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是中国的养生俗语,和诸多的民间养生方法一样,它是由人们亲身体验,代代相传,精心总结而来的。但为什么要“冬吃萝卜夏吃姜”呢,其中道理何在?
从这两种食物的性能来看,萝卜大多性凉,姜性温,按常理来说夏季吃姜是热上加热,冬季吃萝卜则是更加寒凉,但为什么能达到“不劳医生开药方”的效果呢?其实,这里面蕴含着中医阴阳消长的道理。中医认为,一年四季,自然界的阴阳是更替消长的,如同万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人体的阳气也是春季生发,夏季成长,秋季收敛,冬季蛰藏。
夏季阳气蒸蒸日上,由内向外发散,正如《黄帝内经》载:“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此时人体阳气需要顺时外泄,其趋势是向外向表的,同时由于阳气外泄使得体内的阳气相对较弱,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认为,夏季是“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所以中医的养生大法是“春夏养阳”。姜具有升阳发散、温中祛寒的功效,夏季吃姜,一来可养护阳气,顺应阳气的升发之势;二来可温中散寒,解决“胃中虚冷”之象,使人体更能适应夏季的外热内寒,从而保健身体。
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阳气要向里入内,收敛蛰伏,《黄帝内经》载:“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此时人体阳气入里闭藏,使得体内的阳气渐盛,阳盛则热,冬季就有了“阳气在里,胃中烦热”,所以中医的养生大法是“秋冬养阴”。萝卜大多性凉,既能顺应阳气的闭藏,又可用其凉性来祛除内热,免去体内积热生痰。
此外,生活中还有一种“不劳医生开药方”的说法,即“上床萝卜下床姜”,究其道理,与“冬吃萝卜夏吃姜”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认为,人体的阴阳消长,在一天24小时内也是有规律的,子时(约23时至凌晨1时)是阴盛之极时,阳气开始生发;午时(约11时到13时)是阳盛之极时,阴气开始生长。所以早晨起床后吃些姜,可助阳生发,为人体提供能量;晚上,人体的阳气要收敛、入静,吃点萝卜可助阴敛阳,涵养机体,以休养生息。如果晚上吃姜,则会扰动收敛的阳气,使人夜寐不安。
由此可见,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养生俗语、谚语以及很多当地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大多是有其深刻道理的。人们可以去粗取精,把握科学和合乎常理的养生之道,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用“养生之道”来驾驭“养生之术”,真正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美国《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