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中国人有“洋大人情结”吗

panzerkom,中文名潘泽康,小名小潘潘,基本上是一个喜欢搞笑的人,所以他的博客注定是一个搞笑的博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两天在思考崇洋媚外和逆向民族主义的问题,准备在读完 George Orwell 的 Notes on Nationalism 之后写点什么。正好看到此文,贴出来博诸君一笑。)

文章来源:
http://cd.qq.com/a/20100729/002606.htm

中国人有“洋大人情结”吗?
加藤嘉一

2003年4月来华前,我非常担心:“去中国后的生活肯定中国化了,别说日语,连说英语的机会都不会有的,怎么维持日前的英文水平呢?

这一预测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北大著名的留学生宿舍“勺园’门口天天有中国学生过来寻找“语伴”,与我们用英文讨论时事话题。刚入学的新生立即加入社团SICA (学生国际交流协会),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我在北大6年的时间里也组织了不少国际交流活动,发现中国学生之间的电子邮件都用英文书写。北大学子的目的很明确,利用可利用的一切北大资源提高英文水准.扩大国际视野。北大国际化的学术环境曾给我提供了许多应用英文的机会,它完全超越了在日本念书时的水平,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中国精英不得了,令人生畏。

现在我已从北大毕业。面对把更多时空在社会平台上消费的新环境,对曾经的看法,我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人如此重视英语,有没有一些“洋大人情结”呢?

在北京的星巴克,经常能看见一个白人和一个中国人边喝咖啡,边谈业务,或者闲聊的情景,基本都以英文进行,我几乎没见过用中文的场景。我时常能见到,中国的中年男性对比自己年纪小很多的白人男性表现得相当客气,还尽力组合英文单词向对方传达意思。

在美国辞职后来北大学中文半年的哈佛哥们儿曾跟我讲过同样的故事。他用标准的普通话说:“很奇怪,他一直拍我马屁,到处表扬美国多先进,还坚决要说英文。其实,我的中文至少比他英文好。那次很伤心,沟通很不顺畅,毫无成果。而且,我们来中国,讲中文是应该的,Kato-San(加藤先生),你说呢? 我回答说:“你观察得非常到位,这叫入乡随俗。我们来人家的地盘,讲中文,讲究中式的风俗习惯既是应该,也是我们愿意做的。但那些崇洋媚外的中国人不给我们这样做的机会。你进一步观察一下,他们是想在来自美国的星巴克跟你这个哈佛毕业的帅哥坐在一起,边喝咖啡,边用英文聊天的感觉,这样可以满足虚荣心。” 另一个好朋友,在美国某著名咨询公司驻京代表处工作、经常与中国客户打交道的美国女孩也曾跟我分享过同样的困惑: Kato-san ,中国人那样盲目服从我们给的方案,不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出差时提供各种不必要的待遇,还送礼什么的。这是因为我是白人吗?他们怎么那么夸张啊? 我回答说:“你也知道,近代以来,中国被西方列强瓜分过,半殖民过。至今他们都牢牢记得,所以需要想方设法赢得西方人的认可和尊重。在不自信的心理下,只能用你所说的夸张方式把内心矛盾释放出来。他们那样做本来就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自己。”

一些来华的外交官也向我抱怨,来到中国,中文却难以提高。在我看来,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这些外交官大多负责中国问题研究,如果中文提高不起来,无法真正了解中方伙伴的想法。对于那些在外企打工、说话偶尔蹦一两个英文词,或者介绍自己只说英文名字的中国朋友,我真的很想告诉你们,这种习惯并不会得到老外的欣赏,想借此提高“身价”就更不可能了,这只会导致老外进一步的厌烦和疏远。

中国人早晚要克服所谓“受害者心理”。在我看来,告别“洋大人情结”是第一步。中国人为何要低估自己呢?那些白人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比白人勤奋多了,进北大比进哈佛难多了。人家又不怎么看重面子,既然来到中国生活和工作,就以中国的方式讲中文即可。成为合作伙伴时,也不必给洋人特殊待遇,以中式标准去要求对方,何况今天中国无论是服务水平还是做事风格,都一天比一天进步。(作者加藤嘉一是日本旅华作家。)(环球时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