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圣经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和孔子对话的大门。读论语的目的不是学古文,读论语的目的不是学历史。通读论语的过程,就是我们和圣人直接对话的过程;前置经文中的诠释,只是协助理解字义—神的智慧和大道将引领我们从迷惘走向清明,使我们活得更有意义。
子张第十九
(共二十五章)
此章皆记夫子之弟子们之言
19.01 士见危致命章
(颛孙师-孔子的学生;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见危致命-同‘见危授命,在危难时刻能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不顾生命;)
颛孙师言:“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19.02 焉能为有为亡章
(颛孙师-孔子的学生;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不弘-不能发扬广大,而守之太狭则德孤;不笃-不能真心实意;焉能为有、为亡-如此则无足轻重;)
颛孙师言:“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03 君子尊贤而容众章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张-孔子的学生,复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问交-请教交友、交往之道;衿-音JIN今,怜惜、同情;矜不能-同情、帮助弱者之意;)
卜商之门人问交于颛孙师。颛孙师问:“子夏云何?”对:“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颛孙师言:“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9.04 致远恐泥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小道-泛指浅薄的技艺;泥-不通;致远恐泥-欲通过雕虫小技来达到远大目标,恐怕是行不通的;)
卜商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19.05 月无忘其所能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日-每天;亡-同无,此指日省自己没有或不足之处;月-每个月;)
卜商言:“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19.06 仁在其中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笃志-认真记取;切问而近思-多问释疑,勤思则明;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勤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
卜商言:“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81)
19.07 君子学以致其道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百工-泛指各式巧工能匠;居肆-指专业的工作场所,引申工具完备、材料充足;以成其事-才能做出最佳的产品;)
卜商言:“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9.08 过也必文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过也必文-文过饰非;君子者闻过则喜;)
卜商言:“小人之过也必文。”
19.09 君子有三变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变-指神态之状;俨然-容貌端庄;即-接触;温-和颜悦色;厉-言辞确切;)
卜商言:“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19.10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此章言正确的使下、事上之法;君子-此指国君;信-取信于百姓;厉己-遭受苛刻、严厉的待遇;民信-百姓、下属先要表明诚意;谏-下属对上司、对君皇、对长辈的规劝谓‘谏’;谤己-毁谤自己;)
卜商言:“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民信而后谏,君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19.11 大德不逾闲章
(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大德、小德-人之大节、小节;逾闲-超越界限;)
卜商言:“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19.12 卜商、言偃论学道章
(言偃、卜商都是孔子的学生;洒扫-洒水扫地,实指学习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应对-待人接物的礼节;进退-在重要场合下的礼仪;抑末也-细尾末节之事;本之则无-言偃认为卜商的教学内容只是细微末节之事,不闻如何为君子的根本大道;游-指言偃,言是姓,偃是名,字子游;言游过矣-子游的话不对之意;先传、后倦-卜商认为教学生学习圣人的大道无先传授、后教诲之分,无本末之分、无精粗之分,惟有次序之分也;有始有卒-有始有终;其惟圣人-大概只有圣人;)
言偃言:“卜商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卜商闻之,言:“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臂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82)
19.13 学而优则仕章
(卜商-孔子的学生;优-行有余力之意;仕与学,理同而事异,无论官员、学者,必先尽其职,而后可及其余;)
卜商言:“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14 言偃论丧章
(言偃-孔子的学生;致乎哀-达到充分的表示哀思;而止-适可而止;)
言偃言:“丧,致乎哀而止。”
19.15 言偃论颛孙师章
(言偃-孔子的学生;颛-音ZHUAN专;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
张-指子张,即颛孙师;难能-杰出人才;未仁-尚未及仁;)
言偃言:“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19.16 曾参论颛孙师章
(曾参-孔子的学生;颛孙师-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堂堂-貌盛之状,隐指外有余而内不足之意;难与并为仁-曾参认为虽然夫子曾经赞颛孙师有仁人风范,但若随颛孙师的主张而学,则很难做到‘仁者’之意;)
曾参言:“堂堂乎子张也,难与其并为仁矣。”
19.17 必也亲丧章
(曾参-孔子的学生;闻诸夫子-‘夫子有训’之意;致-尽其极:人未有自致者-平时少有人表达真情到极点;必也亲丧乎-一旦遇上父母亡故之痛,就会显露出来了;)
曾参言:“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19.18 夫子赞孟庄子之孝章
(曾参-孔子的学生;闻诸夫子-‘夫子有训’之意;孟庄子-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其父在世时为官有贤德之名,父殁,孟庄子袭位,无改父之道而用其臣、守其政,夫子认为这是最大的孝道,故赞之;其它可能-其他人也做得到;难能-很了不起的;)
曾参言:“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它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19.19 哀矜而勿喜章
(孟氏-时鲁国大夫;使-任命;阳肤-孔门弟子;士师-司法官;问于曾子-阳肤向曾参请教;上失其道-执政者不行正道;民散久矣-民心涣散、无遵纪守法之概念已久;如得其情-了解案情、了断案件之时;哀矜-要有同情怜悯之心;勿喜-不可像酷吏那样,‘见腊心喜’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参。曾参言:“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83)
19.20 君子恶居下流章
(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纣-音ZHOU宙,殷商时代的暴君;纣之不善-此指后人把纣王定格为十恶不赦之徒;不如是之甚-端木赐根据史料认为言过其实;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比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天下之恶皆归-端木赐此言欲人常自警惕不可置身于不善之地,否则众恶所归而身败名裂如纣王也;)
端木赐言:“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9.21君子之过章
(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日月之食-日蚀和月蚀现象;)
端木赐言:“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9.22 仲尼焉学章
(卫-卫国;公孙朝-复姓公孙,名朝,卫国大夫;仲尼-公孙朝称呼夫子之名;焉学-‘师出何门’之意;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文武之道-此指周文王、周武王的大道;未坠于地-没有丢失;在人-还有人在记录、流传;识-音ZHI志,记也;莫不有-无处不在之意;焉不学-那里不能学?亦何常师之有-又何必拘泥于门派;)
卫公孙朝问于端木赐:“仲尼焉学?”端木赐语:“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9.23 端木赐赞夫子章
(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叔孙武叔-人名,鲁国大夫;语大夫于朝-告诉其他上朝的大夫;仲尼-叔孙武叔称呼夫子之名;子服何-复姓子服,名何,鲁国大夫孔子的学生;仞-音REN任,量词;古代七尺为一仞;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端木赐听到有人把自己和孔夫子相比较,即刻用比喻来表明对夫子的崇拜:在夫子前,我的学问若低矮的陋墙,家室一目了然;老师的学问若墙高宫广,不入其门,则不见其中所有;夫子所云-此‘夫子’指武叔;不亦宜乎-讽刺语;‘不很自然的吗’-对 ‘不入其门,则不见其中所有’而又妄评孔夫子的武叔的讽评;)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言:“端木赐贤于仲尼。”子服何以告端木赐。端木赐言:“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福。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84)
19.24 夫子日月也章
(叔孙武叔-人名,鲁国大夫;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无以为也-不可这样做;自绝-此指污蔑、谤毁日月之行为;)
叔孙武叔毁孔子。端木赐言:“无以为也,夫子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夫子,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自量也。”
19.25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章
(陈亢-姓陈,名亢,孔子的学生,小孔子四十岁;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学生;子-此指端木赐;为恭-因为恭敬,所以。。。;不智-端木赐斥陈亢愚昧,更进一步指出:若贯彻夫子的大道,则定天下感应,改观神速,和谐社会指日可待。。。;阶而升-拾阶而上;邦家-泛指国家、地方;夫子之得-此指能遵循夫子的大道;所谓-必能之意;立之斯立-欲立礼仪则百姓一定顺之;道之斯行-在引导教育下百姓也一定顺从之;绥之斯来-安抚百姓,那么一定会四方来归;动之斯和-再鼓舞之,那么百姓一定会同心协作。。。;生也荣-在世时伟大、荣耀;死也哀-其殁,天下举哀,如丧考妣;)
陈亢谓端木赐:“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端木赐言:“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