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今年最牛高考文言作文绿色生活

 

王云飞的高考文言作文“被发现”之后,专家们大加推许,赞不绝口。在网上,此文已经被多家媒体及网友追捧,有网友称作者为穿越人。 

 

王云飞可谓一炮走红,名震全国,被称为“古文奇才”,并被东南大学破格录取。

 

有个别网友提出一些异议,却遭到网民的猛烈炮轰,比当年他老人家炮轰金门的炮火还猛烈。

 

盛名之下,我拜读了这篇大作,不禁大失所望。失望之余,心想定会有真正的古汉语专家出面写些批评文章,谁知久等未见,谅必高手们不愿降低身份来批判这等文章。那么,就让我这个“低手”,来写一篇肤浅的批评文章,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我最诚恳地希望专家指正。

 

此篇文章,首先有跑题之嫌疑。

 

写文章,特别是命题作文,最重要的是切题。文章的题目既然是绿色生活,显然文章应该围绕绿色生活的主题开展。

 

何谓绿色生活?按照我的理解,只谈保护环境还够不上绿色生活,保护环境要同自己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才能称为绿色生活,否则,题目可以干脆是“试论保护环境”,又何必要说绿色生活?美国人有 "go green"的说法和做法,大致类似于绿色生活的概念,大致是指 人在日常生活中消费产品时,要考虑减少污染,减少浪费,甚至减少消费,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或者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之目的。这才是绿色生活。不能只保护环境而无法生活,也不能只顾生活而罔顾环境。比如说,两种信封,一种是用回收的纸张生产,另一种是靠伐木生产,讲究绿色生活的人就应该购买用回收的纸张再加工生产出来的信封,而不去买另外一种。又比如说,能开汽车上班而宁愿不辞辛苦选择骑自行车上班,就是选择对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活。我猜测,这才是命题者的用心。而这位作者对绿色生活是什么概念只字不提,恐怕读者看了文章之后,对何为绿色生活也难有一丝一毫的概念。文章中只有对砍伐森林竹林,造成万山光秃秃的现象的抨击,才同绿色生活有一点关系。从全文来说,似乎已经跑题了, 至少是偏题了。

 

此外,文章的第一段往往应该统领全篇。但本文第一段同整篇文章似乎毫无关系,前后脱节。到现在我都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那些内容。比如说,小孩子喝牛奶,长大了却不识牛模样,同绿色生活有什么关系?这段话如果是放在文革期间说,来批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读书人,也许还算合适(姑不论这种批判本身是否合理)。此段话纯属多余,属于画蛇添足或者说画蛇添头。

 

文章然后谈到北方大旱,土地皴裂,南方洪水泛滥成灾。说这是人祸导致的灾难,倒是说得通。灾难的现象罗列完了,接下来似乎应该说明为什么说是人祸,也就是说灾难的原因。

 

作者倒是说了两句灾难的原因。比如说砍伐树木焚毁森林,用竹子做纸张, 等等。不 过,要说到灾难的原因,那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现代人类的生活奢侈,过度消费,过度浪费,不保护环境,不节省资源,这才是人类对自然造成的最大危害,是灾难的真正原因。作者对此只字不提。

 

作者对灾难属于人祸的原因稍作解释,又开始继续罗列灾难的现象,如“河海然,浊浪仍倾”等等。从逻辑上来说,这些灾祸的现象应该放在文章此前罗列自然灾害的那一段,也就是文章的第二段。也就是说,前一段描写灾祸的现象,后一段陈述灾祸的人为原因,层次就会清楚些。作者反而又同什么捕猎野兽,以蛇为美味等搀和在一起,又同贫困地区招商引资搀和到一起。招商引资又有什么错呢?过度捕猎野兽固然不对,但是同洪水滔天,干旱肆虐没有必然的联系。即使要批判人类过度捕猎,那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大熊猫绝种,也未必就会带来洪水和干旱。不能把这些问题混为一谈,甚至作为因果关系来谈。

 

再比如,作者稍稍解释了旱涝灾害的原因是人过度砍伐森林竹林而致,虽然层次不清,论述不够,总算是解释了一点,而对于天不复兰,水不复清,天空无乌云而仍然阴暗,太阳出来而昏暗无光等人祸造成的恶果,就没有解释其原因,对人类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恶果也没有任何论述。

 

从段落位置来说,倒数第二段讲的是天地孕育了人,而人反而成了天地万物的祸害。这一段的意思不坏,但所处的位置显然不合适。既然倒数第三段谈自己的愿望或者理想,最后一段也是谈自己的理想,理应放在一起,中间冷不丁凭空加了一段对人类的批判,就被毫无理由地隔开了。

 

此外,既然前面讲到人祸的危害,理应就如何处理人祸而加以阐述,但作者对如何处理人祸似乎兴趣不大,反而说庆幸人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人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如果是这样,这篇文章的立意又何在呢?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人类知道自己的错误,但是人类在糟蹋环境的道路上仍然越走越远,最终可能会走到万劫不复的地步。而且, 刚刚说过庆幸的是人会改正错误,马上又说老百姓恐怕未必会遵守政府制订的法律,就行文本身来说,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还有,文章最后一段既然是谈自己的梦想,所列出的全是现实中所没有的(连驾马车都可以包括在梦想之中),大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全部列出来,怎么又会可惜水中没有种植莲耦,不能摘菱采莲,烧煮莲粥,奉给亲人呢?

 

以上只是对文章比较明显的毛病略加评论。至于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毛病,那就多了去了,这里试评本文第一段的一两个句子,尽管本文第一段纯属多余。

 

对“不明犍状”的分析:

 

犍,经过阉割的公牛也。喝牛奶而没见过牛长啥样,或者干脆说不辨牝牡,还能说得过去,喝牛奶而不明白经过阉割的公牛是什么样子,不合逻辑。如果非要说是具体的某种牛,也得说是母牛,才合乎情理。。“犍状”一词似乎也说不通。比如, 论语>>里说“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我们加上 一句,“邻家小儿,不明子状”,来描述邻家小儿不知道孔子是个什么样子,则根本就不通。同样道理,我们在古文中看不到类似的词组,比如我们同样不能说“鱼状”, “羊状”, “马状”, “猴状”, 等等。比如词典中对“状”字作名词用时给出的例句中有下列几个:

 

且曰献状。──《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

凡铸金之状。──《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

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郦道元《水经注》

若啸呼状。──明 魏学□《核舟记》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

欲死秦军状。──《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状语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巡抚状闻。──  邵长蘅《青门剩稿》

巴陵胜状。──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绘败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景状亦近。──蔡元培《图画》

 

这些例句中的“状”字, 要么是单独用作主语或宾语,或者是跟在一个代词的后面作主语或者宾语,而没有一个前面有个名词作定语。至于名词为什么不能放在“状”字前作定语,我还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希望专家不吝指教。“明”字,在古汉语里面通常表示明白了解的意思,通常指对某种抽象事物的明白了解,而不指对某种具体物品或动物的模样的了解,比如成语“不明就里”中的“明”字的用法。“明”字作动词用,汉语词典里给的例句有:

  愚者亦明之。──清黄宗羲原君

  吾未其明也。──唐韩愈《师说》

  明于治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其中“明”字没有一处用法是表示对于具体人物,动物或者物品的了解。

 

倘若是要表达对某种具体物品的了解,此处似乎应该用“识”字(朱熹有“等闲识得东风面”的诗句),而不能用“明”字。或者干脆用“睹”字,表示没有见过牛,或者可以用“辨”字,表示不分雌雄。关于这一点,本人没有时间来深入研究。要详细说明“识”字和“明”字的区别和用法,恐怕得专门写一篇文章。

 

从逻辑上讲, 本文第一句话的主语是“小儿”,而第二句既然是排比句,逻辑主语应该 是那口小猪,但如果如此,则意思不通,因为小猪不可能不认识大猪。所以,逻辑主语似乎仍然是“小儿”, 或者是另外泛指别的人。可是这种排比显然就乱了套,属于瞎排比,是 为了凑同样的字数而生拉硬拽。

 

文中其他不通之处还有很多,此处就不再赘述, 因为实在不值得为一篇似通非通的 文章浪费太多时间。

 

总的印象是作者背诵了不少古文,不过,这些东西还远远没有消化成自己的营养,所以写文章时,只能生拉硬拽,造成不少硬伤。此外,文章偏题甚远,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总之,毛病不少,文风也不值得效仿。看在作者下了不少功夫背诵古文,认识不少古字的面子上,给个60分,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如果给高分甚至给满分,甚至破格录取到同古文关系甚少的土木工程专业,那真是让人浩叹中国的大专家和阅卷人士实在是缺乏眼光。

 

()

 

附录一:从网上抄录的网友的译文(抱歉忘记了谁人所译)

 

                              绿色生活

 

 

呱呱坠地的小孩,只知道喝牛的乳汁。到了二十岁,不知牛的形状。肥壮的猪,每天吃它的肉;到了成年,不能分辨公母。常常啃吃兔肘,然而最终不知完整的兔貌。在那时候,惊诧的神态,不是街市之中能够看见的。

 

  现今北方久旱,泉涸井枯,尘埃飘拂,遮天蔽日。土地枯裂,缝隙大可容人。南疆大雨滂沱,洪水肆虐。在这样的水灾中,草舍都被冲走。想修缮而不能,只能啾啾地啼哭。

 

  凡是这样的异象,并非上天的罪过。

 

  君不见砍伐树木焚毁森林,草木葱郁的山变得荒芜。极目远望,万山都光秃秃的。百尺高的竹子,做成了竹帛书纸。对于那些小蛇,粗不足一寸,(与)剧毒蛇 王,都成为盘中美味。追捕杀气,直上瑶池。贫穷之地招徕商贾,以增加他们的财富。然而方圆数里,萝卜不能生长,九天之上,星河不能看见。哎!漫山遍野都设 下天罗地网。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河海黯然失色,浊浪仍然滔天,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砍木伐竹,张弓等兽,以至鹿不能逃,鸟不能飞,蚁不能居,不能看 见。这是天灾吗?是人祸啊!

 

  开合浊气,整天飞扬。天不再蓝,水不再清。没有乌云,天空为何阴暗?旭日升起,照耀无光。看人间,鸟飞不敢落下,少见野兽奔跑,在这样的时候,哪里是青天?庆幸的是人知道这种灾难,人能够改变这样的状况。然而,国家制订法令,民众几个遵守,就不知道了。

 

  而今天下多灾多难。北国井枯,(即使)阵主又到,(也只)当与孔张一齐自刭;南疆大水,(即使)大禹还活着,(也)只能扼腕叹息。人们不归罪于自己而 归罪于干旱,不责备自己却责备天神。不可这样做啊!街市信步,不能够悠闲,应当想到子孙后代,他人和自己都知道结果的严重。然而力行改变,则是那些当权者 要思考的。犹豫小人,弃不足惜;国家蛀虫,逃必追究。

 

  我所梦想的是,河流清澈,杨槐青翠,田园秀丽,柳榆葱笼。芳树丛丛野草茂盛。看见柳枝,但人们不折;看到草坪,但众人不踏。每天驾着马车,飞扬在街巷之间,眼睛不再昏暗,鼻子不再堵塞,鸟不怕人,鱼游悠然。

 

  人是天地所生。现在反而残害万物,这(如同)是生下来就吃母亲的野兽。现在不能悔悟,遗祸子孙。应当作长远之计来福荫万代。

 

  今天我在此执笔,所梦想的是,屋旁长有早蟠桃一株,今当吟唱它的枝斜垂水边,应当再驾小舟,拾起它落下的桃子,放在帽里。坐在银杏树下,观看儿童在树下嬉戏,扼腕叹惜水中没有种植棱藕几株。炎热的时候,就可以摘菱采莲,烧煮莲粥,奉给亲人。

 

附录二: 专家对王云飞作文的评价(也是从网上抄录)

 

随东大校领导一起前来录取王云飞的古文字专家、东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步高在阅读了王云飞的文章后,赞不绝口。他感觉文章立意不错,在短短一个半小时,能用古文写出一篇对人对自然的破坏充满忧思之情的文章,很难得;其次文章结构层次也很清楚,起承转合很自然,“一个高中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即使北大清华的学生也很难有这个水平。”王教授说。

 

 阅卷老师,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评论说:“他的作文熟练运用恰到好的古文,紧扣绿色生活的主题,为今用,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写得非常切题, 非常值得嘉许!”而且对这位考生的文风,吴新江也大力推崇,“不是唐宋散文式的,而是古老的文言,有赋体特征,也有骈文特征,非常善于描写,文采恰到好处,特点是拙、实、沉,作为中学生,非常出类拔萃。”

 

此外,今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也对这名考生高度赞扬,他表示,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一位阅卷老师表示,这位考生此方面造诣相当深,不仅会用古字,而且用得很得体,能在考场上短时间里活用古字,说明他已纯熟于心。此外,这篇作文也很有思想,他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明现在环境遭破坏,幻想能回到农耕时代,写得相当不错。专家一致认同给他打了高分。一位专家表示,《赤兔之死》虽然是用文言文写作,但毕竟是三国体’,而这位考生则是纯正文言文,修养的确很深,直接读古文献的硕士都没问题。在网上,此文已经被多家媒体及网友追捧,有网友笑称作者为穿越人。

 

 

附录:                绿色生活

 

                                                                                                王云飞

 

呱呱小兒,但飲牛湩[dòng] ,至於弱冠,不明犍[jiān] 狀。佌佌[cǐ]之豚,日食其羓[bā]。洎[jì]其成立,未識豜豭[jiān jiā]。每嚙毚臑[niè chán nào],然竟不知其夋[qūn]兔。方彼之時,窋[zhú]詫之態,非闤闠[huán huì]之中所得見也。

  今北方久熰[ōu],瀵氿甃眢[fèn gu
ǐ zhòu yuān],坌[bèn]坲坲[fó],燾[dào]天幠[hū]日。土地皴[cūn]崩,罅[xià] 可容人。南疆霶霈[pāng pèi],洚水肆虐,當此之滈,茅舍盡走。欲苫(shàn)不能,啼口立啾啾[jiū] 。凡此異態,非天之咎。君不見斵楩[zhuó pián]焚樟,岵[hù]之為屺[qǐ],睇眄[dì miàn]之下,萬山盡屼[wù],百尺篔[yún]簹,化為竹著。於彼幼蛇,匌[gé]不盈寸,巴蛇王虺[huǐ] ,盡化柈[pán]饈。玈[lú]氣烰烰,上格瑤池,貧地徠賈,以豐其貲[zī]。然千丈方圓,萊菔不生,九天之上,星河不見。

  嗚呼!漫山設棙,遍地盡罘。此天災也?人禍也!河海黟[yī]然,濁水仍傾,此天災也?人禍也!斵木[算刂]竹,彍[guō]弮[juàn]待獸,以至鹿不得走,翬不得飛,蟻不得宭[qún],髬髵不見。此天災也?人禍也!翕合沴[lì]氣,終日涽涽。天不復藍,水不復清。未有烏雲,天何暝暝?赤烏既出,焜耀無復。看天下,鳥飛不下,鮮見狉狉,當此之時,何處貣青天?所幸者,人知之也,人更之也。然,上作網法,下偩幾何未可知也。

  今天下多災。北國井冞[shēn],陣主復至,當與孔張俱歾[mò]。南域之霖,大禹洊存,只得扼腕而歎息。人不咎己而咎旱魃,不誚[qiào]己而諑共工。未之可也。闤闠所趨,不可恈恈。當思子孫後代,人己知之。然行之效,則體躆廟堂者思之,媕娿[ān ē]之徒,棄不婟[hù]嫪,國之大蠹,捐而必究。吾所思者,河泮水墺,楊槐蓁蓁,町疃[tu
ǎn],柳榆其秝[lì]。苾葌柅柅遊屮[chè]葳蕤,見柳而人不攦,視草而眾不蹸,日駕雙軑[dai]之車,斐斐閭巷之間,目不復睺,鼻不再鼽[qiú],鳥不驚人,鮒遊沴然。人者,天地孕育。今其反萬物,此獍也。今其不宜瞡瞡,遺禍搙孫,當修長遠之道以藾萬世。

  今吾執筆於此,所思者,舍旁早蟠一株,今當唪唪,攲枝水上,當復駕舴艋,扌玄其落桃,投於苙。坐銀杏樹下,觀兒童嬉於樹下,延於磚祴[gāi],搤[è]腕而惜水中未置菱藕幾株。燠[yù]熱之時,而可摘菱冣[zuì]菂,爇之為饘[zhān],以奉親房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