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早期开发一瞥
一
上海开埠后,方有市政建设的筹划,最早始于英法在租界的辟筑,如修建道路之类,工部局最早的名义就是“道路码头委员会”。而华界的老居住区南市、闸北等地,原先是由慈善机关来兼办市政,至1895年南市马路工程局设立,才算是有了上海最早的市政建设机构,以后又陆续成立了几家,但对浦东地区一直是鞭长莫及,无力顾及。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浦东地区忽遭特大暴风雨袭击,导致河水泛滥,冲毁堤塘,据档案记载“沿浦一带平地水深数尺,浮厝棺木漂泊四散,伤心惨目,生死不安。”上海县知县汪懋琨接报后,饬令赶堵修堤,第二年新塘工完竣。
为处理有关善后,维护工程质量,诸如养护海塘,清理公地契地,辟筑道路码头,限制劣绅地贩买卖契地转让洋商,统一处理日益增多的中外土地交涉案等,均需要一家专门的机构来办理。于是当地乡绅谢源深、朱有恒和朱有常等人,联名呈请成立了上海浦东塘工善后局(简称塘工局),局址在浦东庆宁寺,后又迁至东沟口附近。
塘工局是一个半官方性质的市政建设机构,以水利和市政建设工程为主,涉及浦东开发各个方面,后来业务扩大,又有分局之设立,决策权掌握在董事会手中。塘工局成立后,公务经费主要靠自筹,另外还依赖拨款、税收和捐款等,维持日常开销。
迄今塘工局的档案保存完好,它见证了上海浦东早期开发的一段历史。
二
塘工局一经成立,立即着手善后工作,沿滩筑圩灌泥,加固加高海塘,加强养护,疏浚河道,开挖淤壅;清理契地,重立界石,没收无粮无单之地,同时收回部分外商强占之地。在其业务稍有发展后,又集资兴建公益事业,建筑桥梁、码头、道路,开设苗圃,设立小学及戒烟所等,其中以设置轮渡往返两岸最有影响,甚得百姓赞许。
浦东浦西两岸来往极为不便,辽宽的江面上没有一座大桥,也没有固定的铁甲渡轮,只有零星的舢舨出没其间。塘工局设置渡轮,日则公干往来,夜则防营巡江,后来才逐渐搭客。不久,扩展到三条有上百人客位的火轮,从东沟直驶浦西市区,开上海轮渡业之先河。后来沪上外商洋行见利眼红,对塘工局渡轮数度寻衅滋事,目的是取而代之,最后经租界当局的协调,规定塘工局渡轮“到埠即行,不得过夜”,即随靠随走,乘客一经上落,渡轮就得开动,晚上不准在浦西租界停靠过夜。
三
当时浦东已有长途汽车开通,黄炎培、张志鹤等人又决定发起筹建从川沙县城至庆宁寺的上川铁路。为筹建上川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川公司),黄炎培亲自起草宣言,拟定招股简章,集资20万元作为股金。公司成立后,黄炎培被推选为董事长,顾伯威任总经理。
为与塘工局协力共事,黄炎培致函塘工局董朱日宣,请其一同协助筹划,果然得到塘工局的大力支持,朱日宣并担任公司名誉董事。塘工局、川沙县交通工程事务所还与上川公司订立租借上川路的合同,给予上川公司铁路专营权三十年。
1921年2月8日,黄炎培一行在庆宁寺塘工分局隆重举行了兴筑上川铁路的开工典礼。
塘工局、川沙交通工程事务所与上川公司密切合作,开始兴建道路,铺设钢轨,1925年庆宁寺至龚家路一段先行通车,全长13.89公里。铁路开通后,通行一种简陋的小火车,以福特森机车、黑油机车和油电车拖带客车行驶,当时被称为“钢轮汽车”。平时乘客日达千人以上,浦西游客也结伴前来远足观光,饱览浦东乡村景色。
次年上川公司又修竣龚家路至川沙段路轨工程,增设了大湾、小湾、暮紫桥和川沙四站,7月10日通车。为方便乘客过江,塘工局与上川公司协商,要求延长线路,使黄浦江轮渡与火车衔接,可售联票。上川公司也积极回应和具体实施,大大便利了与浦西之间的往来。上川铁路后又向南延伸与沪杭路衔接,并增设江镇、邓镇河、祝桥三站。至1936年上川铁路全线通车,全长35.35公里。
1925年,另一名浦东的爱国实业家穆藕初也集资兴建了上南铁路,全长12公里。上川、上南两条铁路成了浦东地区发展经济的两大动脉。一直到上世纪的70年代,上川铁路还在营业,大概在1975年左右才被拆除,改建为公路。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浦东塘工善后局被撤消,善后事宜移交给上海市政府浦东办事处办理。但此后浦东的开发一直未有大的起色,因历年的社会动荡和财力不济,国民党政府对浦东开发根本提不上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