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你是水



诗歌:妹妹你是水
文集:中国著名爱情诗选
作者:应修人 朗诵:达式常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清溪里的水。
无愁地镇日流,
率真地长是笑,
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

妹妹你是水——
你是温泉里的水。
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
我想捞回来,
烫得我手心痛。




妹妹你是水——
你是荷塘里的水。
借荷叶做船儿,
借荷梗做篙儿,
妹妹我要到荷花深处来。


林贝卡 发表评论于
回复飘尘永魂的评论:

That is a good question.

谢谢你读的这么仔细,我当时就不求甚解,一晃而过。我刚刚去网上查询了,“镇日”即“整天”,比如:“幽窗镇日闻莺啼”。

Have a nice week,

Rebecca
林贝卡 发表评论于
应修人的诗简介

应修人的诗,最像江南惆怅的情调,清波唱和,灯影桨声。可像又没有像全,常有人说“如梦一般的江南”,江南对大多数文人而言,也许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存在于意象中,仅仅象征着一种淡泊水乡温婉的美。

而应修人的诗,是在努力地把美带到我们身边来,或者说,用他的诗来发现身边的美,创造身边的美。鉴于此,他的诗歌中所使用的意象并不特殊,都是些稀松平常的事物,如野花,小草,溪水,小鸟。比之让文人墨客们心中地位崇高的江南水乡,更多了一份自然,多了一份田园牧歌的气息。(摘自网络)
林贝卡 发表评论于
湖畔诗派四诗人简介

1922年3月,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后,效仿英国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作家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的风格,以中国的湖畔派诗人自居,并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

湖畔派(Lake Poets)原指19世纪英国的华兹华斯(Wordsworth)、柯勒律治(Coleridge)和骚塞(Southey)三位浪漫主义诗人所形成的诗歌流派。中国的湖畔派诗人的诗歌与英国的浪漫主义湖畔派诗人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其最有特色的是歌颂爱情的诗歌。

湖畔派后有魏金枝、谢旦如(谵如)、楼建南(适夷)等人加入,编辑出版刊物《支那二月》。

代表诗人: 应修人 汪静之 潘漠华 冯雪峰。(摘自网络)
林贝卡 发表评论于
诗歌:《妹妹你是水》赏析 作者:潘颂德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暗喻,将自己深深恋爱着的青年姑娘比作水,层层深入地抒写自己对美好爱情的陶醉之情。

  第一节将姑娘比作清溪里的水,象征了她的纯洁活泼、天真欢乐。诗人又将清溪拟人化,写她“率真地长是笑”,更突出了姑娘的无忧无虑、活泼乐观。最后写自己被姑娘吸引,忘了归路。不说自己爱上了姑娘,而说姑娘“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意思含蓄,耐人寻味。

  第二节进了一层,将姑娘比作温泉里的水。温泉里的水,给人温暖的感觉。“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是说自己爱上了姑娘。既然姑娘是温泉里的水,则将自己爱上了姑娘说成“我底心儿他尽是爱游泳”,贴切而又自然。“我想捞回来,烫得我手心痛”,写自己的心态,强调自己对姑娘爱得深沉热烈。

  第三节又进了一层,将姑娘比作荷塘里的水。提到荷塘,自然会想到荷花,再想到莲子,而“莲”与“恋”谐音,因而又自然会想到男女青年的恋情。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象征手法赞扬荷花“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的高洁品性。诗人将姑娘比作荷塘里的水,读者自然容易由水而想到荷花,因此也含有赞美姑娘纯洁崇高的意思。诗人由爱慕姑娘而想亲近姑娘,而荷塘里的水被密密的荷叶、荷花遮住,象征着姑娘性格庄重,感情含而不露,因此诗人想“借荷叶做船儿”,“借荷梗做篙儿”,到荷花深处去接近水,也就是亲近热恋中的姑娘。

  这首诗比喻贴切,诗人在三节诗中分别将姑娘比作清溪里、温泉里、荷塘里的水,既赞美了姑娘的天真纯洁、活泼欢乐,又创造了富于诗情的意境。语言自然朴素。清新淡雅,也是这首诗艺术上的特点。“忘了归路”、“烫得我手心痛”、“我要到荷花深处来”,这些口语化的诗句,传神地抒写了“我”对姑娘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期白话新诗留有较多的旧诗词的痕迹,湖畔诗社的诗人,比较彻底地摆脱了旧诗词的影响。这首诗语言自然质朴、活泼流畅,呈现了白话新诗特有的艺术风采。

  朱自清曾经指出:“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更是没有。但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湖畔”诗人通过创作爱情诗,抒写对幸福、美满爱情生活的执着的追求和热烈的憧憬。比起江静之、潘漠华来,应修人创作的爱情诗虽然不多,但这一首《妹妹你是水》有它自己的特色,是湖畔诗人爱情诗中的佳作。(摘自网络)
飘尘永魂 发表评论于
优雅的诗歌
迷人的风光

谢谢分享

为什么是无愁地镇日流?
林贝卡 发表评论于
回复缘自知音的评论:

同感。
缘自知音 发表评论于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曾经的中国电影的一代儒雅小生--达式常, 如今也古稀之年,让人感叹.
林贝卡 发表评论于
达式常简介

达式常 (1940.9.26-) 江苏南京人,生于上海。幼年时代家境贫困,但喜欢文艺活动,1959年高中毕业后考取上海电影专科学校表演系,师从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张骏祥、凌之浩,1962年毕业后分配到上影厂当演员,曾在《兄妹探宝》中担任配角。1964年因主演影片《年轻的一代》崭露头角,受到好评,因遭遇“文革”被迫中断艺术生涯。1973年重回上影厂,拍摄了《春苗》、《难忘的战斗》等5部影片。

“文革”结束后出演了《东港谍影》、《他们在相爱》、《曙光》、《燕归来》、《人到中年》等多部重要作品,其中多扮演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曙光》中,他把一个受极左路线残酷迫害的红军干部演得真挚、深沉,且富有激情。在《燕归来》和《他们在相爱》中他同时饰演两个不同个性的医生形象,获得成功而获第4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他在《谭嗣同》中饰演的谭嗣同和在《人到中年》中饰演的陆文婷的丈夫傅家杰也受到好评。达式常的表演从容、传神、细腻,善于挖掘人物情感世界。他现在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获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三届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摘自百度百科)
林贝卡 发表评论于
应修人简介

  应修人 (1900-1933) ,现代诗人,原名麟德,字修士,后更名修人,笔名丁九、丁休人等,慈溪赭山应家河塘(今属江北区半浦乡)人。二十年代初与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组织湖畔诗社,合出新诗集《湖畔》、《春的歌集》。解放后,出版有《应修人潘漠华选集》。

  1919年五四运动中,应修人发起组织“救国十人团”,始在《少年中国》、《文学周刊》等发表诗作。次年任中国棉业银行出纳股主任。1921年,发起组织上海通信图书馆,倡导青年读书运动。次年4月赴杭,与冯雪峰、潘漠华、汪静之结成湖畔诗社,编辑出版《湖畔》诗集,为国内第一个新诗社。1923 年12月,与冯、潘、汪合出《春的歌集》,突起于诗坛,人称“湖畔诗人”。

  1925年初去上海,主编《支那二月》文学月刊。“五卅”运动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支部书记,不久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次年底,受遣进广东黄埔军校,任中尉会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至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工作, 7月赴苏联进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工作,加入“左联”,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次年调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1933年5月14日,因抵抗国民党逮捕,坠楼牺牲。早年诗作多反映反封建礼教,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著有《金宝塔银宝塔》、《修人集》等。(摘自百度百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