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马来文化

新加坡的马来社群占第二大社群,主要由马来人,瓜哇人和武吉士人组成。在莱佛士城市规划之前集居在新加坡河、桔槽河与美芝路一带,普遍为渔民,船夫,手工艺和游牧民,在公元1世纪时,马来人多是兴都教徒和佛教徒,到13世纪才改信回教也称伊斯兰教,经书为古兰经。传说室利佛逝王朝最后一个王子伊斯干达沙皈依了佛教,至今在福康宁山上还有他的圣墓,所以马来文化开始繁荣起来。


  


莱佛士把新加坡化为自由港以后,因为贸易的繁荣,各国移民相继到来,其中一组移民是武吉士人,他们是来自印尼西伯里岛的商人和一些海上游民,但其实在莱佛土登陆以前,他们就以经在新加坡有商业活动了,1820年,一名武吉士王子被荷兰人杀害,其随从5百人便逃到新加坡居住,当时荷兰曾向新加坡的总督法夸尔要人,但它认为武吉士人将有利于新加坡的商业发展,所以把他们保护起来。从此他们就开始在这里落叶生根。俗称“白沙浮”的武吉士街就是以武吉土人为名,这里以前是他们做贸易和居住的地方。


  


另一组移民是爪哇人,其中许多是被当成奴隶入口的,后来成为香料和树胶园的劳工。


 


阿拉伯人也是在12世纪就已经来到马来亚、苏门答腊一带从事商业活动,并在东南亚的贸易上占领导地位,所以开埠后,一位阿拉伯商场的领导人物移居此地,莱佛士就很高兴,此后,大批的阿拉伯商人陆续前来,阿拉街的名字就是以阿拉伯人来命名的。阿拉伯人在新加坡有三大家族:阿裕尼,阿卡夫和阿萨弋。


  


后来因为土地发展的压力,一些阿拉伯人开始迁移到东陵、如切一带,一些马来人也搬到芽笼土乃去。


 


  回教不只是个宗教,回教教义“五功”支配着回教徒的生活。


  念功(shadadat):首要功课,必须口诵“宇亩无神,只一真宰,穆罕默德,乃其使者”


  拜功(salat):一天5次祈祷朝拜,朝麦加方向,分为晨礼,晌礼,晡礼,昏礼,和宵礼。


  斋功(puasa):每年回历9月,从日出后到日落前严禁饮食,禁食禁欲制度,代表回教徒从罪恶中完成净化心灵的过程自我得以更新。


  课功(fitrah):有义务把他们的收入按百分比捐献出来,约一人一月2.3公斤白米标准。


  朝功(haji):一生中至少要到麦加朝圣一次回历1210日,称为哈芝节。


 


  


哈芝节:标志着一年一度的麦加朝圣的结束,纪念先知易布拉欣为了向神明表明他的忠诚,把儿子奉献给神,于是神开恩,以绵羊代替,作为牺牲品,也称“牺牲节”,当天他们先祈祷,然后再屠宰牲口分给穷人。


  


开斋节:回历十月第一天,完成斋戒后的欢庆节日,对新加坡回教徒来说是非常重大的节日,当天,小辈向长辈行礼,请求宽恕,男士去回教堂祈祷,传统饭菜是用椰子树叶包米蒸的饭团、辛辣鸡或牛肉、马来特别的辣椒酱三巴煮的虾、肉、豆干,和椰丝干炒香料。


  


 苏丹回教堂


1、 阿拉街和其它几条平行的街道,构成了一个具有回教色彩的地区,叫“甘榜格南”。甘榜格南这个名字,来自于生长在这里的一种树,叫格南树,也叫“白千层”。“甘榜”马来语是“乡村”的意思。


2、 1822年,莱佛士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把武吉士人,阿拉伯人,爪哇人和回教高人分配到甘榜格南一带,从此这里就成了马来人生活的区域,他们不仅带来了马来文化,也带来了回教徒的生活方式。


3、 1824年,苏丹胡申和英国签订条约,把新加坡统治权割让给英国东印度公司后,苏丹胡申就迁到甘榜格南一带居住,这里从此也就成为马来皇族活动的中心。


4、 由于当时这里临近大海,所以当年东南亚的回教徒就在这里先集中起来,才乘船到阿拉伯麦加朝圣。


 


苏丹门街:――以前里面是苏丹皇宫,这条为专用私人车道


     ――打铁街,曾都是打铁铺,短短一条街,兴旺时曾有三十多间打铁店,现在只有39号东来兴,是仅存的一间。打铁街的兴起在二战后,当时新加坡刚光复,各行业都开始复苏,带动了打铁业。另一段时期的六十年代,印尼的铁器不能进入,本地打铁业也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因为这里以前武吉士人以船为生,所以这里供应舢舨用的船针,造船业的铁器,包括割胶用的胶刀。


 


马格达街:――打石街,回教徒是土葬,墓碑大都请打石店做。尸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身体需要洗净,把香草和香味的水撒在身上,用三层白布包,由宗教师祷告,入土时,脸向麦加。


     


 苏丹皇宫 ――这卒建筑就是苏丹皇宫,现在我们所年到的这座建筑建于19世纪中,具有马拉甸式的建筑风格,已经不是当初苏丹胡申建的,而是他的儿子苏凡阿里建成的。苏丹胡申和英国签约,让出统治权以后,就搬来这里居住,也有他的一座皇宫,但其时当时所谓的王宫只是一所大答屋,用竹、茅草和草席建成。后来他的儿子苏丹阿里将旧王宫拆除改建成现在看到的王宫,完成于1843年,在当时看来,是很壮丽的,门廊和前面的外观,与当时哥里门的风格相似。但后来苏丹阿里因为得不到英国人的赏识,加上负债累累,就被劝服将他管理的柔佛的权力交给了天猛公的儿子依布拉欣,以换取一笔每月的津贴,于是依布拉欣成为柔佛的实际统治者,今天的柔佛皇室成员就是他的后代。苏丹阿里逝世后,他的儿子东姑阿伦失去了领土权,但对他忠心的人仍叫他“苏丹”。但他的子孙居住,成为一间几个家庭共住,现改为马来艺术文化馆,今年 六月由吴作栋总理开幕,整修花费1700万元。里面有一个展示厅,主要展示马来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如:马来人用的匕首,苏丹与英国签约的复制品,国歌比赛作曲者朱比赛写的国歌的复制品等,也展示了马来族与其它各种族的和谐共存,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进去参观了。


 


首相府 ―― 黄楼,也称出纳宫,是1920年建给甘榜里最高的行政人员住的,现为马来特色餐厅,也租出,租金将资助文化馆的日常开销,可举行马来婚礼。马来婚礼用椰花树迎亲,是马来婚庆的传统习俗和标志,代表喜庆。那个高高的小亭是守卫亭,出于首相及皇宫的安全所设


 


格南树、武吉士人、船和凉亭:格南树,也叫千层树,树油可以点灯,树皮可以编织舟帆,补船缝,不漏水,果实晒干磨成黑胡椒粉,树叶提炼白树油,去风湿和痉挛。


      武吉士人来自15世纪的印尼,就是乘坐这种帆船来到新加坡的,这是按照原来的样子,缩小而建的,他们擅长航海的经商,花蒂玛的第一位丈夫就是武吉士人,死后留给她一个商船队。


      爪哇式凉亭,过去用亚答叶(棕榈树叶)。


 


回教堂:――最早建于1824年,由东印度公司拔款3千元兴建,由于建在苏丹皇宫旁,苏丹回教堂就成了名字。起初由苏丹管理,他的后人葬在这里,其中一个是他的孙子苏丹阿拉丁沙,后由5名著名回教领袖组成信托委员会进行管理,100年后,1924年花320万重建。


      


          它集合印度泰姬陵、波斯摩尔、土尔其的古典建筑,由英国人设计这座具有阿拉伯的建筑物,有阿拉伯风格的大圆葱顶,圆顶下有许多玻璃瓶装饰,有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4个宣礼塔,马来文称为Azam,以前是用来召唤信徒前来朝拜的地方,因为现在有了现代化的设备,比方说传音器等,所以它已经起不到以前的作用了。回教堂开了许多窗,有几种样式,还用不同的几何图案来装饰,构成一副美丽图案。


     


          回教堂朝麦加方向而建,和马路不平行,礼拜堂分上下两层,最多可容纳5千人,男女分开祷告,女性在楼上的一个角落,回才教徒每天要祷告5次,正门相望的就是神龛,指示麦加方向。大吊灯来自中东,地毯是阿拉伯所赠。宣礼塔为召集教徒前来祷告,可兰经不可放在地上,要摆在架子上。


      回教堂附属楼,1993年完成,为多功能会堂,有讲堂、课室、会议室、会客室等,全冷气设备,并放置了425个座位,是新加坡最现代化的讲堂。


   ――马来标志:星月,新兴的宗教,五星指回教中的五功。绿色是先知最喜欢的颜色。


   ――小净:手、脚、脸、口、鼻、耳,从右到左,不超过3


   ――女的在楼上拜,男的在楼下。如不够地方,女的就去附属楼。如同一层楼,男女分开两边,朝西


   ――商店:香水商店,香水不含酒精,保持持久;宗教用品商店,念珠,有3399颗,小地毯在家里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