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凯旋门》
二十世纪的德语作家,有三个是不得不提的。第一个是卡夫卡,可以说是那个世纪影响最大的作家;第二个是雷马克,读的人最多;第三个是格拉斯,他的《铁皮鼓》最有独特,最有创造性。
雷马克(1998-1970)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18岁时参加一战, 在西线负伤。战争结束后,德国人的生活极为困难,经济不好,政局也不稳定,这是纳粹得以产生,而且能掌握政权的关键原因。德国人试了不少政权,政党,像走马灯一样,但都不能解决德国的问题。就想试一试纳粹吧,结果大家都知道。
所以雷马克那时的时候生活极为艰辛。
1929年,据说他用一个半月写出来《西线无战事》,那肯定来源他的亲身经历,结果竟然卖了500万本,一举成名。这部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说是影响最大的一部反战小说,在那个疯狂的时代,这是极为难得的。
可以知道,雷马克头脑清醒,而且卓尔独行。
考虑到那时德国的人口,500万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大概相对于在中国的7000万本,不是武打小说,一本文艺类书籍卖到这个数字是罕见的。可见那时的人们对战争的反感,是有共鸣的。
这就叫人难以理解了,怎么不到十年,人们就能全部都忘了,积极投身到另一场破坏更大,死人更多的战争中去?
可见人们是多么没有记性,多么容易被那些英雄主义,被那些爱国的宣传所蛊惑。
《凯旋门》的主人翁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对政治并不感冒,因为帮助受纳粹迫害的朋友,而被纳粹找上。自己遭受了酷刑不说,完全与此无关的女友在他面前被纳粹折磨至死。
他却活了下来,跑到了巴黎,因为是非法移民,没有身份,不能行医,就跟别的医生捉刀,病人一旦被麻醉,并不知道是谁动的手术。
在一次完全的偶然,他认识了一个女孩,彼此相爱。但他运气仍然不好,突然被警察抓住,因为没有身份,被驱逐到了捷克。等他想办法回到法国,那个女孩却已经和别人在一起了。
不能说那个女孩就把他给忘了,而是他突然消失,生死不知,本来也没有结婚。况且他又是一个没有身份的外国人,根本就不知道能不能回来,会不会回来;再况且那是一个无比动荡年代,战争随时会爆发,人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人总得现实一点吧。
当主人翁无意在巴黎发现他的仇人,那个残杀他女友的纳粹,他就想办法复仇,也杀死了那个纳粹。结果完事以后,他并没有多少快感,仍然是无比的寂寞和孤独。是的,他报了仇,那又怎么样,死了的人不会活过来,被毁坏的生活,过去的欢乐还是并不能回来,那个幸福,有才华,对生活充满希望,年轻有为的外科医生已经永远地死了。
他反而更加希望爱情,在那种时候,是他唯一活着的意义。
他就又去找那个女孩,却发现她被男友打了一枪,已经没有办法可以想了。他们最后相互表达了爱情以后,他亲手杀死那个女孩,不想她继续受苦。
主人翁最后自己走进了拘留所,因为法德正式宣战,敌国的侨民都应该被拘留,
那是他一直在逃避的,他已经彻底的绝望。
虽然书到这里就完了,我们都知道,雷马克也知道,法国最后被纳粹德国占领,主人翁最终也会落入纳粹之手。
就像《西线无战事》一样,《凯旋门》一样有作者的影子在里面。雷马克也被迫流亡。原因非常简单,他小说中的反战倾向不能为纳粹所容,书被烧了,人也只有逃跑。
雷马克应该处境不错,因为他已经是成名的大作家。但许许多多不出名的流亡者就肯定是没有他那样幸运了,没有身份(非法居留),有的还没有钱,总之是没有明天,这在很多文学作品都可以看到,比如像电影《卡萨布兰卡》。
雷马克对政治也没有什么兴趣,这一点他和格拉斯完全不同,他后来基本上是隐居,写东西。但是,后来的作品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兴趣,远远达不到《凯旋门》和《西线无战事》那样的成就。
他先跑到了瑞士,后来到了美国,战后又回到了瑞士直到死去。这就叫人有点奇怪,为什么他不回德国?
那时他的《凯旋门》又是大受欢迎,德国人又重新喜欢他了,不会烧他的书了。
我不知道原因,要是猜的话,他已经对德国人完全失望。而瑞士大部分人使用德语,作家终归愿意生活在自己的母语中。
最后他写道:
“一切都很好。那些已经过去的和仍然会到来的。这就够了。即使是结局,这样也很好。他曾经爱过一个人,却已经失去了她。他曾经恨过一个人,却已经杀死了他。 这两件事情,都使他解脱了。一个人复活了他的感情,另一个人消灭了他的过去。没有一件未了的尘缘。没有欲望;没有憎恨,也没有哀怨。”
又有人在这一段中看到了积极向上,这简直是莫名其妙,一个没有了欲望,憎恨,哀怨的人,那是什么?
不过是一个行尸走肉。
当然,我想没有任何人会看不懂,这一切都是纳粹和战争造成的后果。
这部小说的基调就是绝望,到处都是,从巴黎昏暗的街道,酒吧,到底层人生活,主人翁不停喝酒,无一不是绝望。就连书中的爱情,也命中注定还是一个绝望。
这种绝望并非是像我们一样身在异国而有乡愁,我们是能够回去的。雷马克在写这本小说的时候,却是被驱逐,无法回家,而且还是在人类有史以来破坏最大,死人最多的一场战争之中,不知道自己,甚至人类还能不能在这个浩劫中幸存,于是就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看到了绝望。
著名作家茨威格就是流亡在巴西的时候自杀,因为“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从此以后我更愿意在此地重建我的生活。但是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重新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常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
我总认为,没有经历过绝望的人们,是难以喜爱这部小说的,但这并非是一件坏事。我喜欢这部小说,是因为自己下农村的时候,就感到完全被社会抛弃了,也是总在喝酒,只有在那种晕晕乎乎的时候,才能放松,才会忘记。
恐怕我这人还是一个老脑筋,读俄国古典文学多了,虽然知道那近似一个梦幻,但还是喜欢在绝望中看到那一丝温情,感觉她更是美丽。
总的说来,人们并不认为雷马克是那种真正文学巨匠,不论是在手法,深度上都不够。但是,那绝望中的一丝温情却让人们喜爱,所以此书以各种语言一共卖了一千万本。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本书永远不会被人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