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belius - Symphony No. 5 - III. Finale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Esa-Pekka Salonen
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在投身于交响曲的创作大获成功之前,如同勃拉姆斯一样,也曾旁惶犹豫过。1898年他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时已32岁,当时他的管弦乐技巧已相当纯熟,因为之前他已写过两首大规模的管弦曲——灵感均来自芬兰史诗《卡列瓦拉》(Kalevala)。西贝柳斯的前两首交响曲都是分量十足的四乐章作品,需要相当大的乐团与壮观的效果。
《а小调第四号交响曲》可说是西贝柳斯对于作曲理念及美学观念延展的最典型作品。因此音乐的呈现内容表现变得极为内省,音乐的语法也变得更为精简,调性及节奏与和声都具有一种茫然幽玄的情调,并带着冷峻的紧迫感与深邃的意境。西贝柳斯认为将“所有的动机间合理连接”是交响曲的真正本质,而此时的交响曲特质也已经舍弃浪漫的色彩与田园的情绪,其管弦乐过度铺张的色彩几乎排除开来,因而呈现着如同室内乐的纯粹表现当中,展现出一种抽象性的,思索的情境。
第四号交响曲就是如此地展现着一股如冰开水一般的风貌。此曲完成于1911年,这一时期的西贝柳斯受到了病魔缠身与死亡威胁的阴影,因此乐曲中带着“阴郁”和“严苛”氛围。西贝柳斯此曲发表后,因为作曲手法的大胆,被认为是脱离浪漫乐派,跨进当代音乐行列的一大跃进。同时,在这首交响曲中,西贝柳斯又扬弃了富于表情的长句旋律,动机似地展开所使用的三全音(tritone)凌驾着一切音符,产生着绵密的音响效果,如此让人印象深刻而惊惶不安,而曲调也频用切分音,又尽量避免着利用管弦乐怒吼般地总奏,重视乐句与乐句之间如线条式地组合。纤细的管弦乐配器法,如同室内乐的风格加上三全音的频繁使用,如此使调性的感觉变得稀薄,乐谱的结构紧凑,乐曲中也有尖锐奇突的和声,极端的强弱奏,神奇怪异的旋律以及出色的打击乐效果等,如此崭新的作曲手法,在终乐章的表现最为显著。因此,第四号交响曲像是一首刮皮去肉到仅剩骨架的管弦乐作品,一部纯粹地只剩下意念的艺术作品。
《降Е大调第五号交响曲》首演于1915年12月8日,在他50岁生日的音乐会上,融合了看似分歧的方向于一部纯粹美感精炼和坚定的作品中,此曲最能代表西贝柳斯成熟风格的作品。第一乐章有机的发展程序,从一团混浊的开端与迫人心弦、富丽宏伟的庄重主题的展现,经由具备谐谑曲一般的动力,生气蓬勃、越来越轻快的音乐,到最后是兴高采烈的活力,展现了西贝柳斯以单一曲思——乐曲开头法国号主题的前四个音符——的动态发展为基础来创造乐章的能力。西贝柳斯不是用调性间的关系来驾驭曲思的发展,而是长达401小节的“加速”,当速度越来越快时,这么长的一段音乐时间就被戏剧化地压缩,如此效果达到白热化,从一团迷雾中,西贝柳斯以音乐塑造了一个燃烧的太阳,显示了万物创生的过程。全曲结尾的高潮以堂皇的缓慢音乐来带出,和第一乐章所用的方法恰恰相反。曲子的最后部分展现出强而有力、神化的天鹅主题,置于六个单独的有力和弦之上,如此缓慢的节奏似已剥除时间的架构,从晴空外被音乐召唤而来的世界,最后结束于一连串洪亮“阿门”呼声之中。
西贝柳斯的日记里记载着《第五交响曲》“天鹅主题”的灵感来由:“大约是今天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我看见了十六只天鹅。天啊!多么美啊!它们环绕着我许久,在晴空中消失,化为一条银带。它们的鸣声和鹤一样有如木管,但是没有颤音,也很近似小号……但音域较低,像小孩的哭泣声,是自然的神秘色彩和生命的悲歌……”
http://www.weamea.com/music/music.do?musicId=5d8bc61a1e86b628011e887dbb2503c4