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的尊严和集体的荣誉 - 试析“爱国者”的心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们中国人中有很多所谓的“爱国者”,他们往往非常忌恨别人提到中华民族的缺点:西方人说中国不好是种族歧视,中国人说中国人不好是汉奸。其实,评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与先进,不过是一种观点而已,是可以拿出来进行交流和思考的题目,作为听者,应该冷静地去分析这观点的合理或者非理性,而不是跳过观点去追究言者的动机,把“人身攻击”的方法用在思想交流上。但现实中很多中国人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爱国热情”,在对中国文化的进步与落后,中华民族在整体上的与其它民族相比较之后的“优劣”等问题上大动肝火,显示出极不理性的脆弱心态。

为什么这些“爱国者”们如此容易“激动”?难道这种“民族”和“国家”的荣誉丝毫不能“玷污”的观念,就是所谓的“爱国热情”,或者“赤子之心”么?

仔细分析这个问题,我发现,当这些人气急败坏时,并非是因为“国家”这个“名”受到“玷污”,而是因为他们的作为个体的人格受到了伤害,即个人尊严受到了伤害。换言之,这种所谓的“爱国者”,是把自己个人的尊严,完全地建立在“国家”或者“民族”的荣誉上面。所以,当这些集体的名誉受损失时,他们自己便觉得脸上无光了。

      这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中国人向来没有个人的‘自大’,而只有集体的自大”。

为什么我们中国有这么多人缺乏个人的尊严,却又同时那么顾及集体的尊严呢?我的答案是,缺乏个人的尊严,是个性受了压抑的缘故;而过分地顾及集体的尊严,则是人在个性被压抑后所作的心理补偿。

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按鲁迅的话说,通篇都是“吃人”二字。“吃人”的“人”,我的理解,就是作为“个体”的具有个性的人。中国人讲了两千年的“君臣父子”,最后到了共产主义时代,又讲究阶级斗争,都是在完全排除人的个性的基础上的对人做的简单群体分类 - 把每个“个体”定位在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上,归属于一个群体(这就是为什么共产主义和孔孟之道其实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特性:人格的群体归类法)。于是,人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他人,或集体,而作为“个体”的人,就被淹没在这个集体的“类”中,被“集体”“吃”掉了。

例如,你是张三,但你更是一个臣民,你有你的想法,但更重要的是你的想法符不符合君主的意志。你是李四,但你更是个父亲的儿子,虽然你有你的的宏图,但“父母在,不远行”,所以你更应该首先在家做个好儿子,为父母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需要。皇帝要砍你的头了,那是恩典,你一定还要谢恩;父母打伤了你,你还得把那切肤之疼痛幻想成“爱”。你想有知识吗?对不起,“革命”需要你去乡下去挑大粪。于是很多中国人的个性,就是这样被压抑了。当他们想做什么的时候,有激情,有冲动的时候,都被别人的(君王,父母,等等)的意志给压下去了。这样导致的结果,使好多中国人的自我被压缩到最小甚至“无”的状态,个人意志被“磨练”得只剩下对他人的驯服,完全没有作为个体的自信和自尊。

本来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作为个体的“人”所具备的一切属性:七情六欲,思考的功能和尊严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结果就一定是导致心理的压抑。所以不能不说,大多数在传统的集体主义的文化养育下的中国人都难免是“个体”受了压抑的人。

个体受了压抑,自然就要找机会宣泄或者爆发,然而,多数中国人却并不对压抑了他们的那些人和思想(比如父母,或者“父母官”,儒家文化,比如共产主义)作任何反抗。为什么?因为传统(或现代)意识在压抑人的同时又给了人麻醉剂,使人受的压抑变成有条件的牺牲。这些条件就是集体的荣誉:如家庭的名誉,国家的荣誉,或者民族的尊严,等等。所以被皇上砍了了头,被父母教训和体罚,都不是白白的付出。中国人的个体的自我牺牲,换来的是“集体的荣誉” - 一个更大的“光荣”。虽然我们自己吃不饱,穿不暖,精神上不能自主,但一想父母的首肯,想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受剥削的童工,想到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博大精深有灿烂的文化,想到走出国门后在外国人面前高扬起头的作为“中国人”的骄傲,肉体和精神上的饥饿感便一挥而去,自我牺牲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了。就这样,压迫者(如君王,父母等)的荣誉(或者说虚荣),便理所当然地成了被压迫者自己的荣誉。

当人不自觉地把个体的尊严需要建立在国家的尊严上时,他们就变得对自己残酷起来,对代表国家“尊严”的统治者宽容起来,而对那些“攻击”国家民族的,或者“玷污”传统文化的,甚至对那些对残酷统治者敢于反抗的人也痛恨起来。这就是为什么好多人总是对朝廷或政府充满感恩戴德之情,而对中国文化和民族的反省者总是破口大骂的原因。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鲁迅这样的对中国文化无情的解剖者永远无法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欢心”。

比较中国文化而言,西方文化更讲究尊重个体,崇尚个性自由,所以普遍的来说,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具备个体的自信。从个体精神上比较,西方人多为我行我素,而中国人则多为瞻前顾后。这种明显的对比,使很多出了国门本以为可以“骄傲”一番的中国人大为失望,作为个体的头,怎么也高扬不起来,于是自尊损失后的个体就只有回到“民族大业”中去寻求“滋补”。这就是为什么好多出了国门的中国人比在国内的中国人更具备狂热的“爱国热情”。

这种脆弱的个体对集体的过分依赖,造成的是这样的恶性循环:在越是压抑个性的民族和团体中,个体越是显得渺小,而越是渺小的个体又越寄希望于集体的强大,从而个体也就越来越愿意牺牲自己的意志而顺从集体的利益。这就是“爱国者”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虚假的爱国,一种实在的自卑*。我以为,恰恰是那些敢于看到自己的国家或民族的缺点的人,或者敢于表扬别的民族的优点的人,才是真正自信的人。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的弱国中不失自信的“强民”多如牛毛。比如欧洲的很多小国家中,比如南美洲的各个不发达的国家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充满自信的人。这些“弱国强民”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个体自信,完全是可以独立于民族或者国家这些概念之外的,而靠国家,民族,出身,性别,等等这些自己无法选择的与生俱来的属性来填补自己的个人自信,其实正是个体自卑的体现。

我的希望是,更多的中国人能够渐渐地把个体概念和集体的概念分开,把自信建立在自己个人的品格上,而不是建立在“国家”,“民族”等大而空的概念上。记得有一个网上“奋青”曾说:我做梦都盼着中国强大的那一天,我走在东京街上,胸前贴着“中国人”三个大字,引来满街的崇敬(现在中国在很多人眼里“强大”了,不知道此君是否应该做一次东京之行?)。我觉得是不是更应该这样想,不管走到哪里,不管中国这个国家是强还是弱,是贫还是富,我们都应该自信和骄傲的道出我们自己的国籍和自己的名字,让别人为我们的这个个体,而不是,或仅仅是我们的国籍而尊重我们。

 

*这种“爱国者”心态不仅仅存在于在很多中国人之中,而是存在于任何一个压制个体的国家和民族文化中。

 

                                    2003/10 初稿;2011/3/7 修改

孤独行者 发表评论于
最低下的骄傲是国家的骄傲;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说明他自己没有什么品质可以觉得骄傲,否则,他不会依赖与亿万同胞共享的东西而骄傲。自己具有重要特质的人对于本国的缺点能清晰地看出。
自己一无是处可资骄傲的可怜虫,是不得不采用国家骄傲;他会不惜一切维护国家的所有过错和愚昧,借以弥补自己的卑下。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公正地指出英国若干的卑劣冥顽之事,五十个英国人之中很难找出一个会同意你说的话;假如有一人同意,他通常是明智的。德国人没有国家的骄傲,这显出他们是众所公认的诚实,但有些不诚实的人可笑地假装他们对国家感到骄傲. - 叔本华 (Schopenhuaer)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