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会终结吗?

有心游遍三洲五岳,名山大川,可奈世界之大,只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边走边看,有感而发,记录鲜活景色和人生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读“石油的终结 (The End of Oil)”有感

 

当一口气把Paul Roberts的大作“The End of Oil”读完时,心中翻滚着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 一种被灰暗混沌的能源前景所困扰的焦虑。作者秉承了西方未来学派扮“乌鸦”“唱衰”未来的做法,希望被描绘成远方浓雾中的摇曳不定的烛火,微弱而不坚定的闪耀着。

 

作者娴熟将一些看似凌乱破碎的主题置于统一的能源世界的大时空背景下,能源历史,地缘政治,commodity 金融交易机制,新能源经济,温室效应,能源政策互相冲撞,隐然关联。

 

作者对石油时代表现出来的忧心忡忡贯穿了整个后工业时代能源历史的描述,作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物资 石油在百年间重构了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版图。在作者眼里,看似建造在完美和谐的石油秩序上的当今工业社会世界面临最严重的危机 石油枯竭。作者同时引证了一些悲观派和乐观派地质学家的预言,但无论基于如何的地质储量预计,石油生产日益边际递减,相对于今天8千多万桶并急剧上升的日消耗量,在可以看到的未来石油的颠峰期就要到来。

 

作为石油工业一员的我心情不无矛盾地看着书中描述的未来前景,每个人的微观世界与书中提到的纷繁复杂的宏观因素交织在一起。未来的不确定带给我们巨大的风险,当前不安全的能源机制配合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新技术的发展会产生乘数效应,一些细枝末节的事件,例如一条被炸断的尼日利亚油管或阿莫拉斯国家实验室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展,就象蝴蝶翅膀轻轻扇动了一下,一场暴风雨也许就不期而至,不幸的是我们永远处于风暴眼中。当我们回顾70年代石油禁运,80年代伊朗革命,90年代海湾战争带来的石油危机以及眼前余震不止的金融危机,历史一次次在循环上演同一出戏,迅速窜升的commodity价格伴随数年的低迷。

 

同时,人类的贪婪被华尔街设计各种commodity金融衍生品无限放大。金融巨擎们用令人眼花缭乱的数学模型把自己装扮成能预言特洛伊城的毁灭的卡珊德拉,设计出所谓的金融创新无一不是打着避险的旗号招摇过市,不幸的是很大一部分被有意或无意用于投机,巨额资金被从这些投机交易导致的挤出效应中抽离正常的生产和投资。无论避险或者投机理论上都是零和游戏,考虑到华尔街的可观利润,实际上是价值毁灭。

 

但这本书真正的主题被书名所误导,在作者眼中石油的枯竭不是世界潜在危机的根源,而是错误的能源政策,非合作性的地缘政治和发展中国家激进的工业化进程的恶果。美国作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能源政策摇摆不定,受利益集团影响,不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消费和生产方式。同时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导致石油市场机制短时失效,扭曲的价格信号不反应供求关系,剧烈的石油价格波动动摇着经济的稳定。

 

政府制定的公共经济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取悦于选民的好恶,而非从长远考虑社会的福祉,例如加拿大哈珀政府在环境政策和京都议定书上开倒车可以视为典型的政客型行为。另外美国Obama年初的国情咨文中声称强化联邦政府在新能源开发中的地位和资助改善能源利用率的新技术,我们仍需谨慎地抱着“wait and see”态度。新能源时代的曙光还能遥远,商业化的前景依然渺茫,有希望的风能,太阳能要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颠覆传统的化石能源以及其巨大的基础设施近乎痴人说梦。但正如石器时代结束不是因为没有了石头一样,如果有正确的能源政策,我们可以在石油枯竭之前建立安全可持续的替代能源体系。

 

在书中描述的最可怕的前景是由于燃烧化石能源带来温室效应,如果不根本改变现实的能源结构,聚集的温室气体会在某一天不可逆转改变地球的气候,“The day after Tomorrow”里冰冻的纽约也许不再是电影。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