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aracteristic Mall”或许要好于“Chinese Characteristic Commerce Street”,但我仍然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译者想表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中心”(Traditional Chinese Mall)。但这个说法也有些讽刺的意味,因为这家购物中心太西化了,如果把装饰某些店铺的中国元素拆掉,就算把它放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也没人会觉得它格格不入。
一些标语还出现了十分离谱的拼写错误,以至于我需要问清楚中文的每一个字是什么意思。通过这种方式我才明白“No Talls in Disorder”是指“No Street Vendors(不得摆摊设点)”。
工作比我想像中要难的多。我可以迅速把“Fire Channel”改成“Fire Exit”(消防通道),但有些难题和文化典故却难以破译。例如,中国喜欢在标识中自吹自擂。尽管说购物中心三层出售“著名国际品牌女装(Famous International Brands of Women's Clothing)”并没有错,但我认为对楼层标志而言,“女装(Women's Clothing)”便足矣。
然而,最艰难的任务是翻译一篇宣传常州商业的文章。坐在我们身后的大批翻译老师坚持要求我们把“top national brands(国家顶级品牌)”和“famous Chinese brands(中国著名品牌)”分列两项,尽管我认为没有一个说英语的人能够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我们输了这一局。
为见过的东西改名字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我曾去过友谊船库,那时它的英文名字叫“Confidant Boathouse”,而我现在有些迫不及待地想再去看看它的新英文名字“Friendship Boathouse”。但这样一来,恐怕我们在中国的生活会略失乐趣。当“Taking Care of Teenager”之类的标语消失之后,这个国家便失去了一点点独特性,当地人担心的不再是“青少年”(teenager),而是没人照管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