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幽默的灵感:访马克.吐温故地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1301910421),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门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虽然其家财不多,却无损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于1910去世,年七十五,安葬于纽约州爱尔米拉

 

 823日在霏霏细雨中,我怀着探寻幽默灵感的心情驾车来到美国已故大文豪马克·吐温的故居。夏日里一路的五指湖风光虽然让人目不暇接唏嘘不已,但寻访幽默大师故居和陵寝久违的歉意驱使我不由得加快车速。是啊!在距离大师书斋和陵寝开车可及的数年间竟没有到这位我从幼年就崇敬的大文豪这里瞻仰拜谒。  难怪我常感觉自己还缺少幽默风趣。


马克·吐温墓和他的故居在纽约州的奇孟县(Chemung )爱尔米拉镇(Elmira),距纽约市360公里,距波士顿580公里。爱尔米拉镇地处纽约州著名五指湖旅游胜地。这个婉沿于奇孟河畔的小镇异常典雅迷人。尖顶的教堂钟楼伴随绿荫中点点洁白的殖民地式的小楼衬托出十足的新英格兰风光。马克.吐温书斋和陵寝是小城人民真正的骄傲。当地最豪华的高尔夫球场就以他而命名。他的后人在1982年将马克.吐温故居捐给当地著名的大学爱尔米拉学院。从此故居向公众开放。1910年马克·吐温去世后就被安葬在镇上的武德朗(Woodlawn)公墓。后来他的妻子和子女逝世后也被安葬于这个家族墓地。

 

确切地说,爱尔米拉镇(Elmira)是马克·吐温妻子奥利维亚 朗顿Olivia Langton的家乡。朗顿家是爱尔米拉镇(Elmira)的大家族。他的妻子奥利维亚毕业于爱尔米拉学院(Elmira College)。传说,马克·吐温当水手时结识了奥利维亚朗顿的哥哥查尔斯 朗顿。当哥哥拿着照片向马克·吐温介绍自己的家人时,马克·吐温一下子被照片上的美女奥利维亚吸引住了。照片上奥利维亚美丽有气质,令马克·吐温为之着迷。于是他对奥利维亚朗顿展开了长久而执着的追求。



他们结婚后,马克·吐温和妻子奥利维亚便在爱尔米拉镇(Elmira)定居了下来。马克·吐温每年暑期来这里避暑、工作,前后有廿多年。马克·吐温工作室就在当地的菱形农场旁边。他的很多重要作品几乎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里他的工作室也被称作马克.吐温书斋。当地以此作为旅游亮点,大力宣传。很多游客去参观。据说书斋古朴墓园优美,连小镇也典雅迷人充满幽默感。



.吐温墓所在的爱尔米拉镇的经济近年来处在不景气中。几家大公司都陆续迁移到亚洲。当地著名的地方除了大师的书斋所在的学院和他的墓地就是那所关押犯人的大监狱。 据说小城里很多人口是监狱里犯人们的家属子女们。在霏霏细雨中我开车过了那所高坡上的戒备森严的雄伟建筑。我怕惹麻烦所以没敢停下来在监狱前照相。


 相距 监狱的高楼电网不远的细雨薄雾缭绕的山坡便是著名的武德朗Woodlawn 公墓。大师幽默的灵感伴随着陵寝就长眠在这里的家族墓地。开车绕行寻找公墓大门,我惊异地发现了与该公墓相邻的国家阵亡将士墓园。远远望去看到那镶嵌在绿茵上成千上万个洁白整齐横竖成行的战士墓碑,让我不由地想到大阅兵军人整齐的队列和威严。仔细端详几个靠近路边的将士墓碑,竟然发现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美军战士。


怀着敬仰的心情开车进入了在霏霏细雨滋润的山清水秀的伍德朗公墓。这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墓地,丝毫感受不到因大师陵寝所得到的特殊惠顾。唯一感觉特殊的就是引导游人从千千万万个墓碑中找到马克.吐温家族墓的路标。我随着路标沿着山势从绿地上的橡树间一个个风格样式各异的陵寝旁穿过寻找着大师的墓碑。那将是怎样的一个肃穆庄严而又不失幽默的陵寝哪?这面现实世界中幽默大师的墓碑和人民心中这位大文豪的不朽丰碑相匹吗?

 

在墓园里的一个小山坡上我终于如愿以偿地找到了那个不那么引人注目的马克.吐温家族墓地。想象不到那位世人瞩目的幽默大师和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就静静地长眠于眼前的地下。他不会感到寂寞,因为他的夫人,儿子,女儿等八个亲人的灵骨在那个U型的小小的家族墓葬中陪伴着马克.吐温。家族墓最高的主碑正面是大师的青铜浮雕像。那微微翘起的胡须令人感受到他生前谈笑风生口含烟斗幽默辛辣。那浓眉下是尽显智慧机敏的射穿人间百态的锐利目光。



虽然没有巨人般的大理石雕像,墓碑也没有被簇拥在鲜花翠柏中,但身临其境站在大师的灵前,我分明感受到了时代巨人的灵气所辐射出的灼热。在大师墓前坐下来并回想到了《百万英镑》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情节。
耳边仿佛传来密西西比河船上那个年轻的领航员的声音:“Mark twain (水深两浔)”。这来自密西西比河上的测水深的声音跨越了国籍、种族、地域,永远回荡在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里。就在我眼睛有些湿润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在高大的墓碑的底部原来还篆刻着马克.吐温关于死亡的名言。 “死亡是在昨日的陪伴和明天的重聚之间的那条星光闪烁的银河“ The death is the starlit strip between the companionship of yesterday and the reunion of tomorrow)。


我思索着这段墓碑上的格言。试图从马克.吐温这段话题沉重的论述中找到幽默的灵感。他生前把死亡喻作做星光灿烂的银河。 他本人现在就在这条银河中与那么多的人类逝去的繁星们一同闪烁着。他们向着昨天遥望,看到一生中所有的亲朋挚爱和同路的异类。喜欢也好憎恶也罢这毕竟是共同在相同的时间空间里走过来了。。。他们从银河向着明天遥望,看到在天堂获得永生的所有的人们都那么欣喜若狂。同时代同种同族也好,就是相隔数千年的先辈也罢,无论生前罪孽深重或是道德高尚。能够在天堂重聚毕竟人人都获得了永生和幸福。。。  有了大师幽默的陈述,死亡还会令人恐怖吗?


 


徘徊在马克.吐温墓葬周围的橡树林,我贪婪地品味这里的风水,空气,绿地和灵气。感到自己似乎从大师这里获得了幽默的灵感。于是想模仿大师的口吻幽默一番。看到他的墓地与监狱和烈士墓园为近邻。遂获灵感道:“世上最可悲的事情是人死后还必须服从活人法律老实做人,否则会被送进活人监狱。世上最光荣的事情是人死后还能应征入伍成为战士而驰骋疆场.“


 

在驾车回家的路上我仍然沉思在拜谒大师墓园的回味中。我猜想同马克.吐温英灵为邻,隔壁狱中囚犯们的铁窗生涯大概也不乏幽默吧?幽默会使他们的牢狱生活好过些吧?对于大师本人能同成千上万的将士们同眠于那个翠绿的山岗上,我猜想在夏日繁星点点子夜的微风中,马克.吐温会在将士们的簇拥下,手持烟斗目光闪闪地翘起浓密的胡子,谈笑风生纵横古今。 如果大师在天之灵有知,他会为越来越多的华夏儿女前来看望他并感悟幽默而欣慰的。

 

据说马克.吐温 夫人朗顿家族至今仍然居住在爱尔米拉镇(Elmira)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朗顿家族的人组织安排援助,把150名汶川灾民的孩子接到美国,安排在纽约州读书 。。。。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