乃是以色列。历代志作者虽然省略了扫罗死后,以色列国内随之而来的分裂,他对于那种情形是十分清楚的。真以色列的定义是基于它忠于大卫家,他对于这个前提确实是十分坚定的。基于这个理由,在罗波安统治下国度分裂为二,耶罗波安管理背叛的北方(代下十19)。虽然如此,但他仍坚持:正确地了解以色列,是应该以十二个支派为基础的。而且,大卫之勇士的名单,反映了真以色列那个广大的基础,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详情请参阅较大的注释)。这样,进一步的要求是:全以色列都要支持大卫。虽然有旧的分歧和成见,在这里所奠下的根基将作为基础,使历代志作者能够为以色列的统一作出恳求。

追随大卫的人并非全是以色列人,这一点也是意义重大的;四十一节的乌利亚是赫人,四十六节伊特玛是摩押人,卅九节的洗勒是亚扪人。上帝的子民不但是团结的,而且是开放的。鉴于申命记廿三章三节的严厉规定,名单中包含了摩押人和亚扪人是特别引人注意的;不过这种包含诚然是有限期的,因为申命记也论到对寄居在以色列中间的外(国)人要同等对待(十四29)。在这里也开始叫人看见上帝的子民接纳人和国际化的精神。

(关于那三个和那三十个勇士,经文有残缺,使人很难知道那三个是谁,以及他们与那三十个有怎样的关系。标准修订译本以雅朔班为三勇士的首领( 11 节)——依照希腊文译本,即不依照希伯来原文——这样做大概是对的,所以,同一个人在撒母耳记下廿三章八节则称作约设巴设。另两个是以利亚撒和沙玛,后者在历代志的经文中大概失落了。请比较撒母耳记廿三章十一节。标准修订译本又再次不依照希伯来原文,在二十节以亚比筛为三十个勇士的首领(译按:中文本亦然),似乎也是对的。不过,三十个勇士的领导权,实际上可能时时有改变的。请比较代上十二 4 , 18 )。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