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哲学与实践(3)食物认知

身体,是生命的建筑。体道,即真体彰显之道,体验生命之道,肉体健康之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在哲学上,认知论主要是用来探讨什么是知识,如何获取知识,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知道了什么,人们到底知道什么等等。似乎这样的话题与普通民众的生活相去甚远,但是在饮食问题上,这样的问题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你知道什么是食物吗?当然知道。

你怎么知道你知道呢?我天天吃,所以我知道。

你是怎样获取饮食知识的呢?我从小就吃饭,一直就这么吃。

你到底知道什么呢?我知道怎么吃,怎么烹饪,我还知道肉食,蔬菜,水果等,所有的人都知道食物。

 

似乎食物的认知不是个问题,这是个极其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用哲学的态度来重新讨论食物,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在对食物的认知上,普通大众对食物的认知主要是来自于地域,家庭和习惯。人们看到了肉,蔬菜和水果等,但是人们很少看到食物的种植,生产和加工。在人们的意识中,这些食物名称似乎具有一种永恒不变的形象。于是人们会采用一种固定不变的饮食模式,来实践自己的饮食方式。这种模式具有地域和民族特性,具有家族遗传特性。人们并不是活在理性和创新的时空中,而是模糊地生活在一种无意识的习俗里,似乎知识并不是普通民众行为的基础。这种食物本质知识与生活的逐渐隔离,会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真实的情景是,人们种植的方式改变了。如果你在院子里种植过蔬菜或者水果树等,你会理解不洒农药的后果。现在的农业是依赖于农药和化肥的。所有那些参与商业竞争的食物,必须经过人为的处理,这些处理过程一定是参杂了化学药物。我们的脚下到处都是农药,食物里也到处都有农药的踪迹。喝农药健康,我没有听到有人说过。那些迅速催熟的食物,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到足够的营养元素。更不用提那些基因改造过的食物了,因为它已经是人造的新品种,而不是历史上我们一直食用的品种。所以,虽然食物的名称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其内在营养与危害性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样看来,食物的本质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但有趣的是,普通大众对待食物的认知却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人们认知的基础还是来自于遥远的过去,人们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也是来自于习惯和传统。食物的名称没有改变,但食物的内涵却被逐渐的抽换掉了。所以什么是食物,这的确还是个问题。

 

如何获取食物知识,这种问题不仅仅是哲学问题,更重要的,它是大众教育的问题,是涉及民众健康的问题,是涉及饮食伦理的问题。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终于开始在烟盒上印上吸引有害健康的文字。但是在商店里,你却看不到食物生产演变的历史,农药残留度的指标等。你不清楚你买的食物,其营养成分是否有所减少和变化。饮食涉及健康,民众是否有知情权?人类应该如何管理食物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这是个政治问题。所以哲学的追问并不是虚而无用的,它涉及到了你我的基本生存。

 

对于个人来说,这种探讨的意义在于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饮食,我们应该把风险和信任引入到日常生活中来。首先我们应该根据一些已经公布的资料,来确定自己的食物选择纲目。当采购食物的时候,你应该评估其风险。如果国人敢在婴儿奶粉里掺加有害化学成分,那么你又该如何信任其他食物呢?你是否还有其他的食物选择?产地对于你是否重要?商店里摆放的食物,不再是历史上的自然食物,而是商业产物。商业是利益,是贪婪,钱没有心灵,所以我们不得不谨慎选择食物。当然我并不想引起恐怖气氛,即使对待那些我们认为是健康的食物,我们也无法百分之百的认定,这就是信任的问题了,我们需要注意到自己的选择,知道采购食物是基于一种信任的。你信任谁,怀疑谁,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从这点上来看,饮食犹如宗教,我们不得不借助于faith来行动,不然的话,我们只能饿死了。

 

饮食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主题,因为饮食是我们要吃下去的东西,是最终要成为我们肉体的。你可能问我是谁,但是你不会把自己的肉吃下去。但是饮食不同,我们会吃掉它。饮食与我们的肉体和潜意识有着很大的关联。为什么改变饮食模式很难?为什么人们很少会想到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似乎有着一个非常巨大的饮食空间,我们不知道那个空间的模式和深度,我们不知道那种不可见的存在会把我们带到何方。这里有着太多需要探索的问题。

 

我只所以借用哲学的视角来探讨食物,是为了改变自己的饮食实践。比如我已经清理了自己的食物橱柜,逐渐地替换塑料厨具,比如不用含有塑料成分的盘子或者勺子,而选用玻璃器皿。我也会用在这里所表达的概念来改变食物的选择和采购,具体细节会在后面的文章里体现出来。

 

我还不知道什么是食物,我对食物的探索刚刚开始。但是通过哲学的反思和追问,我希望重新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回到生命的本质上来。这不是遥远的知识,而是真实存在的个人生命轨迹。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