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女的爱上了一个穷小子,穷小子每次都把鱼眼睛给女的吃,因为她觉得那是最好吃的部位。后来女的不甘忍受贫困,离开男的出去赚钱,等发达了回来,男的已经结婚了,还请她到家里吃饭,把鱼肉给她吃,却把鱼眼睛留给他老婆,把这个女的难过的呀!感觉忙碌了大半辈子,把最重要的眼睛给丢了。”这段故事是《蜗居》中妹妹海藻边吃饭边讲给姐姐海萍听的。听罢姐姐的反应是:“矫情,一看就知道这种文章是从《读者》上出来的。这就叫闭门造车。都是吃饱了没事干的人硬编的煽情,骗稿费的。他要真经历过没饭吃的日子,就知道如果他能日日吃大鱼大肉就是幸福。这女的都有钱了还想要什么?她当年选择出走是正确的决定。贫贱夫妻百日哀,她要是现在日日吃鱼眼睛,肯定要把丈夫骂个狗血喷头,俩人早离婚了。以后这种无病呻吟的文章不要看,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海萍的老公听了她老婆在妹妹面前的一番言论,有鱼鲠在喉的感觉,饭都吃不香了,埋头不说话。而妹妹则调侃:“啊,姐姐你现在很现实哎,已经完全不文学了。想当年,是谁在校刊上发表《一起捕捉有雨的夜》的?是你吧?”姐姐回答:“文学?文学是鱼上的香菜。有了鱼香菜才好看,不然光放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吗?”
看完这一段我颇有感触,姐姐海萍是“现实”了点儿,说白了就是一个字:“俗!”可是若没有她这样的小人物的“俗”,又哪里有真实,实在的百姓生活呢?俗话说;“饱暖思淫欲”这是往低俗上说,相反若往高雅处说,那就该是“饱暖思文学”啦。试想,一个人若生活得捉襟见肘,拮据窘迫,就像海萍那样,结了婚,有了孩子则连个属于自己的房子都混不上,自己的孩子竟不能生活在自己身边,还能有那个闲情逸致去光顾什么文学?谈何高雅?那故事中从吃鱼眼睛沦落到吃鱼肉的女人,到底是该庆幸还是该难过?其实是个永远说不清楚的结,因为人间的事情永远不可能十全十美,无论怎样都会有缺失和遗憾。尤其是真实的生活中,在物质和精神中找平衡是一件很难的事。丢掉精神找物质未免太俗,且永远得不到满足。而丢掉物质找精神又显得太空泛不现实。所以归根结底是矛盾的,但物质和精神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其实二者都不可缺,物质是基础,是根本,精神是上层建筑,是实质,精神最终反过来又会对物质起促进和推动的作用。。。所以二者又是矛盾的统一。倘若真的能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达到统一,那才是我们所推崇和追求的人生最佳状态,最高水准和境界。
在海萍的现实生活中,她所面对的一切,她所处的状态,令她没办法摆脱那些在人眼中所谓的“俗”的想法和追求,那完全附和她的心态,无可厚非。在那样的心态支配下,她看中的当然是盘中的鱼肉,而不可能是鱼眼睛和香菜。但假如在她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儿子也安稳地生活在她身边,一切都如愿以偿之后,她仍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盘中的鱼肉”而毫无闲暇去顾及和欣赏“鱼眼和香菜”,那就说明物欲无止境的她再也不可能处于物质和精神均衡状态之中,只有在追求物质的激流中挣扎并被冲得越来越远,直至被急流卷进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最终摆脱不掉被吞没的恶运。不知在那一刻她是否会为既没有享受到真正完整鱼肉的美味,又没能欣赏到鱼上的香菜的别致和典雅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