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第一只眼看伦敦

放下是洒脱, 提起是勇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二篇 第一只眼看伦敦

飞机着地的一刹那,我用心地瞄了一下手表,是当地时间三月二十七日(周日)下午二点二十八分。舷窗里往外看,有点杂乱、拥挤的机场好象正在进行一场类似中国大陆的大建设。

一位女旅客鼓鼓的胸前拥了一本书,步履矫健地走到机舱口,情不自禁的和站在那里送客的空服员说:“我很喜欢这本书……”我以为又要出一个 J.K 罗琳写《哈利波特》了 , 斜着眼看过去 , 那作者名叫 Denele steel……

和妻女前后呼应地走出甬道,一眼看见破旧的廊顶。耳廓里听着麦克风广播的浓重伦敦音,眼目中紧盯了各色指示牌,发现英美语系的诸多不同:“提取行李”叫“ Baggage Reclaim” ,无缘无故地多了两个字母 “Re” ; “ 出口 ” 不说 “Exit”, 说 “way out” ; “ 转机咨询 ” 也变得复杂了,写成 “flight connection Information” ; “ 厕所 ” 就理所当然地标成 “Toilet” 。

小推车很是简陋羞涩,侯机厅也没有上海浦东机场那种碧海蓝天大制作,给人青春活力很帅很酷的广告,近年来,英国的媒体怎么还在弹中国成不了世界一流大国的老调?

倒是汇通银行的广告,用的是红、黑数色和矩形方块,伴着你的踪脚,一路的絮语滔滔,重重复复着几个画面:中国人说“幸运”是“ 888” 日本人说“不幸”是“ 4” 美国说“不幸”是“ 13” ;蝗虫飞埃及飞墨西哥 …… ;你的皮鞋底我的皮鞋底英国人的皮鞋底美国人的皮鞋底 …… 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这家有着华裔血脉的大银行天下一统的世界观。

妻在深圳结识的生意伙伴钱先生来接机。钱先生中等个子,四方脸,目光很和蔼,很敏锐,他办的是中医专业移民,眼前携了女儿在英国留学。

看见一个换币处,妻上去兑换一千美元做家用,我也在边上凑热闹, 300 美元才换到 147 英磅,几乎是 1:1.94 ,脸都歪了,实在太过份,小布什是干什么吃的?鬼佬(我也学钱先生把英国人说成广东人说的“鬼佬”了)怎么这么狂?

“ 50 磅可是很大的呵!”后来在火车上,钱先生见我们把五十英磅的票子拿来拿去找零头,就这样说。要习惯伦敦的生活,香蕉 0.5 磅一根, Bagel 早餐 1.10 磅一顿, 剑桥大学的学费每年 1.3 万磅。

地铁的门票是 3 磅稍多一点, “ 虽然不如上海、深圳的新,但人家的地铁有五层,厉害。 ” 钱先生如是说。车声隆隆,电火雷鸣。地底的火车跑到地面来了。“ 曼彻斯特——” 钱先生含糊地指着窗外的 漫漫雾色和陈旧建筑说,睡眼朦胧、一个劲地倒时差的我突然听到这个熟悉的词汇,正想多问两句,“现在老了,落后了。” 钱先生 一语带过。

极其冗长的地下铁大约已乘了一个多小时,这才知道伦敦是个方圆六公里的海上大都城。刚才在候机厅里看“十五分钟一班”的标示牌,以为离市中心很近,原来是理解错了。滚滚车声、似睡似醒中听 钱先生说 日本都有 38 万平方公里,英国才 24.8 万平方公里 …… 英国就是福利好 “…… 哎,哎,你听明白了吗,现在就是在英国出事,也没事,政府有福利 ……” 妻忽然朝我大声嚷了起来,我一愣一愣的。

“在英国耽这几年,体会最深的是英国人的计划性,小孩读书都计划、安排好!一年前安排一年后要用的钱!完全按计划来办事。英国人是世界一流的精算师、金融师……在欧洲国家中,唯独英国去年增长将近 20% 。 ” 钱先生一脸崇拜地说。

这是伦敦的哪个区啊?我们这是在哪儿啊?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火车,转过一站,说是“天使站 (Angel)” 来着。从地铁里出来,第一眼看到露天下的伦敦:狭窄的街道,破旧的地面,新楼旧厦在雾霭迷蒙中交织,公车站贴满了好莱坞女星的大幅照片,两层观光车象只红裘火狐,飘然而至,轿车多两门,看来没有美国的富裕,人人右坐开车,妻曾说租个车给我开,没把我吓死 ……

一路打探去 Thistle Hotel 的路。 “垃圾筒,垃圾筒,怎么没有垃圾筒啊!”美国来的女儿手里捏着一点香焦皮,不停地盯着路边看,简直不相信 没一个垃圾筒可放。

从地铁里出来,没有坐租车,一路打探着去找 Thistle Hotel ,花了不少时间。

我总有点嫌太慢——出门在外,即便没有钱,也要“穷家富路”,怎么方便快捷怎么来,更何况现在手头有几个钱了,真可以拿金钱换时间,再不必停留在穷学生“全自助旅游”的水准上。

全依我的脾气,率性发挥,这一段路早搭“的”了,只是看在钱先生为我们省钱,事先又已到附近打探过一番的份上,我才慢吞吞地跟着,没吱声。这个区好象叫“ Barbican city” 来着(现在写得这样准确是经过查证的),妻和钱先生当时说得很快,我没记清。

黑白电影里才有的老式旅馆,女企台动作缓慢。要上网?每天 15 英磅, 1 分钟 50P 。我们当然选了后者,可以想象得到,我和妻要到 “ 文学城 ” 瞅瞅或在那儿日复一日挂点长篇小说该有多紧迫,多惜时如金了。不过话说回来,英国已比一些欧州国家好很多了,记得前年去比利时,那个旅馆一没有国际长途,二无法上网。

网上订的房间只要便宜,原来小得象蚂蚁窝,妻或许觉得让钱先生看到有点丢面子,说要换个大点的。我说:“算了算了,反正天天在外面跑,过两天就会搬,我打地铺,你和女儿睡大床,就可以了。”

算不清时差。但总觉得已在空中飞了十几个小时,再不上网去挂长篇小说的第九十七章回,很可能就要废了一天一篇自我承诺、面壁苦练的“武功”了,颇感焦急,甚至当着没有离去的钱先生的面,让人看出神经质的个性。也就在这时,偏偏碰到美国的手提电脑无法入插英国的电插头,以前有过教训的,匆匆出门,又忘了带插头转换器了。还是妻理解我,急急忙忙跑去前台付押金去找这东西来。

那时候我真有点“破涕为笑”的感觉,第一次在美国以外的领土、狭小的“蚂蚁窝”挂上了我新写的长篇小说的这个章节,末了,我还作了个“ * 注 ” ,说我 “ 出差英国伦敦,” 坐下来的第一件事便是 “ 在 Thistle Hotel 挂网 ” ,甘苦寸心知;说我在远离第二故乡美国以远的星空跟网友们打招呼, Say hello!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