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篇】用音乐启蒙的台湾小学校长--马大山

原来这一集是写一个物理学家,结果又登了一个合唱团的创始人故事,和上一集的相似纯属巧合.

大众银行拍了一系列以真实故事改编的公益广告,里面有一集介绍了东埔国小校长马大山(彼得)和他的合唱团,了不起的经历(广告里用的是演员):





真实的马校长和他的合唱团:


ZT:
这是玉山脚下、一个深山部落的故事,他是东埔国小校长马彼得。没学过指挥的他手势并不专业,但手势很大,有股打破一切的气势。很难想像,同样的这双手,却曾恨不得藏起来不被别人看见。肤色曾经让他自卑,当兵时因为唱歌找回自信心。他念师专时,有一次搭公车返家路上,手拉着车上的手拉环,「不知为何我抬起头来一看,一排手都是白的,只有我是黑的,我立刻把手拿下来,从此不敢再抓上方拉环。」以前的他,害怕跟大家不一样。而更深层的心底,是缺乏做自己的自信。

那一年,马彼得离开山上部落、穷困的家,到台中师专读书。当时全校原住民学生不到十个,他的肤色最深。 「在学校里面走路,感觉好像全部的人都在看我,连脚都会打结,好像要跌倒。」连走路这么平常的事,他都没自信,「我不敢一个人走在路上,一定要跟同学一起走,迎面有人走过来,我不敢看对方,一定会转过头来跟同学说话,让同学掩护我。」

    
自卑有一种啃蚀人的力量,「没有信心的人,不敢跟别人不一样,虽然你很有潜力,但你信心不足,潜力就不能成为能力。」这是马彼得自己亲身的痛。

自信,则可以彻底扭转一个人,马彼得也是活生生的例子。

    
幸运之神竟然出现在许多人记忆中「尊严」最容易受伤的军中,马彼得在这里找到建立自信的转捩点。有天,辅导长走过他身边,听见他唱军歌声音宏亮,就命令他:「明天你来教唱军歌。」不会看五线谱的马彼得虽然胆怯,但军令如山,只好硬着头皮教了一堂,而大约也五音不识一个的辅导长,居然告诉他:「很好,以后你就这样教。」因为他军歌教得不错,辅导长就认为他做什么都好,什么比赛都要他去,一点一滴,信心逐渐建立起来。 「退伍后,我坐公车,已经敢伸出手来拉上方的拉环。」马彼得黝黑的脸孔,笑起来牙齿很白。

这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月晕效应」(Halo Effect)。一九二○年,「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Edward L. Thorndike)发表「月晕效应」实验研究。他请军队指挥官一一评价他的下属,发现人在评价他人时,常概分为好的或不好的,一旦对一个人的「印象确立」之后,人们就会自动「印象概推」,也就是所谓偏见。当一个人被归类到表现好的族群,他之后得到的评价经常高于实际表现,就像月亮的光晕,让月亮看起来比实际更大。反之,当一个人表现不佳,或给人第一印象不佳时,这个弱点或负面特质容易被不断放大,众人对他的评价也会远低于他实际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之为「魔鬼效应」(Devil Effect)。

    
军中的「月晕效应」,拯救了马彼得,化为一股强大的动能,让他在教育界一路走来,无论是在东埔,或者在更早的两所国小都用尽全心,想透过合唱创造舞台,建立小朋友自信。

 

    
几年前,还在故乡久美国小担任主任的马彼得,带着孩子出去比赛,一听到都会学校的孩子唱法跟他们不同,山上的孩子都吓到了:「老师,我们不要唱了!」「我们的声音不一样,我们的声音不对,他们的声音是对的。」他在孩子身上看到同样「不敢做自己」的现象。事实上,最后那场比赛是由这群声音浑然天成,没有特殊歌唱技巧的孩子拿到第一。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他们永远不知道,他们可以不一样,而且可以是第一。

    
「不要小看那些经历,比读书还重要。」马彼得有一个信念:「学习,关键就是信心,只要建立信心,学习就水到渠成。」

率团到香港演唱,激励功课平平的小女孩,找到人生目标 

现年十六岁的松玮婕,就是马彼得信心魔法棒点亮出来的学生。

    
民国九十四年,马彼得在新乡国小的最后一年,新乡的合唱团受邀去香港,在世界儿童音乐节上演出。团中十二岁的玮婕,第一次出国,人生也因为这次出国,有了重大改变。 

在香港,他们和全世界十个国家、十六个儿童合唱团同台演出,那个和玉山脚下太不一样的世界,也令十二岁的她目不暇给。她记得到维多利亚港,搭上生平第一艘船,最后上大屿山看夜景,这些闪闪发亮的摩天大楼群就在脚下,让她「感觉好像坐飞机去看夜景!」世界,不再如此遥不可及。 

    
回国前,马彼得将所有的孩子聚在一个房间内,每个人兴奋谈起他们这趟的所见所闻。马彼得乘机告诉孩子:「今天,校长带你们到香港,我希望这不是你们一辈子中唯一一次出国,我希望你们未来能靠着自己的努力,有机会再出国,去很多的地方。」

   
他的话,玮婕听进去了。国小时功课平平,到了国中却非常认真,去年甚至考上台南护理专科学校,是南投县信义国中当届毕业生中第二高分。她很清楚自己未来的目标:考到护士执照,再读国北护(国立台北护理学院),有一天,自己可以靠专业走出台湾。

「校长,我记得你的话,以后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出国!」考上护专后,她这样告诉马彼得。 

    
透过合唱训练孩子的自信,马彼得的学生,有相当亮眼的表现。他待在久美国小七年,合唱团中有四个考上台中一中,其中三个没有靠加分,原始分数就可以上台中一中。那一届毕业生才十五个人,其中四个考上台大,一个在东吴。还有一届毕业生,十六个中有五个考上长庚护校。转到东埔后,他继续同样的教育方法。 (编按:今年是他在东埔国小的第四年初,学生还没有明显的成绩单可看。) 

    
曾有一位记者问马彼得:你如何训练合唱团?马彼得答:我从来不「训练」,我是「教育」他们。 

功课要准时做、练唱要准时到——犯了「天条」,「帕瓦罗蒂第二」也开除 

    
马彼得的合唱团从不挑学生,只要有兴趣,都可以来跟校长报名,他对学生也不要求音色,但想参加合唱团,却有一项「天条」不能犯:纪律。他要求:第一,功课一定要准时做完;第二,每天要准时练唱。

    
「谁没写完功课?」练唱前马彼得问。没写完的,别人练唱,他只能在一旁补写,还是没写完,就得留在校长室,写完才能走。 

「合唱团不仅是练唱,还包括纪律、自制、为自己的决定负责。」马彼得说。例如,比赛前两个月,不能吃冰、不能吃油炸品、每天早上跑一千六百公尺,练习呼吸和肺活量……。练唱为了非常细微的差异,一小段要重复无数次,都在磨练孩子。 

    
若是有小孩因为累,中途要放弃。马彼得也不挽留,只是要学生想清楚,退出后就不能再进合唱团。 「昨天有个六年级孩子跑来想要再加入,我说不行,你决定了就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他要孩子知道:在人生的过程中,许多机会只有一次,要把握住。

    
去年九月,一个强烈台风进逼的下午,天已近黑,二十几个孩子没有放台风假,陆续走进简陋的图书馆。全白头发的马彼得在那儿等着他们,这是练唱的日子,风雨无阻。练唱前,他问孩子们:「虽然我们只是练习,但是要用认真的态度,做到怎样?」小朋友齐声答:「百分之百!」 

    
他坐在钢琴前,却不是掀开琴盖,而是点开钢琴上笔记型电脑的播放程式,简陋的电脑喇叭,流放出音色效果不甚好的伴奏声,接着,他唱一句,孩子唱一句教唱。 

     
两个月后,十一月二十五日,东埔国小的二十四个孩子开拔到南投县文化局参加合唱比赛。 

     
但比赛前一天,马彼得竟换下了团里声音最好,被马彼得盛赞为「帕华洛帝第二」的男生。原因是,这个「帕华洛帝第二」在关键时刻,接连无故缺席练习。马彼得断然不准他上场。为了凑足最低报名人数,换上一个刚来不久的新手,嗓音沙哑。

     
这决定有可能影响东埔国小卫冕冠军的实力,马彼得怎么想? 「我们不是为了赢才去唱歌。」他对着所有的孩子说,做错事的男孩站在窗边低着头,「唱得再好,不来练习,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比赛结果,东埔国小还是蝉联南投县冠军,今年三月将挑战全国决赛。 

他有一个大梦,办一所免费的假日原住民音乐学校

 

     
那一天,六点钟,几乎天黑,孩子们唱着刚刚练习的「大海的故乡」在夜色中离开,他们走过操场,走下学校外的阶梯,嘹亮歌声回绕在这入夜山间部落:「大海啊,大海……」声音美得令人心悸动。望着孩子们离开的校长,则是到了八点才一个人踽踽离开学校。 

    
有人说,马彼得是孩子的大头目,但在他的时间都投入在孩子身上,人生的天平,却也因此而无法完全平衡 

     
去年冬天,马彼得感冒了好几个月还没好。周间有学校的事,周末两天又全心投入他的下一个梦想——一所免费提供原住民孩子假日合唱团和课辅的原住民音乐学校(简称原声学校),一周七天都得不到休息,没时间去看医生。他的学生担心的说:「校长最近生病了,声音都破了。」

     
他有长年的胃病,一位挚友说「他是照胃镜的老经验」。最近,听说他痛到受不了,到台中挂病号。问他,他却回避,「药吃一吃就好。」

山区的冬天,天很快就黑了,有的孩子要走四十分钟才能回到家。气候不好、路况不好时,马彼得就用校长座车当校车,校长兼校车司机,分批载孩子回家,他那台Cefiro最高纪录曾一次载了十七个小孩回家。

    
等他回到家点亮家里的灯,只有一条老狗在等待。空荡荡的厨房里他自己下厨,大餐桌上一盘烫青菜、一碗白饭,九点钟,一个人吃晚餐。 

儿子从小就讨厌他,直到接触教育,才了解父亲苦心

    
四年前,他悄悄结束了婚姻。一位马彼得的挚友说,十几年下来,太太经常等他吃晚饭,他说六点要回来,结果七点还没回来,太太打电话来催,他说八点就到家,但到十一点仍不见人影。最后太太跑到学校找,才发现他在办公室睡着了。当他在工作上投入越来越多,太太越来越不能理解,「她一直搞不清楚,别人当校长,三点钟就下班回家,我为什么要做到这个程度。」最后两人协议分手,太太说这样她压力比较小,「不必再等你了。」

    
大儿子马圣尧从国小毕业后,就到台中读书,他也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为工作花那么多时间,而父亲又对他要求非常严格,「我从小就讨厌他。」

    
「或许我不是一个好的老公,但在孩子这一块我很认真。」马彼得感慨。孩子还念国小时,他每晚坚持七点到九点一定陪他们做功课,九点后才回学校继续加班。有时太累了,不小心睡在沙发上,隔天一早醒来赶快回家刷牙洗脸,继续上班。然而长期在家庭和工作之间拉扯,在久美最后一年,马彼得曾一度放弃了合唱团,「我身边的人没办法理解是最重要的因素,很灰心。」


     
马圣尧直到大学成为父亲师专的学弟,接触教育,开始了解到父亲口中,身为原住民菁英的责任。现在当兵的他,写了一封长信告诉父亲。他说:「现在我们的想法很接近。他的原声学校我一定会参与。」




     
在台湾,有学校用英语建立孩子自信,也有校长透过玩陀螺,建立孩子的成功经验。对于马彼得,合唱也只是过程而非结局。借合唱找到一条通往改变的路,培养原住民菁英,才是马彼得背后真正的大梦想。


   
「很多人对『菁英』这两个字很反感,没错,在都市中多一个菁英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原住民多一个菁英,形成典范,带头作用就会形成。」马彼得说。




    
虽然他的付出,依然很多人泼冷水,「很多人说我只会教合唱,其他办学不会。」面对质疑,「我不会去管人家怎么说!」马彼得说得斩钉截铁:「在这个世界上,反驳不见得有用的,我也没时间回头去做解释,我要的是向前走,我已经没有太多时间。」


  
「我们帮孩子筑了一个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中途离开,对坚持的孩子说不过去,」他说。
 

*「唱歌吧!」高山上的首映会 

     
一月十七日晚上,玉山脚下举办了一场高山上的纪录片和唱片首映会,地点,就在东埔国小的操场。 「唱歌吧!」是今晚的片子,是聚点影视制作人章大中、导演杨智麟及制作团队,为东埔国小合唱团孩子,过去一年所做的生命纪录。
 

     
傍晚六点,小朋友组成的森巴鼓乐队为首映踩街造势,他们走过石阶巷弄,走过一家家温泉饭店,鼓声在山谷间回荡,就像魔笛里的吹笛手。人潮如老鼠一样从家家户户跑出来,跟着他们穿越大街小巷,来到星空下的操场。座位有限,先抢先赢,更多人就这样站了两个钟头。众人随着片子又笑又泪、尖叫、拍手,目不转睛的看着孩子过去一年的挑战和转变。
 

    
导演杨智麟一年下来只拿五万元导演费,但跟孩子们走过一年的岁月,他看见孩子在练合唱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去倾听别人,并且在团体中找到自己最有贡献的地方,然后开始学习到团体的荣誉感。 「第一名,不是那么重要,让小朋友懂得珍惜、感恩,而且可以快乐的歌唱,这大概才是马大头目成立合唱团最初的想法吧!」杨智麟在他的部落格上写着。
 

小档案 马彼得校长

出生:民国47年

学历:台中师专(台中教育大学前身)

经历:信义乡久美国小主任及校长、新乡国小校长

学校速览:位于南投县信义乡,全校66人,限定学区

学校特色:全校逾1/3孩子是合唱团团员,曾获邀到国家音乐厅、泰国、中国厦门等地演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