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小图看大图 |
11月5日,在乌鲁木齐召开的“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上,200多名专家开始论证“引渤入新”工程。随后,有企业表态称“已有多项工程在内蒙古获得立项”。更有报道称,6年内可实现该工程,水价8元每吨。
这项规模宏大、被戏称为“喜马拉雅开口子”的巨大工程,似乎正跃跃欲试。
项目进行到了何种程度?背后是哪些力量在推动?是否经过了科学论证?近日,记者调查后获悉,立项的仅为外围工程,“引渤入新”涉及的政府层面均未对此立项。而参与论证的“200多位专家”,也多为工程领域专家。
海水西输工程均未立项
锡林郭勒盟泓元海水淡化公司负责“引渤入新”试点工程“引渤济锡”项目的施工。该公司负责人王先生称,报道出来后,他每天都会接到上百个电话,其中60%是记者,剩余的是洽谈项目的。
王先生对媒体宣称,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已对“引渤济锡”工程中的四个项目完成审批立项。目前一期项目所需的628亿元投资,经过与投资公司的洽谈合作,“钱已经全部解决了”。
但记者调查发现,立项的项目分别为:为海水输送项目提供电能的发电项目、为海水淡化提供热能的煤化工等项目。
针对海水西输工程是否立项的提问,“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的主办方、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张宝印表示,据他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审批的是“引渤济锡”工程的前期准备项目,且部分项目已经动工,一切等待国家对海水输送工程的立项审批。但是,涉及跨省市海水输送项目的审批,内蒙古自治区并没有权限,因此需要等待国家审批。此外,辽宁、新疆政府层面都没有明确行动。
锡盟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公交处处长赵平,还兼任锡盟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的办公室副主任。
赵平称,“引渤入新”项目尚未经国家发改委立项。同时,“引渤济锡”包括六个项目,已立项的仅是配套项目。“引渤济锡”项目的核心环节“海水输送”项目,因为跨了多个省市,线路途经的内蒙古、辽宁等省区都“没权立项”。在更高的国家层面,国家发改委也尚未对此立项。
研讨专家多为工程领域
尽管项目尚未立项,但王先生信心满满。
采访中,王先生称“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研究室已对该项目给予了复函”。其中,国家发改委2007年批复的“发改办投资【2007】2785号”文件回复称,让内蒙古锡盟发改委从规划入手,进行论证评估。
同时,王先生表示,这条输水路线经过的地方将来可形成经济带,“(途经的)葫芦岛市给我们表态了,赤峰也表态了,都没问题。”
为了证明该项目的可操作性,王先生还称,目前已有包括设计院、研究院和大学方面的200多名专家参与了海水西调的调研论证,并向记者提供了名单。
记者拿到的这份名单中,只有37所参加规划研究设计单位的名字,并无具体专家的名录。仔细研究这份名单,记者发现,其中的研究院所多为水利、电力、煤炭、施工设计等方面的研究院所,鲜有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院所。
针对这一疑问,王先生称,专家团的主力是水利施工、煤化工等相关工程领域。目前,包括“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专家在内的30多位环境生态学者正在评估该项目,今后还将监督整个工程的进展状况。
赵平则表示,目前确有37家顶级研究院所参与该项目的规划研究设计,但多为工程方面的专家。其中,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专家分别召开了咨询和评估会议,并分别提交了咨询、评估报告。这些报告称,“引渤济锡”总体规划可以实施。
同时,赵平还称,目前还没有委托专业的环评公司进行环境生态方面的评估工作,但在前期开项目评估会时,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也组织了环保方面的专家参与评估会,“他们认为项目的环保没有问题”。
“引渤入新”尚存线路之争
除了没有立项、也没有完成专业的环保评估之外,这项将海水灌入罗布泊的宏大构想还面临着线路上的争议。
媒体公布的“引渤入新”的调水路线,东端起自渤海湾,西至新疆罗布泊。其间,管线将经过天津、河北,跨越大半个内蒙古,再经甘肃北部,到达新疆界内。
构想和践行“引渤入新”工程的两位核心人物,首先否认这一条调水路线。
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陈昌礼被业内誉为是海水西调构想的“鼻祖”。他认为,这条线路经过之处人口较多,且两次穿过黄河,将不可避免造成盐碱化的生态问题,“我早就说过这条路线行不通的!”
“这条路线根本不实际!”“引渤济锡”项目施工方负责人王先生也表示,从渤海进入华北平原,村落密集,拆迁成本巨大。路线两次穿过黄河,过太行、吕梁、马鬃三座大山,工程量非常大。
值得注意的是,陈昌礼、王先生只是否定此调水路线的可操作性,他们提出了另外一条调水路线。这条路线从葫芦岛取水,从北部绕过华北平原,再向西经过大部分是沙漠和盐碱湖的地区。他们认为,这条线路所经之处多为沙漠和盐碱湖地区,加之采用封闭式运输,公众考虑的盐碱化和拆迁污染等问题,几乎不存在。
引水量与“南水北调”相当
施工是否可行,是各界争议的焦点之一。
王先生称,这一调水路线有几个关键性障碍,将海水提高至1200米高度所需的13级调水是难度之一。另一个难处是,管道途经燕山、马鬃山时,需分别开凿150多公里、300公里的隧道。
“相比较而言,这些障碍要小得多,而且只是工程上的施工和技术难度,实现起来一点问题没有。”王先生表示。
王先生的构想中,在提水工程方面,将采用九级泵站提水,提高到1200米高度,然后按照每5000米下降1米的比例,采用玻璃管道逐级向下输水,自流到锡林浩特。电力提供方面,王先生称初期将采用电网电力,但该公司拥有的能够提供稳定发电的矩阵集风发电项目已在锡盟破土动工,项目运转后,可以实现风电提水。
据王先生预算,“引渤济锡”海水输送工程全长620公里,项目一期投资628亿元,总投资达到1094.8亿元。渤海调海水到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输水线路长约2800公里,年输海水22亿米(相当于南水北调工程输水到北京和天津的总和),采用管径5.8米的玻璃钢管结合隧洞输水方式,考虑工程建设和运行电费,核算下来,静态工程投资为1594.2亿元。
据内蒙古锡盟公布的资料,“引渤济锡”一期工程将在2014年12月前完成施工。
停不下来的造梦工程
迄今为止,这项饱受争议的工程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据了解,该工程目前已进行前期项目投资2.6亿元,全部为王先生所在的企业所为。
身为企业的负责人,王先生盘算的大账是:实际操作中,褐煤变油热量利用率只有37%,剩余50%以上都要排放浪费。把海水调上来,用原本废弃的余热将其蒸干,把3.5%的固体物质提取出来。假设一天调水一百万吨,一年是3.65亿,能提出1120万吨的海洋化工产品。按2006年的价格,原料就能卖42个亿。而其核算的调水成本是14个亿,海水淡化成本是14个亿,还净剩14亿的利润。
记者调查中获悉,王先生所在的企业高调推进该项目,背后还有一个前提。王先生称,公司自2005年注册以来,内蒙古各级领导都坚定支持这一项目。其具体表现在,内蒙古锡盟给王先生预留一块42平方公里、储量达31.7亿吨的褐煤煤矿。
王先生称,一旦海水西调方案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或者“引渤济锡”试点项目先行通过审批,届时年产值将达到200多亿,利润是40多亿,地方财税收入自然不少。
赵平证实了这一说法,并表示,锡盟政府确实非常重视此事,“只要他(王先生)把项目运作成功,可以说煤矿是没有成本的,我们对于其他重点项目也是这样的条件。”
此外,赵平称,锡盟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组长是锡盟常务副盟长,其他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均是该小组的组成人员,“由此,可见政府的重视程度”。
赵平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在海水西调构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即“引渤济锡”项目),该项目是“引渤入新”海水西调工程的示范项目,已运作6年,比较成熟。
一位接触此项目的相关人士则表示了担忧。他对记者表示,内蒙古的地质储水条件不如新疆好,需先行建好基层设施等海水来,新疆可以等海水到了再建。“两相比较,(内蒙古)风险太大了,万一海水调不来,损失难免。”
他还称,按照大型工程施工的惯例,在设计和论证阶段,是专家获益;在征地、勘探、治旱、卖水等阶段,则是政府各个部门获益。企业虽然前期垫付投资,但后期收益率巨大。即使是做梦,也是一个共赢的梦。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周建军称,从目前的技术手段来说,并不怀疑这个项目的可操作性,但需小心求证其所带来的生态效应,更要仔细推敲地方政府对财政利益的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