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素描 陈破空 笔者周游列国,每回都有文字,描写异国他乡。却有读者问:怎不见我书写纽约,我当下的栖息之地?这似乎是人的“通病”:好奇于远处的风光,却麻木于脚下的景象。 象征自由的海洋巨城 如果只看纽约表面,很难让人回答喜欢还是不喜欢。比如,初见纽约地铁,大概只会给人脏和黑乎乎的印象;不时可见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卷缩在车站或车厢的角落;随处可见的涂鸦,也大煞风景。然而,这却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庞大的城市地铁系统之一,阅过的历史沧桑,已经一百多年。 27条线路,468个车站,几乎能将乘客输送到这座巨大城市的任何角落。看上去黯淡,但24小时运转,效率极高,事故率极低。陈旧、并时时需要翻新的地铁系统,让纽约的外表,很难不打折扣。况且,还有哈林区和中国城这等脏乱差的地段,也累赘为形象负担。 然而,宏观看纽约,却是另一番景象。辖五大区的大纽约,大部分,整洁而有序。既有曼哈顿的壮观与繁华,也有长岛的幽深与娴静;既有皇后区浓郁的生活气息,也有布鲁克林混杂的美式味道;既有布朗士的平民色彩,也有斯坦顿岛的海山风光。 这座由几方岛屿构成的海洋巨城,四面环水,腹中也含水。高空俯瞰,像停泊在港口的一只气势恢宏的舰队。哈德逊河,东河,大西洋。不论河面还是海面,清澈,洁净,几无污染,空气和水质,为世界首屈一指。香港前特首董建华,曾在其某年度的“施政报告”中。提出一个奋斗目标:让香港的空气和水质达到纽约标准。 记得初到纽约时,香港《南华早报》一位记者,陪同我前往游览自由女神像,一边做采访。从曼哈顿南港到自由女神像所在的小岛,晴天碧海,海鸥盘旋,白帆点点。曼哈顿的摩天大楼,栉比鳞次,耸立于缥缈白云间,宛如天际剪影。让我顿有获得自由的轻松感。 朱利安尼治理纽约,业绩非凡 地处北美的纽约,暴风雪年年光顾,冬季漫长。往往要等到三月中,才有初春的气息;然而,竟是要到四月中,再下过一场雪之后,春天才会忽然降临。那时,位于曼哈顿中心的中央公园,世界最大的城市公园,活络大纽约呼吸的肺叶,便绿木葱茏,繁花似锦,百鸟和鸣。这座面积达340公顷、仅步行道就长达93公里的城市公园,每年吸引的游览人次高达2500万。 1993年之前,纽约以犯罪率高而闻名于世,治安堪虞。1993年,后被誉为“九一一英雄”的朱利安尼上任纽约市长后,运用“破窗原理”,铁腕整治,竟然使纽约市犯罪率连年大幅下降,到他卸任时(2002年),在全世界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中,纽约市的犯罪率居然达到全球最低(不查统计数据,几乎没人相信)。各国城市当局因此纷纷派员前往考察取经。 所谓“破窗原理”,简言之:如果发现某个街区出现一处被人砸破的窗户,可以推测,更多破窗可能出现。因此,朱利安尼的治理手段,从传统的以破案为主,转向新式的以防范为主。只要不让一处破窗出现,就能杜绝更多破窗出现。 不同肤色汇集如海,论国际化,纽约堪称世界之最。作为联合国所在地,纽约,恰如一个种族和肤色的联合国。大街上或地铁里,一眼望去,几乎可以览尽各种肤色:白人,黑人,黄种人,以及过渡于这些肤色之间的人,林林总总。绅士,淑女,学者,草民,浩浩汤汤。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如此繁杂,却又如此和谐,人与人之间,彼此礼让,相敬如宾。 国际大都会,一本厚重的书 陌生人关照陌生人的事情,仅笔者所见,就数不清有多少。地铁上,邻座有人因为打了一个喷嚏,在衣袋里摸索不出纸巾来,立即有人递上纸巾,化解尴尬;有人不慎跌倒,马上有人上前搀扶,并关切:是否需要送医?有人负重,上下楼梯困难,总有人伸出援手;有人失落物品,往往有拾金不昧者奉还......这些在美国看来十分寻常的小事,如果放到中国,大概又属于“学雷锋”了。按照今日中国标准,美国人,几乎人人都是“活雷锋”。 华尔街,每日股票交易量占全球交易量一半以上。那却是夹在曼哈顿下城金融区一条窄窄的小街,仰望高楼,仿如一线天。就是这条狭小的街道,却牵引着世界经济的大动脉。2001年9月11日,轰然倒下的世贸双塔,是被恐怖分子击中的世界金融中枢。被称为Ground Zero的废墟犹在,供人们凭吊,思索这个世界的复杂与无奈。 尽管遭遇过恐怖袭击,纽约,仍然是众多留学生或移民的首选地。对学习语言的留学生而言,纽约几乎是最佳选择,因为,在这里,不仅能学到道地的美式英语,而且能体会丰富多彩的文化:北美文化,欧洲文化,拉丁文化,黑人文化,亚洲文化…… 纽约,以世界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然而,连年上演经典剧目的百老汇剧场,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狮子王》,《西贡小姐》,《Mamma Mia》等,经久不衰。这又是纽约文化魅力的缩影。而梅西百货(全球最大百货公司)、五大道等,则显示纽约作为世界时尚中心的领衔地位。 霓虹灯昼夜闪烁的时代广场,并非广场,而是汇合四十二街、百老汇大街、七大道的中心街区。每到新年除夕,超过一百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畏严寒,汇聚于此,观赏象征纽约的“大苹果”,在新年的钟声中,从塔楼顶端,徐徐降落地面。而后,万众欢腾,载歌载舞。 走进一座座恢宏而沉静的博物馆,会让人感到,大纽约,实在是一本厚重的书,奥妙无穷,怎么读也读不尽。正如本小文,只涉其中零星段落,更多篇章,容稍后再与读者分享。 (原载香港《开放》杂志,2010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