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 正确认识毛泽东时代

 改革开放的国际国内背景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将毛泽东时代和改革开放割裂、对立起来的做法是荒谬的,既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也看不到它们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中国今天的一切都从毛泽东时代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不正确认识毛泽东时代,就不能正确认识今天的一切。  

 

    改革开放是邓公一人的功劳吗?不是。郎咸平曾经在一次讲座中说:“我告诉你,毛泽东有多伟大。你不要再评断他,而且很多人说,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的功劳。我跟你讲,当时是一片空白没错,我问你,如果你把邓小平放在非洲,会不会造就今天的中国你跟我讲?不会。可见邓小平所接受的这块土壤不是非洲、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什么?一片沃土。谁给他的?毛泽东给他的。毛泽东的伟大啊,根本不是你所能想像的。我可以再……我可以大胆地说一句话啊,能够认识到毛泽东的伟大的人是极少数、极少数、极少数的人(听众笑)。对不对?所以你们不要跟我谈毛泽东,我比你理解得多得多,如果我们中国(人)都像他一样的话,我们早就发达了,不会等到今天了你知道吗?”  

 

    诚哉斯言。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和平。当美国根本不承认中国政府、公开宣布要颠覆这个国家时,你能“开放”吗?事实上中国想要“开放”,人家还“封锁禁运”呢。如果不是毛泽东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二十多载,使美国认识到对中国封锁禁运只能事与愿违,如果不是毛泽东用阳谋、出奇计逼美国有求于毛泽东而不得不解除禁运,如果不是毛泽东使中国彻底摆脱了冷战、赢得了和平的大环境,困在美苏两霸的夹缝中动弹不得的中国怎么“开放”?  

 

    如果没有毛泽东迫使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同意废除“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军、与台湾断交,那么今天的台湾会是个什么状况?陈水扁会如何?还会不会有中国的“反分裂法”?   

 

    如果没有毛泽东前后花十三年之久彻底清剿了国内千年未绝的匪患:如果中国还是遍地土匪横行,谁肯来投资?   

 

    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普及教育:中国如果还象1949年以前那样77%的人是文盲,你能按国际标准迅速地、大规模地、保质保量地生产出口产品吗?  

 

    中国与非洲的经济关系突飞猛进,得谢谢毛泽东的非洲政策:没有毛泽东时代打下的基础,今天中国人能说“五星红旗就是我的保镖”吗?——毛泽东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上从来高瞻远瞩,没有走过废棋,更没有走过臭棋。

 

    毛泽东的“准战争时代”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环境。这个和平环境批准了今天的“改革开放”。可见中国今天的一切积极成就实际都不过是毛泽东时代挣来的“和平红利”,是毛泽东时代的“胜利果实”。不承认这个,就叫“贪天之功为己有”。   

 

    由于这次转移规模非常大,因此真正能够长期获益的只有人口大国。对于台湾地区、韩国、泰国等人口小国和地区来说,制造业一发展,劳动力就紧张,工资就很快上涨,西方产业资本很清楚这种情况。  

 

    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人口接近一个亿和一个亿以上的国家,有中国、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巴西、墨西哥等国。这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条件太差,显然没什么机会。剩下的应该是印度、印尼、巴西和墨西哥,其中印度的人口与中国接近,印度似乎更民主,更市场化,应该比中国机会更大,但是历史并没有青睐印度而青睐了中国,为什么呢?  

 

    因为质量高而且价格低的劳动力队伍也属于充分必要条件。就这一点来说,中国处于绝对优势。中国早在1978年中学入学率就达到87%,文盲率只有34%。印度在1980年的中学入学率只有30%,1980年文盲率达到60%。到大量投资的1995年,中国中学入学率达到90%,文盲率下降到19%,而印度1995年中学入学率才达到49%,文盲率49%,依然达不到比中国改革前的水平。这样的劳动力素质结构,自然很难被产业资本看中。其他几个国家,在1980年和1995年的中学入学率好文盲率分别为:印尼:29%和48%;墨西哥:49%和61%;巴西:33%和45%,都没有达到中国改革前水平(统计显示,中国1978年中学在校生人数比1995年还高)。国际资本都是唯利是图的,质量高价格低才会来。  

 

    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工业和交通、能源体系属于充分条件。制造业要求充分配套,如果电力、钢铁、交通、技术装备条件不好,产业部类不齐全,单个制造业根本不会进来。1980年,中国1980年的发电装机容量已经达到8500万千瓦,到1993年达到18000万千瓦,而印度到1993年才达到中国1980年水平,人均装机容量只有中国的62%。印度那么热的夏天连空调都开不了,还哪里有电搞生产?1980年,中国钢产量是印度的4倍,巴西的2.5倍,墨西哥的5.3倍。1995年,扩大到印度的9倍,巴西的4倍,墨西哥的10倍。没有改革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基础,根本无法与迅速增加的制造业配套。中国在1980年,铁路货运量是印度的3.4倍,1995年增加到4.7倍。人均货运量1985年是印度的2.3倍,1995年是印度的2.7倍,印度哪里有多余运力去满足新增的制造业?正是解放后我们正确地选择了重轻农的关系,大力发展能源、交通和设备制造业,中国才具备改革后承接大量制造业的条件。  

 

    为什么中国能早早就把工业做的部类齐全?因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国策,全国人民勒紧了裤腰带创造出这个局面。1970年,中国人消费率只有63%,积累率达到37%,印度人干什么呢?他们消费了78%的产出,只积累22%。到1980年,中国积累率35%,印度只有27%。一直到上世纪末,印度积累率才达到35%。没有毛泽东时期前辈们勒紧裤腰带,中国现在就与印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实还不是同一起跑线,因为美国肯定不愿意支持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起来!  

 

    正如毛泽东所说,打扫干净屋子,才好请客人。这说的是内因。改革开放能够取得伟大成就,也跟国际上有利的环境相关。  

 

    上世纪70年代后,世界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使后期工业化国家发展的条件改变了。这个变化的基本特点是:包括股票、期货、汇市在内的金融市场交易量一飞冲天,完全脱离了物质生产的羁绊,世界成为一个大赌场。同时,西方工业国在70年代后期,尤其时90年代后以直接投资方式将产业资本向新兴国家转移(从70年代前的数十亿美元,增加到七八十年代的数百亿美元,然后到90年代后的数千亿美元),形成发达国家产业空洞化(世界贸易从1970年的6000亿美元,增加到80年的38800亿美元,在增加到2004年的185800亿美元)。同时,西方工业国的产业空洞化必然造成全球国际贸易猛增,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迅速工业化的新机会。能否有效利用这个机会,是所有后期工业国的能否实现高速发展的关键。  

 

    缺少了这样一个国际背景,就无法理解中国持续近30年的高速增长。  

 

    但是,就是西方产业资本外溢并不只给了中国机会,也给了世界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一个机会,尤其数以千亿美元级的直接投资对印度这样的大国也是个机会。但是是中国利用了世界对新兴市场国家投资的最大部分。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不分析一下毛泽东时代我们做了什么,就不会了解中国人为什么能够最及时地把握了机会。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