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加拿大》一七五 公司通知唐根华被裁员

本作品为35万字长篇小说《移民加拿大》。取材于八十年代末一群中国知识分子移民在加拿大东海岸十年追求的梦和梦的归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1-175  公司通知唐根华被裁员  


    二零零零年春节大年三十晚,唐再兴不想回家过年,寻思:
    “爸爸和霍小乔在一起,妈妈被二楼衣厂打工的‘朋友’越南华侨阮继五请去吃年饭,自己去找有啥意思。”

    后来,他想爸爸一定在等他,直到晚上九点才去。

    果真唐霍还没动筷子,一直在等儿子。

    唐再兴很看不上妈妈的‘朋友’阮继五。大年三天,他没回家,与同学在一起,也半月一月不回家。



    霍小乔在给父母哥嫂的拜年电话中,给妈妈和哥哥说了她与
唐根华又重新生活在一起的事。哥嫂都很理解支持,老母亲欣慰地说:
    “天生的一对,真是一对白天鹅。”

只是瞒着老父亲。

四月中旬,唐根华得到公司通知:他被裁员。

“对于一个追求事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失去了追求几十年的专业工作就等于失去了事业,失去了寄托和奋斗目标,失去了自尊心和信心。这种打击是终生难忘的!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甚至致人于死地!” 唐根华哀叹着,
   “年青人可以从头学起,对于我
50岁知天命者,从头如何学起?胳膊又两度受伤,打杂用力也不如别人有力,我前面的路是什么?”他失望烦躁不安。

 霍小乔在尽力安慰他:
    “不着急,慢慢再找工作。你知道我的博士学位也进展顺利,老板说我的论文答辩小组成员反映都好,没问题。七月份答辩。
    “目前你失业了,我的奖学金不高,再兴要上学,田丰得养着,是困难一点。但我的专业比较好,毕业以后能找到工作。你不论干什么,挣多挣少贴补一些,日子总过得去。别人住大房咱住小房,别人开新车咱开旧车。我对那些东西不羡慕,不在乎,在乎的是真情,同心。
    “想刚来那一两年,那么苦那么难都过来了,现在还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重要的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德有才的人。孩子还小,长大他会慢慢明白的。”

“田丰和再兴的生活费用,再兴的学杂费开销都在等着我。尽管小乔的收入全部支上能过,那我一个男子汉的自尊便荡之殆尽,那还是我唐根华吗?”他这样考虑着,
    “必须给家庭增加收入,而且我和小乔俩实施多年的‘赤子计划’也需要我去工作,需要一份收入比较高的工作。如果找不到,打最低薪水计时工,那就得延长工作时间,打一份半或两份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唐根华似树成了栋梁材,材不当用,被劈了当柴火烧。”

他仰天长叹一声。

唐根华找到了一家小型计算机软件公司。老板对他的实力和工作态度折服。两个月就被辞了。原因是公司知道了他是博士,不愿意付博士高工资。

    很多公司都是这样:希望你能干博士硕士水平的工作,却只想付给你大学或中专生的工资。

经济不景气,高科技下滑,博士们比一般人更难找到工作。当然并不尽然,唐根华加拿大土生土长的同学,博士研究生乔治和肯娜,尽管靠人家高抬贵手连滚带爬地通过了博士学位,一毕业就在政府部门找了稳定年薪高的好工作。而唐根华当时不得不去做博士后,年薪二万过一些。

    二零零零年夏,这个优秀的博士被公司不说明理由地裁员了,又不得不进入了打工大军的行列。

加拿大政府统计的数字表明:
  
    移民的平均学历比加拿大本土公民的平均学历高,但移民找到工作的比率要比本土公民的低的多,移民的平均收入远比本土公民的平均收入低的多;
    移民的绝大多数都在干本行以外的工作。曾是白领的移民,绝大多数在干蓝领以下的工作,甚至连蓝领工作都找不到;
    移民来自各行各业:高科技高教、医生、律师、专家、研究员、科学家、大学教授、工程师等等,等等。他们绝大多数在干出租车司机、收银员、搬运工、送货员、洗碗、钉鞋、车衣、扫地刷马桶,为了糊口,无事不做。

    有些幸运一些做博士后,一届、二届、三届就这样混下去。出的文章是研究员学者的水平,付的薪水不到大学助教。
    更有幸运者,找到稳定的政府部门工作者,那绝不在百分比之内,是极少的小数。更难听到第一代移民当了部门主管和单位领导头头的。
    总之,这些学者们在他们本职本行专业中没有或少有,而在社会其他下层服务行业中都有。

    中国人、南朝鲜人,偏重于开店,什么一元店,杂货店、洗衣店、饭馆等。工作辛苦时间长,但不受人支使,不看老板的脸,挣多挣少自己过。这真符合了许多持中华传统文化者的心理:楼高屋檐低,不愿为洋米去折腰。街上,华人大学生,硕士、博士开的店比比皆是,干这一行还得自己腰包中有十万八万的,否则只有步入打工行列。

唐根华终于找到了份比较稳定的工作:
    在一家一元店打工。
    每天上午
9:30—下午5:30,时间不错,一小时6.0元,每周工作五天。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