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摩记》讲的是彝族祭司毕摩的生活。
片头,歌手曲布回家,看到爷爷一个人睡在村头。
爷爷从睡眠中醒来,说,我这一辈人活得像虎,你爸爸那一辈活得像豹,你可不能活得像狗啊。说完,在荒荒的田头,倒头睡去。
咒人毕摩
负责诅咒。比如有人抢了别人家的媳妇,他就会杀一些猪和羊,半埋在土 里,诅咒对方家族。对方家也会请别的咒人毕摩,反咒。然后他在反咒回去。他遇到过最凶狠恶毒的咒语,也一样凶狠恶毒的诅咒回去。有次有人泄密,他烧很多 香,烟不上飘,只沿地面游走,他说,那就是叛徒逃跑的方向,于是他们抓住了他。他小时候,爷爷买了一个带着小孩的女人做奴隶,那个女人说,我不会给任何人 做奴隶,于是把小孩杀了,自己逃跑。他们不得不把小孩的尸体找回来,埋好,做法事,然后诅咒那个女人,最后她果然被抓住,投河。而一生下过许多咒的咒人毕 摩说:这是很让人伤心的事,很伤心。这些事听起来非常不真实,但他讲的时候,会让你觉得,那就是生活。他是一个讲话凌厉的老人。很老了。躺在床上,病了。 病了还得送去医院治疗。“人民政府不许对人下诅咒”,以及“新社会了,乡亲们之间也没有那么多的仇恨”,所以,如今没有人找他下咒。他躺在昏暗的房间,和 小孙子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时间就是那么过去。他的儿子,去做了演员——毕摩文化团的演员——表演吞火——在很花哨的姑娘们的手中接过滚烫火炭,吃下—— 表示毕摩的神奇——旁边配有《立春》里那种街头文化演出的报幕普通话。我偶尔也笑,觉得不管哪件事都十分荒诞好玩,但是又有美感。
招魂毕摩。
他常年在外游毕,为这家那家招魂。从来不收钱。完全夜宿荒郊山洞。他的徒弟这样讲:现在什么都要钱啊,住房要钱,吃饭要钱,上厕所要钱,不收钱我怎么 养活老婆孩子呢。他不讲话,只在漫漫山路上讲毕摩的神话。他像个孤独的神。最穷困的最受尊重的神。他娶了第一个老婆,美丽贤惠,生了两个女儿,死去。娶了 第二个,很快离开。娶了第三个,不生养,曾经也能干。毕摩不能没有儿子,他说,我把所有的东西都留给你,但我只能再娶一个。于是她疯了,要拿刀砍他,他收 拾东西离开。三年后她死了。他说,我一无所有,因为每次都把财产给了老婆。于是大家笑。他娶了第四个,六十四岁那年,终于得了儿子。他牵着小孩的手,教他 念经文。他说,我是看不到他成为大毕摩的那一天了。但是我会把所有毕摩要知道的知识,怎么做法事,全部写下来给他的。导演看他太贫困,想给他点补助,他不 要。他说,你拍这些东西,将来可以给我儿子看,让他知道怎么做一个毕摩,怎么做法事。这是钱买不到的东西。他带着徒弟,继续在山里走着。
村官毕摩。
他是村支书。年轻。固执。他会和村里的老师讨论小学的教育,他让村子通了电,修了桥,他还想做一个毕摩文化村。他操纵村长选举,让自己继续做村 长,他这样讲:我是选上的,13个共产党员,12个选了我。我是选上的。他调解医疗纠纷的时候说:两边都是我的亲戚,我又是毕摩又是村支书,要是用酒解决 的话,都会给我面子的。之前没有算过一千斤的酒……那一斤就按两块钱算吧。他看起来低调、谨慎,自负和底气不足同时出现在脸上。他老婆说,他公正,做实 事,辛苦,一心为了这个村,他们家族那么多毕摩,只有他能代表家族做大毕摩。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想好好念书,将来做国家干部,小儿子就继承毕摩的事业。 因为违反选举法,他被撤职。再也做不了毕摩文化村官。画面非常非常的好。每一张拿出来都是极好的摄影作品。所有对话完全不懂,听起来又像韩语,又像南美某国的语言。极其遥远的传统和太现实的现代,直接而自然的融合在一起。
杨蕊在《毕摩记》座谈时讲:是一种信仰。关于人怎么认识自己,怎么认知和生活。我的态度是没有态度。毕摩在我心中是洪钟大吕,是非常伟大的宗教。
这部片子以美姑三大毕摩家支为主线,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形式的毕摩活动仪式,从历史客观的角度诠释了毕摩的生活状态,思想动态,传承方式,受众心理。该片以朴实的手法,感人的画面,真实地纪录了毕摩的现实生活。片子拍得很灰暗,很凄凉,有种忧伤,让我觉得这种文化在衰落。
这个片被当地政府封了,因为没有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毕摩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