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外国人感叹为“自行车王国”,到机动车过剩导致的城市大拥堵频登外媒头条;从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骄傲,到为回归自行车出行而策略百出。自行车,成为了中国和中国人最熟悉的“陌生人”。快进的经济发展,激进的城市规划,井喷的民众欲望,建国61年,谁动了中国的自行车。

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自行车是最紧俏的工业品。当时自行车也是结婚物资之一,流行的“三转一响”当中的“一转”就有自行车,并且还是凭票购买,没有票有钱是买不到的。图为20世纪70年代初,上海自行车三厂生产的各种凤凰牌自行车,正在市场上供应。

自行车是中国第一个普及型工业品。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自行车保有量达到了5亿辆。靠自行车,中国人第一次整体改变了自己的速度。图为1981年6 月27日,上海成立永久自行车总厂。总厂是由上海自行车厂和由上海丰收拖拉机厂改组的上海自行车二厂组成,当时计划用2-3年的时间,使该厂形成年产自行车250万辆的能力。

自行车曾是中国过去的生动写照,不仅在于每3名居民中就有1人有自行车,也在于这曾经是中国制造的象征,以及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图为1981年,北京,市民上班或出行主要靠自行车,着装也几乎是蓝黑灰色。

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被称为“自行车”王国,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当时在北京就曾收到两辆自行车作为礼物。图为1984年,北京天安门前,自行车停放如车海。

1986年,北京,长安街,那个年代到访中国的外国人都称中国为“自行车王国”。
中国的经济改革期间,邓小平曾把“繁荣”定义为:每个家庭拥有一辆“飞鸽”自行车。图为1990年11月1日,横贯北京城东西的长安街,当时的自行车道宽阔得惊人。

自行车承载起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自行车载人运物,成了中国独立研发又充满中国特色的载重车。1991年的上海街头。

1993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一男子骑自行车载着家人。这样的情景,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道重要记忆。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飞鸽”“永久”是人们理想的交通工具,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

90年代初期,山地车开始风靡北京,人们对自行车的期待,不再是坚固耐用,转而要求更快的速度、更愉悦的骑行体验。当时,在京城较大的自行车存放处,都设有山地车或赛车的专存处,一辆山地车存车费为两角钱,比普通自行车贵一倍。图为1994年1月15日,北京一处山地车存车处。

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躬表示“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从此,中国突破了私家车的禁区观念。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菲亚特126P、国产桑塔纳、捷达、富康、夏利等私人购车已经成为一股挡不住的激流。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在中国的大城市,自行车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图为1998年10月19日,天津,某交通要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在路织,场面混乱不堪。

进入21世纪,山地车风潮演变为年轻人对自行车极限运动的热衷,自行车开始卸掉代步工具的名头,成为了一种供人们把玩的现代玩具。图为2001年6月24日,云南昆明,自行车极限运动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时尚运动。

随着私家车的井喷式发展,截至2009年,北京市自行车出行比例已由1986年的62.7%骤降至18.1%。北京市交通委规划处处长陈燕凌称,目前北京 44%的机动车日出行距离不足5公里,这一部分需求是本可通过自行车解决的。图为2007年4月3日,北京市东城区的北京站东街上,一位骑着自行车的行人从大量的出租车旁经过。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市在地铁口、商业区、交通枢纽、宾馆写字楼及社区等地兴建自行车租赁点,推行自行车全城联网、异地存取的租赁业务。负责该项目的贝科蓝图公司在京设置了近200个网点,超过8000辆自行车投入运营,自行车租赁业务热火朝天。图为2007年8月20日,一家电视台记者在北京地铁大望路租车点采访。

奥运后,北京自行车租赁市场遭遇持续萎缩,贝科蓝图公司只保留了当年200个联网点中的12个,仅几百辆自行车仍用于出租。这一现象更折射出目前全国范围内自行车出行所遭到的冷遇:广州一些自行车道被挪到人行道上,武汉7座跨江大桥只有1座仍允许自行车通行。在城市规划中,机动车的行使权力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图为2010年8月4日,北京望京地区,因租车人极少,该地区的自行车租赁点过半成为摆设。

目前,美国、英国的许多城市都在修建更多的自行车道,英国更是启动了“自行车革命”工程。而与此同时,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中国社会,也开始着力重焕城市自行车出行。根据计划,北京在将更多的修建自行车专用道、在2012年内将自行车租赁点增至1000个、增加自行车停靠设施的建设等,争取在3-5年内,让自行车回归市民生活。图为2009年10月12日,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向骑车族免费发放“自行车爱北京”车牌。

政府措施的另一面,则是人们对于自行车的心理回归。中国老牌自行车公司“永久”于今年推出了一个全新副牌“永久C”,这一举动揽获了不少中国年轻人的关注。在这个机动车社会中,让大众回归自行车生活,已经成为当下许多中国人为之努力的目标。图为2010年7月17日,一辆“永久C”新款自行车停放在上海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