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关于诗词发展的实践与刍议

让诗词书法, 音乐及精彩的大自然美化及充实我们的生活 - 伊梅邀请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转载:关于诗词发展的实践与刍议
作者:李树则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中国诗词乃中华文化浓缩的精粹,也是世界诗词花圃中的一朵奇葩。其流传年代之久远,古今作家之众多,格律之严谨,音韵之铿锵,以及诗体、词体、词调之数以千百计(清陈廷敬、王奕清所编词谱),定唐宋元词调为 825 调),甚至如坚贞不二的文天祥借《正气歌》以明志并弘扬正气;明末抗清名将瞿式耜、张别山的视死如归的狱中唱和,更是世界各国诗人所绝无仅有的。

如上所述,我们就不难看出中国诗词扎根之深及其强劲的生命力。因此,作为中国当代诗词作者有责任传承中国这一古典文化精髓,大力推动诗词发展,使之古为今用,让诗词为新时期服务。为此,谨陈述对诗词发展中的实践体会与刍议,以供研讨。

( 1 )熟背诗词三百首,即令无师也自通。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就有这方面的实践与体会。我真正学写诗词,就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我被错划右派,家被抄了,人被斗了,所藏的《长庆集》、《李太白集》、《剑南诗抄》 …… 都被焚了!我认为诗是中华文化的精萃,李白、苏轼、白居易更是诗人中的精萃,连他们也要斩尽杀绝,岂不是秦始皇愚民政策的卷土重来。为此,我既心痛又愤懑,我发誓要象西汉初年的博士们那样把诗词背下来,我处处收罗抄录,用小本藏于身上。不管劳动多累,搭车、吃饭、上厕所、睡觉前都要背诗,且常温习,周而复始,坚持不懈。同时暗地把感慨和愤懑,参照背下的诗词的平仄声韵写下来。就这样,我居然能背诗词各五百首,也次第写有诗词约五十首。

因此对已经学写诗词的人,参照我上述的方法通过背诵、温读,只要坚持不已,能背上诗词三百首,无师自通是完全有可能的。

( 2 )用诗词抒写重大事件是完全可能的。诚如老友诗人苏仲湘先生所言,“诗词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化工程,其形式调畅,体制整饬玲珑,音韵铿明,饶有节奏美。诗词长于抒情,能以简驭繁,于极小空间浓缩极大心灵感受。”因此对重大事件,只要熟悉原委,重点立纲,刻划典型,分清层次,起承转合,是完全可以写好的。我写《贺新郎•读散宜生诗,悼聂绀弩先生》,《沁园春•敬悼文坛泰斗巴金老人逝世》,写七言古诗《簰洲悼歌行》也是如此。但仍需一提的是,在我读到报纸上有关簰洲溃口、高建成及 16 勇士救人壮烈牺牲的报道时,我受到了极大的感动,我觉得如果写不好这首诗,我便对不起这些牺牲的烈士,我是含着泪水,梳理素材,突出典型,重点润色,数易其稿,才写成这首悼歌行的。

( 3 )诗词用韵仍应以平水韵为宜。目前有一部分人主张创作诗词,今人需用今韵 , 不能泥古。借口改革,编出现代诗韵,宣传推广使用。殊不知现代音韵应以普通话为准,而普通话没有入声,只有阴平、阳平。这样,不但部分仄声变成了平声,而且,专叶入声韵的《忆秦娥》,则不知如何处理了!岂不是把以古色古香为特色的诗词,人为地弄得不伦不类?因此,我认为诗词用韵仍以用平水韵为宜。

( 4 )叶韵务求自然清畅,切忌牵强雕凿。这里姑举拙作诗词各一首为例:


诗:过阳朔九马画山

漓江风景信清幽,半日棹行兴味悠。

九马画山方露面,一船游客尽抬头。

迷离巨幅悬崖壁,隐若通衢竟骥骝。

奋鬣长嘶穿雾去,神形俱写壮千秋。


词:鹧鸪天•春游东湖

日日劳形案牍中,不知湖上已春浓。夭桃新浴霏霏雨,垂柳微斜款款风。 携妇孺,乐从容。赏花欢笑过桥东。行行频拍花前影,兴尽归来落照红。

以诗而言,由船行半日到观看九马画山,诗如江水,一路滔滔。顺口吟来,叶韵清畅。且于平淡中显灵动,自然之至,绝无牵强雕凿痕迹。而词亦下句紧跟上句,上下关联,环环相扣,一气贯通,相互呼应。叶韵亦韵随意到,毫不牵强。总之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诗词多所涉猎,富有积累,然后能运用自如,意到韵随,不为韵困。

( 5 )动静相成景都活,摇曳生姿如美人。诗词抒写景物,必须动静相成,有静有动,景都鲜活,不啻一幅速写画,所写景物跃然纸上矣!试以拙作《满庭芳•东湖探春》为例:

满庭芳•东湖探春

宠柳笼烟,娇花怯日,东湖浅笑舒眉。轻移画舫,摇碎绿琉璃。波上白鸥识我,掠篷过,重绕依依。谁家女 ? 欢歌击水,高唱少年时。神怡。登岸去,沉吟香径,款步芳堤。看团队春游,竹外红旗。盛世赏心乐事,情愉极!喜赋新诗。还呼酒,杏林买醉,归路夕阳迟。

整首词就像是铺开一幅速写画,静动皆备,生趣盎然。一入眼,只见鹅黄的新柳像笼着烟,娇嫩的花像害怕太阳。东湖美人浅笑舒眉地向你走来。轻轻地移动着船,可不经意把一湖绿色的琉璃给摇碎了!波上翻飞的白色江鸥好像认得我似的,它掠船而过,又再次回来,依依不舍地绕着船飞。那是哪家的少女,她欢快地唱着歌又击打着湖水,高声地歌唱她黄金般的少年时光。精神愉快极了!我又弃船登了岸,在有花的芳香小路上沉吟着诗,在有芳草的堤上缓步而行。竹林的外面飘动着红旗,那准是少年团队在集体春游。在这兴隆的时代欣赏着景物,真是心情愉快极了!我高兴地写下了诗,还在杏花林里叫了酒,算是花钱醉了一回,在回家的路上,夕阳已经很迟了!全词景物次第出现,或静或动,或静中有动,动静相成,跃然纸上。这可以说是我写景最生动最成功的一篇。

( 6 )吟到真情处,呜咽泪自流。清人林昌彝。在他的《射鹰楼诗话》中说:“作诗贵情挚,情挚则可感人。”诚哉斯言!诗词创作只有用真情实感,才能叩动读者心弦,引起共鸣。“慈母手中线,逆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真情语也,所以孟郊诗《游子吟》,千秋之下,犹能感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真情语也,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至今仍有遗响。我三十年后返乡,写了十六首《清平乐•还乡吟》,其中绝大部分我都是流着泪水写成的。如:

萍飘寄旅,梦绕乡关路。偏是到家心更苦,惆怅此情难诉。 平生阅尽狂澜,归来华发苍颜。为觅儿时踪迹,溪桥过后重看。

长街半日,攘攘无人识。辽鹤归来惊世隔,只有乡音如昔。 叩门伫立移时,门开笑问阿谁?道姓讶如初见,称名喜极还悲。

天涯倦旅,江上重凝伫。砥柱一桥飞架处,当日惊涛戏渡。 少年击水豪情,书生胆气纵横。怒海沉浮劫后,倚阑静听江声。

青山无语,依旧斜阳暮。问晚百蝉争噪树,不道还乡人苦。 忆母在我童时,倚闾常唤儿归。白发苍茫此际,唤儿又有阿谁?

真是字字酸吟,催人泪下。

2000 年 5 月老妻病逝,鼓盆之痛,成悼亡诗词 11 首,此录三首,以示创痛之深。

悼亡

百年好合忝为夫,五十春秋沫互濡。

风雨方舟同激励,险艰世路共搀扶。

诗残莫续惊雷后,梦好难圆断雁孤。

赋罢悼亡心欲碎,九泉亦感念吾无?

注:亡妇姓汪名念吾

问君超脱寄何方?往事萦心感未忘。

含泪曾为抚怆痛,载歌同喜庆重光

相依生死蒙青眼,共历险艰划黑帮。

今日幽明终异路,相思哭罢夜凄凉。

注 : 重光指右派问题得到平反

采桑子

空床卧听南窗雨,夜也沉沉,心也沉沉,诗赋悼亡和泪吟。 遗容相对还如昨,卿也声喑,我也声喑,欲诉相思待梦寻。

患难夫妻,幽明异路,诗赋悼亡,一字一泪,人生至情,哀痛极矣!

( 7 )创作诗词应以真善美为主旨。所谓真,就是动真情,说真话,写真景;所谓善,就是存王国维所说的“赤子之心”,怀至善之意,与邪恶为敌。诗人既真且善矣,始能言他人之所不敢言,写他人之所不能写,发他人之所不曾发。始能金声而玉振。发瞆震聋,推波挽澜,斯方为美。而美亦即颂扬一切美好事物,如实描写一切美妙场景。

( 8 )诗词必须营造境界。就是说诗人在接触外界境物的氛围时,必然有会于心。正如王国维所言:“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这种秘妙,我认为就是大诗人所营造得境界。这种境界,“内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王国维又说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因此,诗人在诗词中必须营造境界。即抓住瞬间心与物会的感受,用诗的文字记录下来。这里以我文革中的《浣溪沙•秋意》为例:

嘹唳初惊雁阵横,一枝梧叶一秋声,芦花白发为谁生! 霜冷西园残蝶梦,风多高树断蝉魂,寒天落日下芜城。

这首词的背景是文化大革命中的 1967 年秋,我早被错划右派,当时武汉工厂停产,学校停课,两派斗争日烈,打砸抢甚嚣尘上,人心惶惶。词虽言秋意,实指当时社会与我实况。“芦花白发为谁生!”忧国忧民的境界展示了!而“霜冷西园残蝶梦,风多高树断蝉魂,”可以说是我悲苦右派生涯的自况。而末句“寒天落日下芜城”,则不啻放声一哭,悲凉的境界尽露了!

( 9 )诗词贵在创新。在创作诗词时,要尽量避免使用陈词滥调,援笔锐意求新,不但诗词之句要创新,而且诗词之意也要创新。只有创新才不落俗套,也只有创新才能自造天地。这里且以拙作《贺新郎•题九马画山》为例:

谈笑齐惊讶!问何人?醉挥巨笔,竟留佳话。想是女娲补天后,有兴乘闲戏耍。将九骏涂成岩画。快走腾骧各尽趣,更长嘶奋鬃神形写。真似幻,幻非假。 泛舟几度临崖下。叹人间,难寻伯乐,骥骐低价。弩马九衢纷驰骛,骏骨黄金谁舍?怎得似,如斯九马,迥立雄风扬千古,且声名昭著高而雅。山水耀,誉华夏。

这首词首先借神话传说中炼石补天的女娲,说她在补天之后,有兴致偷闲露一手玩玩。把九骏在这里涂成了岩画。它们有的快走,有的飞跃,各逞各得能耐,有的还奋起鬃毛长长地嘶鸣的样子。真的又像幻觉,说它是幻觉,但它分明又不是假的。下阕我就发起伯乐难遇的感慨。说明明是千里马,竟被廉价卖了!劣马们反在京都大路上跑来跑去。再要像郭傀那样花黄金买千里马的骨头,谁舍得啊!我们哪里比得上这九匹马,它们高高地站在崖上,千百年扬着它们的雄风,并且声名昭著,既高尚又雅致,辉耀着山川,也誉满了华夏。

全词叶韵流畅自然,构思新巧,用语也新。

( 10 )诗词必须严格遵守格律。自从毛主席和陈毅同志经常发表诗词以来,许多领导们沸沸扬扬附庸风雅,捋袖大干。有的到三峡走了一趟就借题发挥,发表诗词。有的甚至由不知格律到不论格律。念奴娇一百字,反正他一个也不少。念奴娇有平韵格,但一般都是仄韵格,他则平仄通叶。总之,领导将诗词发至报社,报社只能发表。虽然作者名利双收,但至于贻笑方家,误导他人,则在所不顾了。

有人埋怨诗词格律太严,特别是词,要求更高,因此说填词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只有戴着镣铐也能跳好舞,才是最好的舞蹈家。因此,我觉得诗词必须严格格律,一方面让那些想妄捞名利的人知难而退;同时也让真正写诗词的作者中规中矩地写好诗词,再创辉煌。

(来源: http://www.6book.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969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