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司机兼导游在德国史密特先生家做客,图, zt
孤帆-远影
欧洲散记:在史密特先生家做客
在德国五天,我和司机兼导游、翻译小刘住在史密特先生家。史密特先生59岁,在绍尔学校教数学;他夫人57岁,在一所特殊学校当老师。
史密特夫妇在当地算是个“中国通”。夫人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出生在上海一所教堂,她的父亲是教堂的牧师。97年香港回归之前,两人一起到中国旅游,到过上海、北京、西安、武汉、桂林、广州等地方。据说他的一个儿子还谈过一个中国姑娘。客厅内有不少中国元素,照片、字画、工艺品和书柜里的中国画册等等。
史密特先生的家是幢三间两层的楼房,有尖顶阁楼,租给一对年轻夫妇住。房子是史密特的父亲留下来的,我在的几天,正在给房子粉刷。五六个工人,一天时间搭脚手架(都是钢管),两天粉刷外墙,门窗都不动。我问了史密特先生,说是花了一万欧元。小刘是北方人,悄悄对我说,在中国农村,一万欧元可以造幢这样的房子了。
欧洲的私人住宅都有花园,宽敞的前后都有。史密特先生家有个后花园,不大,一小片草地,边上种些竹子和一些不知名的树。草地上有木桌和塑料椅子,我们的晚饭和晚上的喝酒聊天都在花园的草地上。尽管是七月盛夏,德国傍晚是凉爽的,而且,没有蚊子。
后花园的植物
在史密特先生家吃了四顿晚饭和五顿早餐。按中国的待客标准,应该属于家常便饭。
第一顿晚餐是烤牛排,放一点油,加一层洋葱片,洋葱出油后把牛肉块放上去,用慢火煎。放在盘子里端出来,吃的时候只撒点盐和胡椒粉,只有香味和咸味,对我这样嘴刁的人而言,和吃木柴块差不多。总共烤了六块,四大两小,大的也最多二两重,小的就不说了。四个人吃,我和小刘吃了一大一小,还没有饱啊,好在有啤酒和硬邦邦的面包。哈哈,我当晚喝了四瓶啤酒,把史密特先生喝得眼睛一楞一楞的。
第二天晚餐是米饭、鸡肉蘑菇羹、蔬菜沙拉和啤酒,绍尔学校的马纳斯校长也过来了。最后一顿晚餐吃的是意大利面。我拍了照片,大家看看。
值得一记的是第三顿晚餐。史密特夫妇和大儿子、儿媳带我们到海得堡附近的一座山顶古堡去吃晚餐。对德国人来说,这是非常正式的一次家庭宴请。小刘说,他在德国八年了,还没有得到这样的礼遇。说得我飘飘然,走路也屁颠屁颠的。
餐桌就放在古堡的庭院里,大树底下。有太阳的地方撑着遮阳伞。围墙上有葡萄架。夕阳西下,明净、宽敞的德国中部平原尽收眼底。在这样的地方吃饭,浪漫又宁静,心情真好!
吃的东西其实很简单。我是两杯啤酒,一盘小牛肉块,几块土豆饼,几朵西兰花,几片胡萝卜;史密特先生和我喝的、吃的一样;小刘喝了一杯啤酒。其他人喝了点可乐。孩子没点主餐。六个人花了200欧元(5欧元是小费)。牛肉很嫩,味道还好。啤酒真好喝!一杯是黄啤,有点浑浊;一杯是生啤,冰冷清凉,甘冽醇香,我至今在舌根下还有余味。
有四个晚上,我、小刘和史密特夫妇在小花园喝着啤酒聊天。从天还很亮的时候开始,一直到很晚,每天聊好几个小时。第一天谈中国历史,第二说地方风物和宗教,第三天谈音乐艺术,第四天说政治。说宗教时谈到了“-法-轮-功-”,说历史时说到了“文革”,说现状时拼命问我是不是党员对共产党的看法是什么。我觉得,史密特其实最想和我谈中国的现状和政治,但就这样小心地把政治放在最后一天聊,我不知道是狡黠还是厚道。不管他觉得谈得是否“入港”,始终有啤酒陪伴着我,我是很高兴。
有一个小花絮,到第三个晚上,史密特开始喝白葡萄酒(上图中杯中颜色和我不一样了吧!),并问我要不要也来一点。我是喜欢而且能喝啤酒的人,而且按照中国的物价,葡萄酒就要贵得多,而我喝葡萄酒,也要象喝啤酒一样喝的,所以就“体贴”地说:“我还是喝啤酒吧。”于是每天三四五瓶啤酒的“米西”。后来在慕尼黑的超市一看,啤酒和葡萄酒没有什么价格差异,啤酒在3欧元左右,葡萄酒也就3欧元出点头。这才知道,史密特先生是有点心疼我如此海喝啤酒了。惭愧啊!
史密特夫妇97年来中国的时候,带回去不少介绍中国的“百科全书”,好多是在香港买的,英文版,都比砖头厚啊!每天,天还亮着的时候,他们总翻着这样的书,问我许多的问题。好歹俺的知识面还算宽泛,还没有遇到我茫然的问题。只是苦了小刘,他在德国读研究生,利用假期做兼职,他的德文能和德国人比较流利地交谈,但涉及如此专门和深入的话题,还是第一次。随身有一本薄薄的中德文对照字典,翻吧!什么?还听不懂?那就写给你看!
史密特夫妇是非常喜欢中国的风物的。在西安买了一个布做的背着娃娃的小媳妇,小媳妇的一只鞋没了,夫人要我回中国后给她配一只鞋子,哈!史密特先生还把在桂林买的“三花酒”拿了出来,要给我来点,我一看,三两都不到了,客气地说“no”!我把带去的两瓶“郎酒”送给了史密特先生,把两盒“碧螺春”茶叶送给夫人,并告诉夫人茶叶不能藏的,要尽快喝掉的,不知道两年多过去了,茶叶还在不在。
几点特别深的印象是:
一,去德国人家做客,是一定要带好礼物的。我只想到了给史密特夫妇准备了,没想到会遇到许多孩子。到的第二天,早餐,非常丰盛的早餐,品种和这里星级宾馆的早餐差不多。因为我是第一个到他们那个社区做客的中国人,史密特邀请了两家邻居带着孩子来做客。孩子们进门,夫人都给孩子准备了礼物,而我这个远方的客人却没有,很尴尬。而况,夫人的大儿子家有三个孩子,那几天也几乎天天过来,我没有礼物给他们,很窘迫!回国后,在圣诞前,我买了不少礼物寄过去,算是作了弥补。
二,德国人是很节省的,容不得一点浪费。倒给你的茶、酒不能剩一点,水果不新鲜了继续在吃。我去的那天夫人买了樱桃,娇艳欲滴,甜美可口。我走的那天早上,只剩下十几颗了,还拿出来吃,想想是夏天啊,几天下来,樱桃会变成什么样子,由少女一下变成老太了。
三,德国人是不会和你客气的。他问你一下,你说不要了,就不再问你了。去的第二天中午,刚好是星期天,史密特夫妇带我们去附近的一个教堂,礼拜、参观结束,已经下午一点多的样子,经过一家中餐馆,夫人问要不要进去吃点什么?一来那天早餐丰盛,二来我也是客气,摇了摇头,结果,我那天就没有吃到中饭。所以,需要就不要客气,就象史密特后来总是问我:“是不是再来瓶啤酒?”我总是点点头:“yes!yes!
四,德国人是很傲慢的。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是深入骨髓的。总以为每个中国人是洗过脑子的。身边的介绍中国的资料都是很陈旧的。他们只对你的国家和历史感兴趣,不会对你本人感兴趣,因为也许他就根本不想和你交朋友。早餐时,一个邻居在海德堡大学教中文,我以为可以和她多聊些,但她只是礼节性的和我攀谈了几句,就和夫人说悄悄话去了。史密特夫妇也从没有问我的家庭。因此,东西方隔阂的消除要走漫长的路。也许,我们下次出去,要多带点新的画册等资料出去。
看看照片中史密特先生的手在哪里?换了我们中国人,早就把手搭在我肩上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4a54690100d8w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