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2011年拍的电视剧,现在看,还觉得拍的那么好。老爷也在看,我们不同步。
这是我们经历过的年代,我们也跟电视剧里的人一样,90年代初动过心,找到过广州的工作,月薪800。去过广东,只是各种原因,那条路没走通。如果走通了,会是什么结果呢?
1994年,老爷在杨叔子院士那里读博士,我在园校教书,住着华工西三区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大约50平米的房子。我们住一楼,前后有院子。我们的收入,住房,工作,比很多武汉人好。一家三口,日子过得也算舒服。
不记得我们怎么动心要去广州,估计也是当时的各种宣传吧。正好有个华工校友在广州开公司,回华工招聘。老爷去应聘,拿到这个校友给的最高工资,800。现在看来不多,但当时比我们的工资高太多。我们决定:我带着大少爷留守,老爷出去打拼,不过他没辞职也没退学,只是去探探情况。可是各种不顺利,终于没成功。这也算是我命不由我吧。算了,安心受穷。老爷继续读博,我继续教书。
1995年,老爷被派去巴黎访问2个月,同时被苏丹大学邀请去当访问学者。在苏丹大学工作4年后回到华工,继续教书,但没找杨老师继续读博,虽然杨老师一直说他做我们的坚强后盾。
2000年,华工有了校园网,有个朋友的实验室有很多高级电脑,给我们家送来一台,让老爷在他的实验室工作。用这台电脑,加上校园网,可以上网,可以用msn免费打电话到美国。于是老爷给在美国当教授的老同学打了一个电话,聊天。同学说:你想来美国吗?老爷说:想啊。其实老爷当时只是觉得这是开玩笑,哪里能说想去美国就能去美国的。之前他的同学,周围的邻居们都在出国,我有点动心,跟老爷商量:我们也去美国吧。加上几个在美国的老朋友们动员,老爷还真去考了托福和gre,托福考了423分,主要是听力丢了分。他说gre考的不够好,我不记得多少分了。然后几个朋友帮忙交申请费,申请了4所美国的大学。碰上1989年,比较难。记得有个大学一直问:你有没有钱来美国读书。我们哪里有钱啊,连寄信到美国都寄不起,一封信20多人民币呢。加上老爷一直不积极,他的口头禅是:我不去美国读书,哪个请我去还差不多。哼,太把自己当根葱了。
没想到,打电话几个月后,我们收到了美国这边大学的邀请信,邀请老爷到大学做访问学者两年,每年3万美金。这是不是天上掉馅饼?
当时周围的人都说:80%拿不到签证。可是老爷成了那20%,顺利拿到签证。然后我和大少爷,藏着二少爷,也顺利拿到签证。
2001年6月,老爷先到美国,我们母子9月也顺利到达美国,开始了我们的美国生活。不过我们没有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后悔来美国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