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职场的前十年和猎头没什么接触,也不清楚他们扮演什么角色。直到网路泡沫期间,我在咨询公司作E-commerce,人才市场火热,才常常遭到猎头的骚扰。说骚扰并不夸张,因为这些猎头不便公然挖角,讲起话来总是拐弯抹角,试探连连。和他们打交道还得压低声量,近乎偷鸡摸狗。所以我对猎头存着“防小人”的心态,怕他们打探消息来公司挖角。不论是猎头的电话留言还是电子邮件,到我这里都是自动删除。回头想想,我不知道因此错过多少事业的机会。
有一次无意间读到一篇介绍猎头公司的文章,才明白这行业的深浅。猎头公司基本上分两极,retained search and contingency search。限于篇幅,本文只谈retained search,他们专门找公司上层的大头,从CEO,董事到高级专业人才。雇人的公司不登广告,由猎头公司负责在业界中找到杰出的候选人,安排和公司面谈,最后帮忙确定人选,把薪水谈妥。猎头公司可能得到年薪30%左右的佣金,有的公司甚至有“品质保证”,一年内重新找人不要钱。
这种猎头公司是很大的生意,全球有好几家每年营业额超过一亿美元的公司,各有几千名猎头;小规模的公司自然更多。猎头公司的营业额反映出上层人力市场的运作:许多公司靠猎头到对手那里挖角。比方说,Toyota发展出油电车很成功,其他公司也想进入这市场,需要找到内行的主管。但是,GM不可能直接去Toyota挖角,这种勾当只能通过猎头来干。
除了对外挖角,公司选大老板容易造成内部政治斗争,往往需要猎头“维持秩序”。有些公司经营不善,需要换掉上层的管理人,更要靠猎头公司。新的大老板既然靠猎头协助上台,不免给猎头生意找其他人才。事实上,猎头找人也比较不会造成大老板任用私人的印象。基于这些原因,大公司上层的人事往往深受猎头公司影响,很多人透过猎头登上宝座。交一些猎头朋友,是事业发展重要的门路。
就在那篇介绍猎头公司的文章里,我学到和猎头交朋友的方法:帮他们找人。多数人和我以前一样,对猎头的打探不理不睬。如果你留心听听猎头想找怎样的人,推荐一些人才,你一方面帮朋友制造事业的机会,一方面让猎头欠你人情,迟早会有你的好处。通常猎头“送秋波”的方法很含蓄:“我们有个难得的机会,帮某公司找某主管(叙述一番)。阁下在业界颇有盛名,不知能否指点一二?”这种讲法,让双方有借口仔细谈谈那个机会。如果你有兴趣,可以表白;没有兴趣,可以推荐朋友或说帮他打听一下合适的人选,大家心照不宣。
就这样,我交了些猎头朋友,也得到不少事业的机会。其实猎头也有他们的苦衷,为了一个职位,他们往往要接触上百人,慢慢筛选到最后的三五人送去面谈,希望每个都是得雇主欢心的人才。因此,他们不但要有优秀的人,还要有足够的数量,供雇主挑选。事实上,他们无法发掘到足够的人才,所以只要你是他们的“红人”(能得到雇主的好评),他们就一再送你出去,起码帮他们凑足面谈的人数。换句话说,如果你好卖,他们就要一直卖你。
猎头公司的生意是发掘人才,他们自然要有一点鉴别人才的本事。我做过猎头公司的性向测验,得到很多自己领导形态(leadership style)的分析。我也无意中看到一份猎头写给雇主的报告,不得不佩服她在短短一小时的会谈中对我的优缺点观察入微。经理人不容易听到别人客观的评估,那份猎头的评估报告对我帮助很大。我会建议每个经理人都让猎头评估一下,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和该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Linkedin已经变成猎头挖掘人才的标准工具。他们常常开门见山:“我在Linkedin上找到你”。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某个城市是猎头挖掘的对象,你得先让他们能够找到你。过去猎头往往靠关系在小圈圈里找人(good ol’ boy network),找来找去都是那些一起打高尔夫球的特权阶级。现代的猎头靠“色盲”的Linkedin,其实是老中克服玻璃天花板难得的机会。如果你想往上走,却还没有猎头朋友,不妨花点心思到Linkedin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