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法国风光录(2)

五月二十一日


  早上去机场租车,前往诺曼底地区,这次为了旅行方便,决定自己开车,基本上是靠GPS导航,法国的A和N级公路相当不错,D级路就比较窄了,只能容下两辆小车,有时GPS还给你指到土路上走,甚至开在田埂上,当拖拉机使。因为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GPS的指令就是圣旨,让下刀山火海也得走。不过还是有例外,在Le Harve 眼看要过跨海大桥了,GPS突然让我们向一条土路转,没有理会,径直上了大桥,当然也要付费了,原来GPS有避开收费路的功能。在外旅游最好关掉此功能,它可能可以省点过路费,但会耽误许多时间。


  为了拍早晚的照片,在著名地点都安排了旅馆过夜,同时也可避开游人的高峰时段。


  第一站是圣米歇尔山,圣米歇尔山是天主教除了耶路撒冷和梵蒂冈之外的第三大圣地,位于诺曼底地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山上的古堡修道院始建于公元708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据说,当时一位来自阿弗郎什小镇的红衣主教奥贝梦见大天使圣米歇尔,圣米歇尔示意他建造一座建筑物以显示其伟大,之后的几百年间,历经多次的毁建形成了的今天的格局。在英法百年战争中,曾有119名法国骑士躲避在修道院里,依靠围墙和炮楼,抗击英军长达24年!
 
  这是一座伸出海岸的小山城,依山傍水建筑了许多极富于特色的房屋,特别是修道院本身更是建筑中的极品。我们到达时已是午后,大批坐旅游巴士观光的游客已经离开,小山城显得安静了许多。进入城门,昔日的小村落的建筑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历史风貌,只是大多挂上了旅馆,餐馆和商铺的招牌。穿过山脚的古街,沿着长长的石阶向上,远眺海湾美景,近观形状各异的中世纪小屋,恍若人间仙境。


  修道院附属的教堂,矗立在山顶的岩石顶端,哥特式的尖顶高耸入云,顶上金色的圣米歇尔雕像手持利剑直指苍穹,各幢楼层完全依据金字塔的山形,围绕着花岗岩而建,修道院与圣米歇尔山融为了一体。

 


 

  在修道院时,斜阳透过长窗,投射在地面,有一位修女嬷嬷缓缓地走进了空无一人的教堂,圣洁而安宁。


  晚餐吃的是当地的炖绵羊肉,W觉得有膻味,但这毕竟是当地的特产。

 





 




 

  黄昏之时又回到海滩边拍照,夕阳西下,圣米歇尔山在晚霞的衬托下形成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剪影。日落之后,山上开始打泛光灯,古堡在灯光的照耀下显示出了和白天完全不同的风采,显得更加的辉煌而壮观。拍到十一点才收工。

 

 





  清晨五点半又爬起来拍晨景,外面人很少,只有少数住在同一旅馆的日本游客在游荡。海滩的水面很静,圣山在海面上形成了鲜明的倒影。随着冉冉升起的朝阳,千年古堡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显得分外妖娆。


  在离开的路上,看到宽阔的草场和蓝天下成群的绵羊,远处与草场相衔接的是从流沙中兀然拔地而起圣山古堡,完全是一副中世纪的美景,于是停车狂拍一阵。

 




 

  当我们的车驶离时,源源不断的车流正在涌向圣山••••••

 
 
五月二十二日

  第二站是二战时期诺曼底盟军海滩登陆的战场遗址。在上历史课时,诺曼底战役的重要性一言蔽之--二战的一个转折点之一。今天,我们对此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了。

 



 


 

  先到的是Utah海滩,这是1944年6月6日"霸王”(Overlord)战役中美军最先登陆的地方。我们到的时候,雾很大,看不清海面,在当年预定发动进攻的日子也出现了恶劣天气,盟军统帅艾森豪维尔将军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按时发动攻击,于是6月6日成为了一个历史性的日子。这里有一个小地堡,据说是盟军的一个通讯中心,承担了指挥任务。




 
  Omaha海滩全长6。4公里,海岸多为30几米高的峭壁,地形易守难攻,加上情报有误,新调来的德军第352步兵精锐师,给强攻滩头的美军带来灭顶之灾,登陆行动几乎完全失败。幸亏美国海军的17艘驱逐舰主动支援,近距离为登陆美军进行火力支援,才反败为胜。Omaha海滩一战,打得最为惨烈,伤亡也最大,这里的美军墓地有1700多公顷,在诺曼底战役中牺牲的九千三百多名士兵,长眠于此,俯瞰着他们为之献身的Omaha海滩。有不少墓碑没有名字,这是因为埋葬他们时已无法确认他们的身份,墓碑上都写着"这里安息着光荣的战友,上帝知道你的名字",不少游客给这些无名墓献上了美丽的鲜花,使人潸然泪下。
 



 



 



Juno海滩是加拿大军队当年登陆的地点,宽约6英里,德军的轻装步兵部署于海滩沙丘后方的村落中,这样的地形优势对必须穿越沙丘进攻的盟军部队而言,是极大的威胁。登陆作战一开始极为艰难,有三分之一的盟军登陆艇,遭德军的水雷和障碍物摧毁。加拿大的攻击部队虽然很轻易地越过沙滩,却在沙丘前遭到德军火力无情的打压,使得首轮进攻部队的伤亡近半。接近中午时分,加拿大部队才占领了沿岸的城镇,向内陆挺进,并与来自Gold海滩的英军会师。参与Juno登陆战的官兵共21,400名,伤亡人数则为1,200人。现在加拿大在那里建了一座纪念馆,同时还介绍加国风情。加拿大也有个两千多人的军人墓地在诺曼底,可惜不在我们的线路上。

 



 



 


  诺曼底地区还有五处德国军人墓地,共埋葬了五万八千多德国士兵,相比之下,盟军墓地的规模要小得多,最多的美军墓地才一万四千多人。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阵亡的士兵仍然在他们曾经占领的土地上,有了一席之地,这也表示了尊重生命的普世价值。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葬身他乡的德国兵,都没有名字:21000 个坟墓中有13000是无名墓。(我们去的在Omaha美军墓地,9387墓中只有307个没有刻名字的)。因为德国人从諾曼第败退后,他们的阵亡者是由盟军埋葬的。盟军的士兵并没有像对待自己战友一样,对待德军尸体,在一个坟墓中会有五具德军尸体,横七竖八地堆在一起。另外,美国士兵佩带有两个身份牌标记,即便身首异处,还是可以确认,而德国人只有一个。而且,德国兵也饱受从炮火和飞机轰炸,尸体通常是难以辨认。


  战后德法签定和约之后,德军墓地开始得到良好的整修和管理。美英墓地是由政府统一拨款和维护,而德国负责国外墓地的是民间机构,靠志愿者和捐款,每年有大批德国学生去墓地做义工,这也是一种教育后代,促进和平,反对战争的方式。


  晚上,在Bayeux的旅馆附近又看到一个英军阵亡将士的墓地,有四千六百多士兵长眠在这里,与美军墓地不同之处是,墓碑上没有刻他们的出生地,却刻着他们的年龄。一下子看到好几个年方十九的小伙子,在诺曼底战斗打响的第一天,1944年6月6日,就牺牲了。这些壮志未酬的小战士,躺在异国的土地上,希望永远有人去探望他们。
 


 
  Bayeux是一个安静的小镇,晚饭后到镇上闲逛,草地上有奶牛悠然地在吃草,一轮明月辉映着雄伟的大教堂。。。一出巴黎,大都市的灯红酒绿完全消失,这些小镇依然维持着古老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虽然有不少游客,但小镇浓郁的乡村风貌未改。如果把这些小镇开发成巴黎的卫星城,一定很无趣无彩。


 



 





 
  在Arromanches-les-Bains可以看到当年英军从船上运送军用物资浮动码头的遗迹。盟军登陆后,在七天里共登陆士兵32。6万,物资10。4万吨,并继续向欧洲大陆运送更多的人员、物资、装备和补给,成功建立滩头堡。在8月25日 ,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虽然一个甲子已经过去,但当你站在海浪滚滚的滩头上,仍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盟军的坦克大炮,源源不断地跨过英吉利海峡,踏上欧洲大陆的壮观场面。在海滩上时,有一位年轻母亲带着她的小孩走进我相机的画面,他们和旁边巨大的浮桥遗迹,形成了战争与和平的强烈对比,我忠实地记录了这个画面。
 

 



 




  为了在登陆的最初时间里,夺取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海滩通路,摧毁德军的炮兵阵地,破坏德军防御的稳定性,牵制德军的预备队,英美空降师早在6月5日午夜就投入战斗。在Pegasus桥,可以看到几座英国伞兵的雕像,他们是当年为了抢占德军后方的战略要地,而空降在此的。伞兵们迅速占领了这些桥梁并成功地控制了他们,直到那天稍后的登陆的突击队员赶来。Pegasus飞马是英国伞兵肩章上的标记,1944年后以此重新命名这座桥的。我们常看到有人穿了写着:I LOVE JOHN的T恤,这是为了纪念当年英国第1空降师第一个准确降落在欧洲大陆的英国伞兵John Howard少校。

 

 




  关于诺曼底战役的遗迹和博物馆在该地区星罗棋布,如果想研究这段历史,你可以在这里花一个月的时间,一两天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了。

  Le Harve是一个战后重建的城市,二战时被炸光了,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唯一的现代化城市。盟军虽然在六月成功登陆,但直到八月才控制住诺曼底的局势。德军在七月负隅顽抗,疯狂反攻,据说有个小镇八易其手。今日美丽的诺曼底,见证着昔日战争的残酷。

 



 



五月二十三日

 

  埃特尔塔(Etract)是因其壮丽、独特的悬崖景观而闻名世界,其中就包括自然形成的海蚀拱,也是印象派大师们产生灵感的地方,他们以此为背景创作许多传世之作,莫奈的"悬崖( Cliff)"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你读过莫里斯•卢布朗 (Maurice Leblanc 1864-1941)  描写绅士怪盗--亚森•罗平 (Arsène Lupin) 的侦探小说《奇岩城》(空心岩柱)(L‘aiguille creuse,1909)的话,Étretat 就是他故事发生的地方。


  有人说如果艾菲尔铁塔是巴黎的象征,那么埃特尔塔悬崖就是诺曼底的象征,这个小镇和中国桂林还是姐妹城市。

 

  这里是诺曼底的一个度假胜地,正值长周末的周日,游客奇多,我们车下午进小镇时,几里外就开始堵车,要不是预订了旅馆,怕是要露宿街头了。

 

 



 



 

 



  随着一日游游客的离去,小镇渐渐沉静了下来。埃特尔塔海岸绵延数公里,千百万年来大西洋的海水和海风把面向大海一面山崖削成笔直的峭壁,又在峭壁上神工鬼斧般地开凿出“拱门”和“天桥”,远看就像个大象鼻子, 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傍晚登上岩顶,象鼻岩在夕阳照耀下显得分外妖娆,徐徐海风吹来更是使人神清气爽。有一个地方可以下到岩石另一侧的底部,但极陡峭,几乎有九十度,有一段只有梯子可爬,我们没有下去探险,虽然如果下去拍摄的话,一定会有独特的角度。不过,安全第一。

 



 



  回到海滩,拍摄夕阳西照耀下的象鼻岩。海滩上都是圆圆的鹅卵石,据说在海浪的拍打下可发出美妙的声响,但当天海面几乎没有一点风浪,无缘观察到这种自然现象。日落之后,泛光灯亮了,象鼻岩显现出一种神秘色彩,据说有亚森•罗平侦探小说中的气氛。天气晴得没有一点云,拍照时只能尽量减少天空部分,增加海面部分。

 

  入夜了,小镇的大小餐馆里仍然座无虚席,人们还在尽情享受着度假的欢乐时光••••••
 


  第二天凌晨又到海边拍摄,白天人满为患的海滨只有几个人。太阳冉冉升起,象鼻岩的颜色随着阳光逐渐变化,甚为壮观,可天还是晴得一点云都没有,这对摄影人来说是一种遗憾。
 

 



 





  拍完之后,回旅馆睡回笼觉。早饭之后,又登上另一侧的岩顶,领略一下不同的风光。
 



 



五月二十四

 

  车开在路上,法国乡村和小镇的田园景色很美,牛,马,羊的牧埸,红,褐,黄,翠绿,墨绿的田原,加上点缀其中的农舍,象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落入眼帘。

 




 

  回巴黎的路上,寻访Giverny的莫奈花园。这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生前居住的地方,也是他创作许多不朽名作的地方,身处在繁花似锦的日式花园之中,你能感觉到他作品中的画面,真正的景色如画,画如景色。

 




 



  在那里看到一位拿古老相机的雷人,像是亚洲人,一共有两架,其中一架拍完一张还要抽出底版,换另一张。
 




  傍晚去艾菲尔铁塔拍夜景,一轮明月下的铁塔见证了巴黎的繁华。埃菲尔铁塔是巴黎的标志之一,被法国人爱称为“铁娘子”。它和纽约的帝国大厦、东京的电视塔同被誉为世界三大著名建筑。

 

 

 




 

五月二十五

  要坐火车去郊外的凡尔赛宫,买票进站,车一直不来,枯坐了有一个小时。站台上往日显示车停靠信息的电视上,打出了几段文字,法语,看不懂,也猜不出大意。有三个从山东来的自由行的游客,开始Y和一起研究地铁线路,想改乘地铁,但实在觉得不方便。这时,有个巴黎女子用英语告诉W,前面有火警,在修理,也许要中午才有车。总算知道了没车的原因。

  凡尔赛宫是路易十四时期建造的王宫,当时的市民不断暴动以反抗王室,路易十四决定将王室宫廷迁出混乱喧闹的巴黎城,以路易十三在凡尔赛的狩猎行宫为基础,建造新宫殿,从那时起波旁王朝就在这里统治法国,直到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随后的革命恐怖时期,凡尔赛宫被民众多次洗掠,宫中陈设的家具、壁画、挂毯、吊灯和陈设物品被洗劫一空,宫殿门窗也被砸毁拆除。1793年,凡尔赛宫内残存的艺术品和家具均转运往巴黎城内的卢浮宫,凡尔赛宫沦为废墟。1833年,奥尔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国王下令修复凡尔赛宫,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
 
 



 



 






  路易十四时期是法国最强盛的年代,凡尔赛宫也极尽奢华,上千公顷的花园更是集雕塑精品和园林艺术之大成。上午花园还有音乐喷泉表演,园林内大小喷泉随着古典音乐翩翩起舞,仿佛重现路易国王在园中大宴宾客,衣鬓飘香的盛景。

 
五月二十六日
 
  上午去荣军院,看拿破仑墓和军事博物馆,巴黎荣军院建于 1670 年路易十四时代,是为历次战争中残废军人修建的一座疗养院。荣军院正门是高大圆顶的圣路易教堂,里面庄严肃穆,凭吊拜祭者络绎不绝,拿破仑墓就设在教堂正下方地下室里,这里还埋葬着法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军事统帅。



 

  在军事博物馆又重温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法德两国的恩怨充满了战争的历程。
 
  罗丹艺术馆是罗丹晚年居住的豪宅。这里吸引人的,不仅是罗丹的许多著名的作品, 而且还陈列有卡米尔的许多作品,她和罗丹长达十多年的美丽而残酷的爱情游戏,诱发了罗丹的创作激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如"吻"和"情人的手"。遗憾的是卡米尔和罗丹决裂之后生活并不如意,最后死在精神病院。在这里,我看到了两个雕塑家的艺术与人生。

 



 



  晚上去老佛爷商场和香榭丽舍大街,老佛爷商场建筑很辉煌,有教堂式的彩色玻璃拱顶,楼高六层,里面中国游客很多,只要买够一定数额的商品,可以当场给予退税,相当便利,吸引很多旅游团来此购物。






 



  拍凯旋门的黄昏。到香榭丽舍大街时,正值太阳落山,夕阳给这条著名的大道撒上了一层金色。凯旋门部分浮雕正在修缮,外面披了一块画了浮雕的装饰布,以尽量保持美观。



 





  “香榭丽舍”是由徐悲鸿先生在法国留学时所译,既有古典的中国韵味,又有浪漫的西方气息。香榭丽舍大街两旁典雅的建筑里都是名牌商店,电影院和餐馆,让人流连忘返。 
 


 
 
 
五月二十七日

  下雨了,这次天气一直不错,算是对得起我们了。

  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有的部分在整修,只开放了第一层。这座曾被誉为“欧洲最美的博物馆”, 座落于法国巴黎赛纳河的左岸,与卢浮宫隔河相望,是当今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以收藏19、20世纪印象派画作为主,雷诺阿的“加雷特磨坊舞会”、梵高自画像、莫奈的“蓝色睡莲”等作品都是镇馆之宝。奥塞博物馆的原址为巴黎通往法国西南郊区的一个火车站,1898落成,为1900巴黎世博会服务。但在1940年已经日趋没落,尤其是经历二次大战,这个古老的车站完全被弃置了近半个世纪,1986年,才被改建成近代艺术的殿堂。

 

  赛纳河边这座十九世纪的老式车站里,收藏了近代艺术作品4700多件,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家具、手工艺品、建筑、摄影等几乎所有的艺术范畴。我们的旅行,就结束在对印象派大师巨作光彩夺目的印象中了。。。


(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