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红楼 - 旧貌新颜上海情(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序言:上海是我成长和成熟的地方。近年来,上海在我的眼里慢慢地变得陌生了,可是却不会改变我对她的感情。因为这座城市承载了我太多的得和失,太多的爱和痛。

 

世界上有许多被称之为小红楼的地方,可是我心中的小红楼因为曾经闯进过我的生活,所以至今一直不能忘怀。

 

我前几年去上海时,就曾经寻找过小红楼。想不到那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我刚才明明还在万分熟悉的街道上寻思着曾经熟悉的住宅里是否还住着老同学,可是一踏上衡山路、天平路的转角处,眼前的景物就完全陌生了。原来这里出现了一座足以和伦敦社区花园相媲美的公园。我知道假如小红楼还健在的话,就应该坐落在这公园内。可是那一次我竟然没有找到它,当时我还在想,这么一幢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怎么说拆就拆了呢?

 

不久前,在文学城网站上我读到了慧慧在“发现上海”的博客上写的一篇关于上海小红楼的文章,才确定小红楼并没有消失,这让我重新燃起了想见一见小红楼的欲望。

 

功夫不枉有心人,今年五月回上海看世博期间,我终于见到了日思夜念的小红楼。小红楼隐藏在苍翠的树影之间,不仔细寻找的话,很容易错过。绿化丛中的小红楼,春意盎然。橘红色的瓦片,从屋顶倾斜而下,快到屋檐时,突然向外转了一个角度。整座楼房为三层,最高一层的采光是利用了房顶上的老虎窗,而底层则有一个柱廊式的内阳台。干净利落的清水墙配上奶白色的镶边,完全可以用漂亮两个字来形容。

 

站在小红楼的面前,我的思绪不免又回到了我的学生时代。那时候,这里为上海中国唱片公司所在地,许多著名的歌曲、乐器演奏和其它音响制品都是在这里诞生,走向全中国和全世界。

 

当时的教育制度规定学校的学生每年都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学工和学农。学农时,我们一般就是在每年的农作物收获季节去上海郊区住上两个星期,跟农民一起下地务农。而学工呢,就在学校附近的工厂里,定期同工人一起下车间劳动。为此我们班级曾在中国唱片厂实行了两个学期的每周半天劳动锻炼。

 

唱片厂除了车间以外,还有一个录音室兼编辑部,就是如今这幢依然保持完好的小红楼。我记得我们是不能随便进去的。但是楼前的一片小树林却成为我们休息的好去处。我们在那里谈笑风生,背英语单词。若逢录音进行的那一天,我们会被树林子里的练声或乐器热身所吸引,站在远处偷偷地观赏着这一切。那时候,我们其实并不知道这幢楼的来历,更不知道这里曾经是远东最负盛名的唱片基地。

 

如今厂房的车间和围墙已经荡然无存,只留下了小红楼。小红楼的正门面对着衡山路,门前小树林的地方是一片园林式的花圃,人行道边的假山石上雕刻着La Villa Rouge的草体字。原来这里已经变成一所高档的法国餐厅和酒吧了。只有墙上那一块徐汇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告示牌,才能让人们意识到这里曾经是中国音响艺术的摇篮。

 

一九二一年,法国的百代公司乘着西方的电影,留声机和爵士乐大规模地传入上海这座冒险家的乐园之际,在法租界的衡山路上建起了这座法式小洋楼,作为东方百代公司基地,生产制作唱片。到了三十年代,经过收购和整合,小红楼又成为英国EMI百代唱片公司的办公楼。小红楼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就了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歌唱家、戏剧家、演奏家和作曲家等明星。

解放以后,小红楼和唱片制作车间被收归国有,改造成为上海中国唱片厂,开创了中国政府自己的录音制作和生产的新纪元。直到二十一世纪来临的时候,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国唱片厂和与之为邻的大中华橡胶厂才先后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如今的徐汇区绿化改造工程已经将这里变成了一个大公园,小红楼因其珍贵的历史价值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为公园一宝,与浓密的树荫为伍,散发出它那独特的魅力。行走在这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枝叶茂盛的小桥流水之间,我的心中充满了阳光。

 

20101111日於伦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