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香港同是城市,都曾是英國殖民地,人口和面積也相差不遠,但兩地的房屋政策有相當大的區別,新加坡模式值得香港參考。 |
新加坡有八成人口居住在政府組屋(類似香港的公屋),這已經成為新加坡文化的一部分。前陣子有香港媒體報道新加坡的公共住屋環境,對新加坡政府組屋讚賞有加。的確,多數新加坡人都表示滿意政府組屋的居住環境,新加坡組屋政策對穩定社會人心,提高人民對新加坡的認同感,起了重大的作用,這方面,建屋發展局功不可沒。 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前身為一九二七年設立的改良信託局,是英國殖民政府為解決新加坡住房短缺問題而設立。那時的新加坡,由於移民和人口自然增長,屋荒現象十分嚴重。改良信託局負責改良市區計劃,並為陋屋區的搬遷居民以及低收入家庭提供廉價住房。一九五九年,新加坡自治後,解決住房短缺是當務之急,在六零年設立了建屋發展局取代改良信託局,在最短的時間內為低收入人民提供廉價房屋。 「居者有其屋」計劃在一九六四年推行,目的是使每個公民的家庭都擁有自己的家,塑造新加坡人對國家身份認同。一九六八年,政府允許公民使用公積金(類似香港強積金)戶頭裏的儲蓄來購買組屋,增強公民購屋能力。這與香港的公屋大致只租不售,有所不同。政府定期為組屋翻修,也被視為執政黨爭取民心的手段。 建屋局在短短五年內建造了五萬五千間組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新加坡已基本上解決了住房問題。新加坡目前也是全球公民擁有住房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儘管新加坡房地產炒賣也相當熾熱,但由於公共房屋政策比香港做得好,所以年輕人購置房屋的負擔比香港輕,且一般人均居所面積比香港寬敞,居住品質遠勝香港。 今年,建屋局成立五十週年,「居者有其屋」仍然是它的宗旨,但目前新加坡的問題更加複雜,它是否能繼續實現這項使命,將是新加坡人民關注的問題。 (李敏)亚洲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