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生活的考量

留住孩子们成长的快乐时光。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昨天文学城有网友建议俺开一个专题,讨论退休的相关问题。抱歉,这几天在忙税表和女儿大学的FinancialAid的一些事,没有及时回复,望谅。

这个topic,我研究得不多,就是断断续续读一些文章,没有象我对孩子大学费用那样系统的仔仔细细地计算。从读到的文章来看,这个退休决定不是那么简单,毕竟现代人寿命长,退休后15-30年的打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钱上的考虑只是一个部分。真要找个低生活的城市,回中国三线城市,就是昨天的那位有80万美金的老兄的情况,肯定生活无忧。

退休的考量有太多因素。有家庭的因素:孩子离得远近;有气候的因素:老年人在干燥不寒冷的天气生活会好的多;有社区的考量:谁愿意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圈子?医疗系统的考量;钱的因素:怎么让自己的钱在自己和太太有生之年不会用完;等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许许多多因素,有好多你其实是不用考量的,你能选择的不多。所以,还是多讨论钱这个因素吧。

到你决定退休时,你总是有一笔钱在退休账户里了。要让这笔钱能保证你的有生之年,网上有不少讨论的。不少数学模型还用来模拟在不同投资情况下不同取钱速度可能导致的后果。但一个比较让大多数人接受的模式就是在一个不过于保守的投资组合里(有许多不同的组合,因人的心理和个人财经承受力可以不同),每年提取的生活费该在4-5%之间。这个数字的来历其实是用历史数据来支持的:一个不过于保守的投资组合的平均年回报率该在8%左右,扣除3%的通货膨胀,就是5%了。为了保险,4%取钱速度算保守的方式,5%就算比较危险的。

经历了1982到2000年牛市和2000到今天的熊市的人实际上知道上面这个模式的缺陷。这个历史数据是几十近百年的平均值,而人呢,退休后往往是15-30年,所以,你要运气不好,就赶上这个熊市,这样的历史数据是没有用的。同时,个人的财力有限,在投资上风险的承受力是有限的,这会导致投资回报的偏低。这些就导致了“年金”(annuity)这个金融产品的产生。它的原理很简单,每个人把自己钱放到一起,由懂投资的人来管理投资。每个人到了退休年龄领取钱的数量由你当时的年龄和你在自己账户上有多少钱来决定。年金公司公司很容易计算你的领取数量--有了退休人的预期寿命和账户上钱的数量,再加一个投资汇报率就行了。和保险一样,大家把钱放一起,有人活得长,有人活得短,这样就平衡了不同人寿命的差别;大量的钱集中,在投资上的选择就多,这有利减低一些投资风险;不同年纪的人把钱放一起,实际上就不必太过考虑短期的市场变化。。。。

正是这些考量,许多个人理财顾问会推荐年金(当然有他/她自己的好处了)。具体的数量一般是建议每年从年金里拿到的数量要能支付你的基本生活费用。但年金的高费用等,加上应急资金的考虑,把全部退休金放进去也是不合适的。

年金的选择就更麻烦了,有心人要多读相关文章,多考虑利弊,再决定选择。大致来讲,有退休时一次性放一定数量的钱进去,年金公司当场计算出你的领取数字;也有在年青时开始以投资的方式,每年或每月定期放一定数量的钱(这个数字往往是由年金公司按你开始存钱的年龄到你取钱的时候这个时间段的长短,和假设一个投资汇报率来计算的。);上面这种投资性质的年金又分为固定利率的投资,由公司管理投资,或个人自己管理投资,到退休是根据账户上的数量来决定你领取的年金数目。从上面这些眼花缭乱的金融产品,你就知道它们都有自己特定的适合对象的。有兴趣的要仔细研究,对照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作出选择。

年金其实不是什么新概念。社安保险和pension其实就是年金的一种形式。有这些退休福利的人在买多少年金上要把这个纳入考量。

其实,生活费用上的计算是最容易的,而提前退休的人的最大麻烦是健康保险。这个在加拿大一类福利国家退休比在美国要好得多。在美国退休,如果没有健康保险,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个提供这类保险的part-time工作。老年人生病的机会多,一场病消耗掉你所有的资产是不稀奇的。所以,在能享受medicare之前(现在65岁,今后估计会到67岁),健康保险往往是提前退休要考虑的大事之一。

我十年前开始研究个人理财,启蒙老师是Scott Burns。他早年在DallasMorningstar的专栏文章被我们当地的报纸转载,那是我每周必读的。当时不是太懂,这些年自己的深入研究和投资报税累积出来的知识,让我经常回味他的文章。他现在该65-70的年龄,后期对退休有许多专栏文章和计算,大家可以参考他的著作或website。他的文章覆盖了许多美国的社会问题,通过计算来揭开这个体制中的缺陷以及个人财经上该采用的对策,很有说服力,是难得的个人理财专栏,也非常实用。许多文章实际上是他回答读者的实际问题。这个website是他的:

http://assetbuilder.com/blogs/tags/Retirement/default.aspx?GroupID=6

你要下点功夫读他的文章,一定会大有收获。

(二0一一年二月十五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