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美元布局欧洲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欧洲上演
2011年1月,中国三位国家领导人出访欧洲,同欧洲多国签订合作协议并购买欧债总额超过500亿美元。如果加上民间的欧洲订单,中国在欧债危机爆发之后投向欧洲的资金将超过1000亿美元。千亿美元对于深处欧债危机中的欧元区国家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经济危机之后,只有创造就业机会、雇用大批人员才能防止政治和经济灾难的频繁出现。从经济角度考虑,美国当时出台马歇尔计划主要出于这个目的。中国今天面临的形势与“二战”后美国颇为相似,即国内产能大量过剩、对外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并继续不断增长。
不同的是,美国当时“一股独大”,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科学人才;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和核武器,可以对其他国家颐指气使。相对而言,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经济规模虽然已经达到世界第2位,但是与美国仍有很大的差距;产业结构亟待升级,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短缺;在许多行业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还比较落后;中国国防建设相对于经济发展滞后,由于利益冲突,向外拓展的空间不断受到其他国家的挤压。
无论当前中国与美国在二战结束初期的情况有多大的相似,通过对欧美等正处于危机中的经济体投资和贸易协议,都是必要的。原因如下:
首先,中国当前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2.8万多亿美元,不断上升的国际收支顺差正在增加外汇储备的存量,这已成为政府的一个心病。
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影响下,过度持有美元外汇储备,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的实际损失,因此,怎么处理这么一大笔钱呢?要么花在国内,要么花在国外,要么两者并举。
花在国内就是增加进口,用来补贴国内市场需求,如保障体系的巨大缺口,贫困地区的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短缺的食品以及必要军备等。
花在国外就是鼓励企业使用美元向国外投资,比如购买企业、矿山、设施建设等。考虑到中国当前的国情,加速推动企业增加对外投资的幅度会降低国内的就业率或者经济增长,政府动力不足。因此,尽量把多余的美元储备用来满足国内的需求,就是增加商品进口。
其次,由于中国当前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从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进口能源品,在中国国内加工生产成消费品后,再出口到欧盟、美国等消费市场,欧盟等国的经济稳定对于中国的出口企业意义重大。
考虑到产业内贸易程度较高,我们可以通过增加对欧盟的进口,加大在欧盟地区的投资,来保证欧盟尽量度过债务危机,维持对中国出口品的需求市场。2010年,中国政府和高层领导出访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英国等国,先后签订了各种贸易、投资协议,并先后派出若干采购团到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采购。
马歇尔计划到1951年,美国对西欧各国金融、技术、设备等的援助合计约130亿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相当于今天的大概1300亿美元。中国今天对欧美等债务危机国家的贸易和投资协议,如果把政府协议与民间采购团的总金额加在一起,应该超过1000亿美元。由于中国有将近3万亿的外汇储备,对欧美等国的贸易协议还会继续,因此,中国今天已经达到了马歇尔计划时期的标准,可以称为“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
因为设在中国的企业通过出口收入在为工人提供工资和利润的同时,也为中国政府创造了税收。可以预测,在“中国版马歇尔计划”的影响下,会有外国资本、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大规模反向流入。
欧美等国一个又一个失去比较优势的行业转入中国,这提高了中国的就业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并促进了政治上的稳定。另一方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走向欧洲市场,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的方式,来获取一些技术、品牌、市场营销渠道创造了非常好的机遇。日益现代化的工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能力正迅速使中国的经济走向世界一流国家的行列。
---------------------------------------------------------
转贴,仅供参考,不负责核实其内容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