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美国梦的困境与挑战

观潮起潮落洒脱,看云卷云舒怡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重塑美国梦的困境与挑战

 舒怡然



“美国梦”这个词是在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被创造出来的,历史学家詹姆斯.亚当斯(James T. Adams)在1931 年写《美国史诗》时,原本是想把书名叫作《美国梦》,但是却遭到出版商的强烈反对。出版商的理由是,想想看谁会花 $3.50 去买一本关于“梦”的书呢?然而,亚当斯不遗余力从不间断地推销使用他的“美国梦”一词,以致使它最终成为一个特定词汇为美国人所接受。按照亚当斯的理念所诠释的美国梦,就是一种为各个阶层的所有公民所拥有的更好,更富有和更幸福的生活,美国梦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思想和福祉所作出的最伟大的贡献。这一梦想或希望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此我们将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每一代人都会看到普通美国人的崛起,从而将“美国梦”从压制它的那些力量下拯救出来。

美国梦,多么富有魅力的一个词汇,说起我对它最初的感性认识,那还是九十年代中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记得第一次接受邀请接连到四五位美国人家里作客,应该说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美国人,一般是丈夫在公司里供职,太太则呆在家里料理家务。他们都住着传统的美国式大房子,有车库,有自家的锅炉可以随时提供热水,有宽大的园子(因为是在中部),有的还带游泳池和自造的简易高尔夫球场。那时的我真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不是咱眼皮子浅,是那些东西实在是很吸引人。这就是美国人的生活,确切地说,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我在心里暗暗地做着对比,将美国人所拥有的生活与我的那些同是人到中年的中国同事们的生活加以对比,我感到在这两者之间,隔着至少二三十年的距离,也许还不止,说天壤之别也许并不为过。

说穿了,所谓美国梦就是平民的梦想。如果说欧洲文明产生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圣殿,那么,美国人则缔造了一个充满乐观向上的国度,生活在其中的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过着富足殷实的生活。这就是现代版的美国式清明上河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令世界上许多人心向往之的美国梦,随着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和伴之其后的经济衰退,似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风雨飘摇之中。连续十六个月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失去了本来就少有的耐心。一些经济学专家指出,美国人有足够的理由焦虑,因为现在美国人所担忧的已经不是短期内的经济滑坡,而是长期的经济衰退。而这种衰退是由于一种结构性的改变所诱发的,它直接影响了一般美国人的工作机会与工资。更为严重的是,它业已构成了对于平民美国梦的威胁。

当你环顾一下周围的日常生活,当你将今天同昨天加以对比,就不难发现,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东西正在改变着美国人的生活,同时也在改变着整个世界,那就是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而这两点恰恰正是那些著名的美国企业沾沾自喜所标榜的成功经验。

毫无疑问,技术革新永远是企业成长发展的源动力。然而不幸的是,人们通过付出艰辛的脑力劳动所换来的科技成果,同时也为他们将来某个时候的失业奠定了基石。你也许会问,有那么严重吗?事实胜于雄辩。

当传统的印刷出版业被无纸件电子版(光盘)系统所取代,它便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文献(包括科技文献和专利文献)的途径。从这一巨大的科技进步中受益的除了文献使用者(读者)外,无疑就是出版商本身了,它实现了以最小的消耗得到了最高的利润。那么有没有受害者呢?首先,出版业自身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力去做艰苦的纸件出版了,很多人便会失去工作;其次,互联网的发达改变了人们之间传递文献的途径,一个电邮(Email)外加附件便解决了所有问题,省去了经FedexUPS邮寄的麻烦,这当然给以包裹邮寄业务为主的公司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裁员就是势在必行的了。而这一技术的发展给各个领域行业带来的冲击还远不止于此。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愈来愈多的人喜欢网上购物,它省时省力省钱(去商场购物的汽油钱)。实现网上购物得力于商务方法(business method)软件及其配套设施的不断开发,其受益人自然是广大消费者,但同时应该看到,这种购物方式的改变,对那些零售商店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和挑战。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的Best Buy已经变成了商品展览馆,人们去那里,不过是想看看样品,然后回家到网上订购。真是乐坏了亚马逊(Amazon)和易贝(e-Bay),倒闭了Circuit City,几家欢喜几家愁啊。其实,能上网购买的还不仅仅是货物商品,还有服务,比如订机票,旅馆,租车,买门票,等等,等等。要想出门旅游,不再需要旅游公司和代理人,上网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何乐而不为呢?苦就苦了那些专门靠这些服务项目挣钱的旅游代理机构或公司。

无需再多举例,已经能够清楚地说明,技术革新的确已经使许多美国人失去了工作,可怕的是,这种失去并非暂时的,而是永久性的。有些行当业已消失或是正在消失。就象八十年代看著名的话剧《一个美国推销员之死》,再看今天的美国,还需要多少那样的推销员呢?

谈到全球一体化,人们脑海中会即刻闪现出中国和印度。没错,由于中国和印度的加入,使得整个世界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改变。这两个国家象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的企业去投资建厂赚大钱。看看S&P 500强企业中,其46%的利润来源是美国之外。比如可口可乐近80%的产值来自国外。正如它的CEO肯特先生所言,“我们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公司,只不过是总部设在亚特兰大而已。”

由于中国和印度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公司到那里投资。现在已经不是劳力外流,实际上是资本在外流。资本和技术是可流动的,而美国人却只能呆在美国。美国是世界上高工资的国家之一,这就使美国中产阶级的工薪阶层不但无法从技术革新和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受益,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沦为受害者。

美国一直是一个鼓励消费的国家。早在五十年代,其个人消费占美国GDP60%-65%,到了2001 年,其个人消费已经增长到占GDP70%,而且一直居高不下。更为不幸的是,这种消费的增长并不是因为工资增长触发的,而是由于贷款的增加所带来的。现在平均每个美国家庭都有不少于13 张信用卡。家庭债务已经从1974 年的$680 亿,上升到2008 年的$14万亿。这种生活模式也同样被美国政府所采用,所以美国才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任何一个正视现实的美国人都会有这种危机感,就是美国梦的危机。所以有人打出口号来,要重建美国梦。 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重建美国梦?有经济学家指出,重建美国梦的关键需要美国人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从消费转向投资。常识告诉我们,只有投资新兴工业或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才有可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然而,投资开发技术就没有任何挑战了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而且更大。笔者认为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全球性的竞争,使美国变得并非是公司首选的最佳投资地。看看这个例子,一辆类似于奔驰(Mercedes-BenzSmart 的小型轿车,在印度生产只需花费$2,400,而同样的车在美国生产则需花费$22,000。这样巨大的投资悬殊,即使是傻瓜也会选择到印度去建厂。事实上,由Tata Motors 生产的Nano 在不久的将来就要投放美国市场,据悉零售价只有$7,000

第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打折扣。熟悉西方企业经营理念的人都知道,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任何一个美国企业无论大小,都会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在专利技术的开发和保护上。然而,网络的兴起和发达,使竞争者们能够以最快的方式获取专利信息,了解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策略,从而调整自己的产品规划设计。尤其是对于某些短线产品,如电子产品而言,还没有等到享用专利权,就又需要更新了,因为对手逼得太紧,不改进就会被仿效,市场竞争力自然就会下降。更不要说那些一贯喜欢山寨别人新技术的企业,他们总是虎视眈眈地盯着市场,专门山寨美国某些大公司的产品。当然,被侵权一方可以诉诸于法律,然而,冗长的法律程序还是会拖得你筋疲力尽。想想那些辛苦投资搞研发的企业,最终却没有得到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那么投资的热情和干劲又在哪儿呢?

第三,政府在法律法规上适度的参与是确保投资人利益的关键。就拿制药业来说,公司为开发研制出一个新药,一般都需要付出上亿的投资,从化合物的初期筛选,一直到动物临床试验,经过Phase I-IV,提交给FDA等待审核批准,才能最终上市。然而,医生是否给病人使用新药(brand new),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人所用的医疗保险。随着新药价格的不断提高,很多保险公司并不能全部支付这笔费用,病人需要自己掏腰包来买单。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就不敢贸然给病人开新药,除非万不得已。实际上很多新药的问世,也只是给医生提供了一个额外的选择而已,老药(generic)照样管用。这样的结果就是,制药公司研制出的新药并没有被充分利用,其投资得不到有效的回报,自然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谁还有动力去研发新产品呢?没有大量的R&D的投资,制药厂又哪来的就业机会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法律法规上,若能够在保险业与制药业之间发挥协调作用,就会使事态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仅从以上三点就可看出,重建美国梦并非轻而易举的事。

虽说美国梦是平民梦,那是仅仅以美国自己为参照系。如果把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准,放在世界大舞台上去比较,那么,美国梦式的生活依然称得上是豪华生活。要维持这样一种生活,需要付出昂贵的代价,这是美国人直到今天才有所领悟的。

如果把世界经济比作一碗汤的话,这汤的浓度是并不均匀的。当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也试图追求过上和美国人一样的生活时,那么,这碗汤就要发生拉平效应和提升效应。其最终结果,是要使整碗汤的浓度达到均匀一致。所以,美国梦已经不仅仅是美国人在做。当世界上人人都开始做美国梦时,那么美国人产生忧患意识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写于2010 11 11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